影劇音樂看人生|由雙琴俠影片淺談亞洲母親及音樂刻板印象至創作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雙琴俠(TwoSetViolin)簡介

居住於澳洲的台裔小提琴家楊博堯(Brett Yang)陳韋丞(Eddy Chen),目前在Youtube頻道有370萬訂閱者、超過1300部影片,且影片觀看數超過11億4000萬。

亞洲母親

可參考雙琴俠頻道的模仿影片:

絕對優秀的鄰居之子

雙琴俠的影片中,經常提起一位虛構的完美音樂家Ling Ling,他就是刻板印象中亞洲媽媽口中的「總是比你優秀的隔壁鄰居」。
Ling Ling is practicing 40 hours a day!
我們都知道,一天分明只有24小時,別人家那位傳奇人物卻能一天練琴40小時!這樣的台詞顯現了那些卓越的故事,許是三姑六婆們互相吹牛、或者口耳相傳時出現的謬誤。
Ling Ling won another 20 competetions!
然而,並非所有的謠言,都能被輕易識破。許多不可考究的「豐功偉業」正化身為龐大且沉重的壓力,讓平凡的孩子們必須無條件的扛下。

少時勤練琴,長大當醫生

You have to be a doctor, or even lawyer!
雙琴俠也有不少影片,提起亞洲父母在兒女幼時不斷強調多才多藝,但是真正到了申請大學時,又只要他們當醫師或律師。即便是對於美術、音樂有著相當程度的熱愛及成就,也不一定能在藝文產業前進的同時得到父母完全的認同。

定義完美

可參考雙琴俠頻道的評論影片:

音準的要求

Don't miss a key!
「一個音都不準錯!」是在華文影劇中常見的台詞,顯現大眾、尤其是鮮少接觸音樂的民眾會認為,將樂譜上的音符精準的演奏,展現百分之百的正確率,才是完美的表演。

曲子的難易

It's too easy!
「一支曲子是難是易,並非取決於音符,而是難在更好的詮釋。」—陳韋丞
那是因為要考慮作曲的時空背景、音樂家的心境和各曲目的起伏等細節,不同的樂器和呈現方式,也會帶相異的感受。
「想像大家使用相同的畫布和畫具作畫,不同的調色及繪圖方式會有不同的成品,總會有更好的詮釋。」—楊博堯
我想,樂曲的表現,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扣除器材、技術和音準等,有許多因素都偏向主觀,因此,每個人心目中的「好詮釋」也會略有不同。正因為這樣,我們更應該尊重每一位音樂家、每一場演出。

看待創作與人生

沒有標準答案,唯有如何詮釋

無論音樂、美術,抑或文字創作,都是作者的心血結晶,除了技術點評,用心感受也至關重要。在理解原作細節或者創作背景之前,沒有人有資格妄下定奪。
人生亦是如此,如何才是優秀、什麼職業才是頂尖呢?願世人在教養子女、給予指教、提出想法的同時,可以尊重彼此的想法和理念,或許在更多的了解(如:價值觀、創作理念)之後,會有不同的結果。

人生,一場大型的創作

面對自己的人生,也無須受他人言論、傳統刻板印象束縛,在獨立思考之後,可以不予理會,也可以選擇修正。祝福大家,對自己有更多理解溫柔對待,並且在創作人生的路途走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avatar-img
150會員
190內容數
進入一間咖啡廳,落地窗外時晴時雨,在寧靜的空間歇息、思考人生。 看似簡單的理論可能具有延伸道理;看似平凡的關係也能藏著深切領悟,我們一起在生活探索、了解自我、尋找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曾宇謙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小提琴家,從小面對各種困難,最終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最高獎項。父親曾爸爸放棄教職,帶著他一起到美國,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的音樂夢。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某一天,媽媽跑來問我說:「你上完幼兒園以後,還想繼續學小提琴嗎?」
你以前學彈琴有沒有很喜歡古典音樂? 最近在 IG 看到要看見一些管弦樂團演奏,深深被他們迷住了,於是在 YouTube 瘋狂看鋼琴家彈鋼琴,然後愛上了中國鋼琴家王羽佳,好型好勁。然後又看了郎朗成長故事,一個天才音樂家看來天生就是天才,原來他以前也是多年苦練過來的。 我正在學色士風嘛,我決定要繼續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從《小姐不熙娣》釋出的精華版標題:「被媽強迫學大提琴好無奈?不喜歡的表情超明顯小S笑翻!」,可知該集節目有明顯節目效果導向。學樂器僅三五年,但音樂性靈需要一輩子培養。 不要只求得獎,不然會失去自我。
Thumbnail
我深知這些身懷才華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揮者,都曾經過長期磨練,在最適當的時機,最佳狀態,成就完美的演出,是他他們畢生的心願。然而時間的考驗也是嚴苛的, 公認最完美的演出,常出現在不同的人生時段。 在音樂世界的競爭,又是如此無情, 新星的崛起,巨星的殞落,可謂家常便飯。
Thumbnail
當我們迷失自己時,是否可以回頭再看那些曾經學習和熱愛的事物?透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音樂學習經歷和人生體悟,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些失去的自己。
Thumbnail
今日上午熱情的越南華僑好朋友-玉鳳阿姊,知道我最近在學吉他,特別借了他兒子的吉他給我練習。她熱情的拿著調音器,放在吉他上,教我CDEFG的調音,跟我分享了很多吉他必要知道的知識。 讓我想起我的兩位好友,一個玉鳳姐來自越南,一個詩雁來自緬甸,她們對於人的熱情與真誠都有種生命的感染力,而每次我看到她們
Thumbnail
曾宇謙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小提琴家,從小面對各種困難,最終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最高獎項。父親曾爸爸放棄教職,帶著他一起到美國,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的音樂夢。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某一天,媽媽跑來問我說:「你上完幼兒園以後,還想繼續學小提琴嗎?」
你以前學彈琴有沒有很喜歡古典音樂? 最近在 IG 看到要看見一些管弦樂團演奏,深深被他們迷住了,於是在 YouTube 瘋狂看鋼琴家彈鋼琴,然後愛上了中國鋼琴家王羽佳,好型好勁。然後又看了郎朗成長故事,一個天才音樂家看來天生就是天才,原來他以前也是多年苦練過來的。 我正在學色士風嘛,我決定要繼續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從《小姐不熙娣》釋出的精華版標題:「被媽強迫學大提琴好無奈?不喜歡的表情超明顯小S笑翻!」,可知該集節目有明顯節目效果導向。學樂器僅三五年,但音樂性靈需要一輩子培養。 不要只求得獎,不然會失去自我。
Thumbnail
我深知這些身懷才華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揮者,都曾經過長期磨練,在最適當的時機,最佳狀態,成就完美的演出,是他他們畢生的心願。然而時間的考驗也是嚴苛的, 公認最完美的演出,常出現在不同的人生時段。 在音樂世界的競爭,又是如此無情, 新星的崛起,巨星的殞落,可謂家常便飯。
Thumbnail
當我們迷失自己時,是否可以回頭再看那些曾經學習和熱愛的事物?透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音樂學習經歷和人生體悟,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些失去的自己。
Thumbnail
今日上午熱情的越南華僑好朋友-玉鳳阿姊,知道我最近在學吉他,特別借了他兒子的吉他給我練習。她熱情的拿著調音器,放在吉他上,教我CDEFG的調音,跟我分享了很多吉他必要知道的知識。 讓我想起我的兩位好友,一個玉鳳姐來自越南,一個詩雁來自緬甸,她們對於人的熱情與真誠都有種生命的感染力,而每次我看到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