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時候是自我實現的最佳時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了50歲後,我就不時觀察或注意長輩的ㄧ舉ㄧ動、所思所想,其實是在為我的創齡生活收集經驗。
今年過年聽到一個讓我掉下巴的實例,南部有位80+的姻親(男)是醫美的常客,不僅雷射除斑、打肉毒,還用高檔保養品,如此春風讓他維持自信,人緣也很好。
這位長輩的作為,打破我對地域、性別、年齡的刻板印象~青春、時尚、愛美,可不是只在都會區或女性身上。
相對的,我也聽到幾個朋友說,過年回家幫長輩清冰箱,清出不少過期軟爛的高檔水果,因爲高檔捨不得吃(有些是留著等兒孫回來吃),最後放到不能吃,要不就是東挖西削找能吃的,然後新鮮的還是捨不得吃繼續放,永遠都在吃過熟、熟爛的。因為捨不得,最後也不得已要捨。
一種是捨得在當下取悅自己,一個是捨不得而等待未來。
「壯世代之春」一書提到,少子化、高齡化是既定事實,誰該為誰負責?孝道、人道是基本倫理,但重要的是自己要負責任。自己不負責任,把自己變成不體面的糟老頭,沒有目標、失去生存感,社會給老人的負面印象,自己要不要負些責任?
「壯世代之春」是本倡議翻轉高齡印象、解放高齡運動的書,「壯世代」是其對高齡者的不同稱號,個人覺得現今對高齡已有許多代稱,文字可多變,但如何翻轉社會對老的認知,進而形成態度和行為更重要。
畢竟人生上半場社會的線性建構十分完整,但到了人生下半場,沒有指引、沒有藍圖,得靠自己規劃、設計、安排。
書裡提出指引,重點圍繞在射出三支箭:
第一支箭PSR—覺醒,個人社會責任。
第二支箭CSR—機會,企業社會責任。
第三支箭GSR—解套,政府社會責任。
第二和第三支箭分屬企業和政府,離個人有距離,但第一支箭個人覺醒,就提出了值得醒思的觀點,從與自己的關係,到伴侶關係,再擴至子女關係。
這三種關係作者分別借用與德國詩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愛的藝術》作者佛洛姆、寫為子祈禱文的麥克阿瑟將軍三者的對話,釐清各種問題,讀來精彩,且值得反覆玩味。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與自己的關係,有了一番人生經歷後,到了人生下半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體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達到心靈的滿足。
心靈的滿足就是要有目標。作者問浮士德:我整天泡茶聊天,探訪親友、遊山玩水、含詒弄孫,打牌打球….,日子很快活,算不是有意義呢?
浮士德回答:如果過程是有意志的、有目標的、有學習的、有成長的,都是有意義的。但目標越清楚,就會越有意義,過程就會越精彩。有目標有計劃有意志的學習,才能獲得累積性的經驗提升,與專注投入的生命成長。
人生到了下半場還有什麼好矜持,未來就是現在,別到了闔眼前才懊悔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沒能實現夢想。即使沒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精彩的過程就已是結果。
人的四大關係天人物我,與自己的關係對了,其他關係就會對位。~人生下半場值得更好、值得期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163
avatar-img
7會員
74內容數
20多年媒體經驗,這裡將分享: 1.愛說話聊健康 (健康及公衛知識的日常應用) 2.主婦理財筆記(家中的財務大臣要知道的理財之道) 3.採訪寫作那些事(有我20多年來媒體工作經驗和採訪寫作技巧分享) 4.我的Podcast節目內容 5.小書房(好書推薦) 6.日常小宇宙(生活體驗,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齡生活筆記 的其他內容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只有銀行存摺有數字,如果只在意銀行存摺,忽略其他存摺的保值與加值,終有一天,會用存簿裡的金錢去支付,甚至入不敷出。
我從國小開始就會特別注意,那就是「警告逃妻」,1970年代,這類廣告幾乎天天有。 內容常是連名帶姓(有的還有照片)、生日、身分證字號全都露,並直指妻子在外行為ㄧ概不負責,或是限幾日內返家,否則休妻。也是希望有人看到這逃妻能通報,協助追緝。
是非題 ( )有處女膜才是處女 ( )處女就一定有處女膜 ( )女性第一次發生性行爲都會落紅 ( )處女膜的功能是維護女性貞潔 ( )處女膜重建有其必要 以上答案都是X 你答對幾題 任何一題答錯者或不會答的 都要來聽這集節目 本集走Young由《Joe x 戴浩志》對話
平時做家事,常覺得那是例行公事,打發打發過去就好。但有個時刻我會起身很用力很努力的做家事,那就是想事情頭腦打結阿雜時。 有朋友建議我買掃地機器人,可以省時又省力,但就少了自己清掃的樂趣,所以才遲未掏口袋付大洋。 我還沒有那慧根,不過,地板乾淨了,媽媽心開了,誰會受惠呢?
