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長們對孩子高考的緊張和關心程度,足以看出家長希望孩子成才的願望有多強烈。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高考的時候考一個好大學,越來越多的想法,到最後都變成了「唯分數論」。
為了讓孩子「搶跑」,家長們紛紛給孩子報補習班和興趣班。所以,很多3歲不到的孩子,一斤能夠說一口很流利的日常英文對話,背幾十首古詩。
我們承認這樣的孩子是很優秀的孩子, 可是,當我們看見別人沒有這麼多補課, 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德國的教育水平幾乎是頂尖的,一說起「猶太人」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大家的概念里,猶太人和聰明直接就掛了等號。
自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幾乎占了獲獎人數的一半,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可是,他們的教育方式看起來卻比較輕鬆,憑什麼?
我們生活在補習班廣告滿天飛的教育環境下,所以優秀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為什麼德國沒有滿天飛的補課廣告,卻達到了我們達不到的效果,他們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我們很注重孩子的學前教育以及基礎的培養,穩紮穩打,一點一點進步。然而我們忽略了這樣可能造成的結果:孩子習慣了接受知識,忽略了自主思考。 德國的教育方式,則順從於孩子的成長規律,認為孩子在相應的階段就該做相應的事情。比如說,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等等,讓孩子在該玩的階段盡情地玩。 每一個教育方式其實都各有利弊,但是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我們或許從幼兒園開始就限制了孩子成長的空間,而別人則儘可能地把孩子的成長空間不斷放大。
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什麼的一個階段?
有記者採訪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覺得您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裡學到的?是您的大學還是您的實驗室呢?」
他非常清晰、肯定地回答道:幼兒園。
德國有一個不允許孩子進行學前教育的法律規定,因為提前給孩子灌輸了不屬於這個階段的知識,孩子的成長反而會受限。
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孩子專注力、觀察力的一個重要階段。孩子在這時候對很多東西往往都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他們喜歡玩,喜歡在玩樂中發現新奇的東西。家長若是強行讓孩子學習,孩子反而會產生逆反的心理。
所以,家長應該「投其所好」,讓孩子盡情地「玩」,在玩樂中開發大腦的無限潛能,才是對孩子智力發展的最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