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搓耳朵時,突然發現左耳下後面按著痛而且還腫起來,心想怎麼又來了。今年年初發作時,跑去看中醫,中醫師竟給我開葛根湯和小柴胡湯治太陽少陽風寒,又混銀翹散加連翹治太陽風溫。我的天!我不大可能同時大寒又大熱吧?就算是少陽厥陰病,那也是一陣冷一陣熱!我的脈弱弱的哪能吃銀翹散再開肺氣⋯ 亂槍打鳥,沒打到鳥反而可能傷人,開的科中藥粉全不能吃只好全丟了,還是靠自己比較保險。在厥陰風木的節氣裏,耳背後痛吃了一劑自己配的
荊防敗毒湯耳後腫有消下去,古人誠不欺我!
不知為什麼,今年到現在才五月卻已有兩次耳根後痛,就是耳後縫中或邊上摸起來會有一粒,腫腫的很痛。其實去年就發生過,那時忘了為什麼會去翻
《醫宗金鑑》反正那時就翻到〈外科心法‧外科卷上 \ 頭部〉一段講耳根毒,是這麼說的:
耳根毒
【方歌】耳根毒初痰核形,腫如伏鼠焮赤疼,三焦風火膽怒氣,暴腫潰速非疽癰。
【注】此證生於耳後,初起形如痰核,漸增腫勢,狀如伏鼠,焮赤疼痛。由三焦風火,膽經怒氣上沖,凝結而成。
但此證暴腫潰速,根淺易愈,非若癰疽之勢大毒甚也。初起寒熱往來,宜服
荊防敗毒散汗之;發熱痛甚者,仙方活命飲消之;膿成者服透膿散,虛者服托裡透膿湯;潰後外撒紅靈藥,貼太乙膏;膿盡換搽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若遇虛者,膿水清稀,或瘡口斂遲,即服香貝養榮湯補之,自斂。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透膿散(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前侵腦疽) 紅靈藥、生肌玉紅膏、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香貝養榮湯(見頭部石疽)
原來
荊防敗毒散主治外感風寒,難怪之前開葛根湯加小柴胡,但是中醫師還是開錯了藥給我。去年第一次發生時,就試著吃了
荊防敗毒散,我是去中藥房抓水藥吃的,藥下去沒想到竟然腫消不痛了,那時的感想是古人真沒騙我,中醫果然還是要實證還才能代代相傳。這次的發作,當然就是故技重施證明依然對證有效,只是這回是吃科學中藥,為什麼吃科中藥粉呢?因為荊芥大缺貨!近日因為清冠一號的關係,全體一窩蜂搶配藥,搞得我這種有立即需求的人很麻煩,老板那時說有手頭還有點,思來想去,今年壬寅年以五運六氣來看是木運太過之年,而上半年少陽相火司天,下半年厥陰在泉,木會生火,算了還是買了一罐
荊防敗毒散的科學中藥回家吃,多的備著用。
檢討了一下,應該就是常常晚睡,肝膽火旺,又沒睡好,看來還是要想辦法十一點上床睡覺(子午流注肝膽時間開始)才是正途。
這麼有用的藥治耳後痛是來自
《醫宗金鑑》這本大部頭書,所就來研究一下。這書是乾隆四年(西元 1739年),乾隆皇帝下詔,由吳謙與康雍乾三朝御醫、院使劉裕鐸,共同領銜編纂這套叢書,歷時三年完成。本書共分15部,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實我手邊有買了一套一直擺著,因為內容排版按古書的型式,結構也不大懂,所以也就冷落在一旁。直到去上中醫課時,老師會說這個去翻
《醫宗金鑑》,那個去看
《醫宗金鑑》的某某心法,才把這書偶然翻找一下。因為耳朵這毛病,亂翻找不到,所才把書的結構認真的研究了一遍,原來看
《醫宗金鑑》一定要先看一遍目錄的組成,它的大分類為內科與外科。
內科是身體內在肉眼看不到的毛病為主,內容前面以《傷寒論》、《金匱要略》與《删補名醫方論》為主,後面為各科心法:傷寒、雜病、婦科、幼科、痘疹、眼科、刺灸、正骨等。
外科以肉體症狀看的到的癰瘡疽疔等外傷毛病為主,先談腫瘍潰瘍主治,之後分部位:頭、面、項、背、腰、眼、鼻、耳、口、唇、齒、舌、喉、胸乳、腹、腋、肋、內癰、肩、臑、臂、手、下部、臀、股、膝、脛、足、發無定處、雜證、嬰兒等。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 這個網頁版整理的不錯,先看目錄,再找部位,再找對應症。每個症底下,先症歌,然後有注來解說狀況成因與藥石用法,之後列出所提之所有方之組成,附上方歌。
閑來沒事的時候,可以加減翻翻看,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自己的毛病自己醫,自個的家人自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