我在4月底時確診,歷經了10+7的居家照護與自主健康管理,現已康復。現今周邊有愈來愈多朋友確診,看到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線時,難免驚慌,甚至茫茫然不知所措。這篇文章整理了自身及朋友染疫經驗與專家建議,提供給大家未染疫/染疫時/染疫後的因應方法及步驟,希望大家心安,平安。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只有銀行存摺有數字,如果只在意銀行存摺,忽略其他存摺的保值與加值,終有一天,會用存簿裡的金錢去支付,甚至入不敷出。
我從國小開始就會特別注意,那就是「警告逃妻」,1970年代,這類廣告幾乎天天有。 內容常是連名帶姓(有的還有照片)、生日、身分證字號全都露,並直指妻子在外行為ㄧ概不負責,或是限幾日內返家,否則休妻。也是希望有人看到這逃妻能通報,協助追緝。
是非題 ( )有處女膜才是處女 ( )處女就一定有處女膜 ( )女性第一次發生性行爲都會落紅 ( )處女膜的功能是維護女性貞潔 ( )處女膜重建有其必要 以上答案都是X 你答對幾題 任何一題答錯者或不會答的 都要來聽這集節目 本集走Young由《Joe x 戴浩志》對話
平時做家事,常覺得那是例行公事,打發打發過去就好。但有個時刻我會起身很用力很努力的做家事,那就是想事情頭腦打結阿雜時。 有朋友建議我買掃地機器人,可以省時又省力,但就少了自己清掃的樂趣,所以才遲未掏口袋付大洋。 我還沒有那慧根,不過,地板乾淨了,媽媽心開了,誰會受惠呢?
我在4月底時確診,歷經了10+7的居家照護與自主健康管理,現已康復。現今周邊有愈來愈多朋友確診,看到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線時,難免驚慌,甚至茫茫然不知所措。這篇文章整理了自身及朋友染疫經驗與專家建議,提供給大家未染疫/染疫時/染疫後的因應方法及步驟,希望大家心安,平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事實上,除非 “心” 已經老化,不再去學習新的技能,接受新的資訊,那麼無論幾歲,都無需自己把自己列入 “老人” 的行列。 彎腰不是老、滿臉皺紋加白髮不算老、拄著拐杖走路也不能算老。 幸福快樂的老年,除了內心的 “灑脫” 之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 那就是 “身體的合理健康。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洗禮後,慢慢地認識到人生的真諦,高低起伏就是最好的活著証明。 雖然年齡尚幼,但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新的一年,我更加明白生命的無常,並下定決心在可以忍受的時候盡量忍受,在可以享受的時候盡情享受。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事實上,除非 “心” 已經老化,不再去學習新的技能,接受新的資訊,那麼無論幾歲,都無需自己把自己列入 “老人” 的行列。 彎腰不是老、滿臉皺紋加白髮不算老、拄著拐杖走路也不能算老。 幸福快樂的老年,除了內心的 “灑脫” 之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 那就是 “身體的合理健康。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洗禮後,慢慢地認識到人生的真諦,高低起伏就是最好的活著証明。 雖然年齡尚幼,但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新的一年,我更加明白生命的無常,並下定決心在可以忍受的時候盡量忍受,在可以享受的時候盡情享受。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