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兼副教授的丁菱娟有一次幫大四學生上課時,問學生:「你爸媽在你念大學前,會強力主導你該念什麼科系的人請舉手。」班上有一半的學生舉手。
她又問:「你覺得畢業後找什麼工作,你爸媽會介入的人請舉手。」結果有將近一半的人舉手。
一個班級竟有半數以上的學生無法自己做選擇,台灣父母對孩子的強勢控制可見一斑,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安排好他全部的人生,讓孩子一生無憂。
而聽話照做的孩子,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因缺乏自主選擇和獨立思考的訓練,遇事容易沒主見,無法獨自解決問題。
但猶太父母不同,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怎麼做,猶太畫家畢卡索小時候很討厭上學,只喜歡畫畫,甚至主動提出要幫老師畫畫像。
畢卡索的父親知道後問他:「你真的想畫畫嗎?」
畢卡索說:「我討厭上課,只想畫畫!」
後來爸爸就送他到美術學校念書,得知他在校作畫時,一畫就是好個幾小時,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熱情,就再也沒將他送回傳統學校了。
猶太父母也不會過度幫忙孩子,就怕孩子將來只會依賴父母,著名的猶太富豪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後來都將自己財富捐給了社會,而不是留給子女,為的就是培養子女獨立自主的精神。
然而,猶太父母並不是對小孩不管不顧,而是即使知道孩子做了錯誤的選擇,依然會放手讓孩子嘗試,最多只是從旁提點,然後默默照看與陪伴孩子。
但孩子若真的因此受傷,他們也會適時安慰與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爸媽永遠愛他,會做他可以安心倚靠的人生港灣。
寓教於樂,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洪蘭教授的鄰居曾向她打聽哪個幼兒園有教讀書、寫字和算術的,洪蘭教授很驚訝,因為鄰居的孫女才4歲而已:「4歲孩子怎麼要學這麼多東西,太早了吧?」
鄰居卻說:「愈早學愈好,才不會輸給人家。」
任職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蘭教授表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學習必須配合大腦的成熟才有效。
根據腦部發展研究指出,人類在7歲之前,會先發展負責直覺、感受和創意的右腦,再發展掌管分析、判斷、推理的左腦,所以過早灌輸語文算術知識的「早期學習」其實效果不大,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很多小孩就是因為這樣才排斥學習的。
但猶太人不一樣,他們注重的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孩子3歲以前,不會讓他們學科學或數學,還會在7歲之前讓孩子盡情玩樂,不會給孩子什麼限制,讓他們透過各種遊戲學習不同的能力。
例如孩子可以在公園裡玩沙、玩土,就算弄髒衣服也沒關係,因為沙子和泥土有很高的可塑性,能幫助孩子發展創意。
讓學習與生活結合
猶太人會將學習融入生活中,跟孩子一起玩拼圖、猜圖片、猜謎語,或讀書、講故事給孩子聽等,猶太媽媽也會從生活中找出幫助孩子學習的東西,舉凡盒子、空瓶、鏡子、冰箱、腳踏車等,都可以成為學習的材料。
爸媽帶孩子外出時,會讓孩子認街上的招牌、路上的指示牌等,透過彼此的互動、對話與鼓勵,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新事物,孩子因為覺得好玩、有成就感,無形中就愈來愈喜歡學習了。
找出孩子喜歡什麼
猶太父母知道,當孩子對某個事物產生興趣,就會想了解更多,甚至可能延伸到其他學習領域,所以他們會仔細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鼓勵他們去探索相關的知識。
例如孩子對花草感興趣,爸媽就帶著孩子種花剪草、幫花草樹木拍照,一起認識照片中的植物,甚至認識整個植物界,讓孩子從喜歡的事物中逐步生出學習之心。
就是這種從小培養出來的學習性格,跟著孩子一起長大,使得猶太民族具有終身學習的精神,才能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圖片出處1:https://kknews.cc/essay/n3go4n3.html
圖片出處2:https://www.sundaykiss.com/%E8%82%B2%E5%85%92/%E7%8C%B6%E5%A4%AA%E5%BC%8F%E6%95%99%E8%82%B2-%E6%85%A2%E9%A4%8A-%E6%BA%9D%E9%80%9A-sk02-448769/
歡迎參觀本格其他作品——
日光:若你喜歡本文,記得點心心拍個手(要拍五下也行),你的鼓勵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