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時候是自我實現的最佳時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了50歲後,我就不時觀察或注意長輩的ㄧ舉ㄧ動、所思所想,其實是在為我的創齡生活收集經驗。

今年過年聽到一個讓我掉下巴的實例,南部有位80+的姻親(男)是醫美的常客,不僅雷射除斑、打肉毒,還用高檔保養品,如此春風讓他維持自信,人緣也很好。

這位長輩的作為,打破我對地域、性別、年齡的刻板印象~青春、時尚、愛美,可不是只在都會區或女性身上。

相對的,我也聽到幾個朋友說,過年回家幫長輩清冰箱,清出不少過期軟爛的高檔水果,因爲高檔捨不得吃(有些是留著等兒孫回來吃),最後放到不能吃,要不就是東挖西削找能吃的,然後新鮮的還是捨不得吃繼續放,永遠都在吃過熟、熟爛的。因為捨不得,最後也不得已要捨。

一種是捨得在當下取悅自己,一個是捨不得而等待未來。

「壯世代之春」一書提到,少子化、高齡化是既定事實,誰該為誰負責?孝道、人道是基本倫理,但重要的是自己要負責任。自己不負責任,把自己變成不體面的糟老頭,沒有目標、失去生存感,社會給老人的負面印象,自己要不要負些責任?

「壯世代之春」是本倡議翻轉高齡印象、解放高齡運動的書,「壯世代」是其對高齡者的不同稱號,個人覺得現今對高齡已有許多代稱,文字可多變,但如何翻轉社會對老的認知,進而形成態度和行為更重要。

畢竟人生上半場社會的線性建構十分完整,但到了人生下半場,沒有指引、沒有藍圖,得靠自己規劃、設計、安排。

書裡提出指引,重點圍繞在射出三支箭:

第一支箭PSR—覺醒,個人社會責任。

第二支箭CSR—機會,企業社會責任。

第三支箭GSR—解套,政府社會責任。

第二和第三支箭分屬企業和政府,離個人有距離,但第一支箭個人覺醒,就提出了值得醒思的觀點,從與自己的關係,到伴侶關係,再擴至子女關係。

這三種關係作者分別借用與德國詩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愛的藝術》作者佛洛姆、寫為子祈禱文的麥克阿瑟將軍三者的對話,釐清各種問題,讀來精彩,且值得反覆玩味。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與自己的關係,有了一番人生經歷後,到了人生下半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體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達到心靈的滿足。

心靈的滿足就是要有目標。作者問浮士德:我整天泡茶聊天,探訪親友、遊山玩水、含詒弄孫,打牌打球….,日子很快活,算不是有意義呢?

浮士德回答:如果過程是有意志的、有目標的、有學習的、有成長的,都是有意義的。但目標越清楚,就會越有意義,過程就會越精彩。有目標有計劃有意志的學習,才能獲得累積性的經驗提升,與專注投入的生命成長。

人生到了下半場還有什麼好矜持,未來就是現在,別到了闔眼前才懊悔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沒能實現夢想。即使沒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精彩的過程就已是結果。

人的四大關係天人物我,與自己的關係對了,其他關係就會對位。~人生下半場值得更好、值得期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163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創齡生活筆記
13會員
110內容數
在媒體圈打滾二十多年,耕耘投資理財及健康醫療領域。不滾了!50+後成為創齡實習生,學習和探索自己人生下半場,實踐創齡生活,製播《創齡生活筆記》Podcast節目,也成為一名退休理財顧問。
創齡生活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許多女性一輩子的付出在婚姻關係結束或配偶過世後可能一無所有。女性應重視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資產、瞭解家庭財務、規劃退休金與保險,確保自身權益與老後生活。
2025/04/28
許多女性一輩子的付出在婚姻關係結束或配偶過世後可能一無所有。女性應重視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資產、瞭解家庭財務、規劃退休金與保險,確保自身權益與老後生活。
2025/04/25
前一陣子和好姐妹們聚會,我們大部分都是曾為了陪伴孩子離開職場的媽媽,有的人等孩子上國中後回到職場,有的則繼續照顧家人。 有姐妹說,原本以爲孩子成年後,50+了就可以輕鬆許多,日子也不用再像打仗ㄧ樣,卻常在不知不覺中,又被各種壓力推著走。工作壓力、要照顧年邁父母、操心孩子的工作、身體荷爾蒙變化導致睡
Thumbnail
2025/04/25
前一陣子和好姐妹們聚會,我們大部分都是曾為了陪伴孩子離開職場的媽媽,有的人等孩子上國中後回到職場,有的則繼續照顧家人。 有姐妹說,原本以爲孩子成年後,50+了就可以輕鬆許多,日子也不用再像打仗ㄧ樣,卻常在不知不覺中,又被各種壓力推著走。工作壓力、要照顧年邁父母、操心孩子的工作、身體荷爾蒙變化導致睡
Thumbnail
2025/04/22
「健康」是人生首要任務,但健康的維持並非單純「外包」給專業人士就能達成,而是需要個人每日持續的投入與行動。透過穩定的日常小習慣,如多喝水、多運動、早睡等,逐步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Thumbnail
2025/04/22
「健康」是人生首要任務,但健康的維持並非單純「外包」給專業人士就能達成,而是需要個人每日持續的投入與行動。透過穩定的日常小習慣,如多喝水、多運動、早睡等,逐步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年輕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老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人生一路走來,經歷了結婚、生子、照顧長輩,再等到孩子慢慢大了,更年期也到了,記憶力變差了,突然才發現老離我這麼近,可以說已經到了門口,而我的心態準備好迎接老了嗎?我想其實並沒有。
Thumbnail
年輕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老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人生一路走來,經歷了結婚、生子、照顧長輩,再等到孩子慢慢大了,更年期也到了,記憶力變差了,突然才發現老離我這麼近,可以說已經到了門口,而我的心態準備好迎接老了嗎?我想其實並沒有。
Thumbnail
當人在面對生命的老化時,有上述不利的因子會出現,這也讓我想起聖嚴法師的一句話: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心靈、健康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遇困難與打擊。 可以說年老的不利因子,將使我們把自己個性中的特質、傾向,表露無遺。怎麼樣類型的人在年老時容易憂鬱? 怎麼樣特質的人又能在年老中從容不迫,
Thumbnail
當人在面對生命的老化時,有上述不利的因子會出現,這也讓我想起聖嚴法師的一句話: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心靈、健康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遇困難與打擊。 可以說年老的不利因子,將使我們把自己個性中的特質、傾向,表露無遺。怎麼樣類型的人在年老時容易憂鬱? 怎麼樣特質的人又能在年老中從容不迫,
Thumbnail
今年過年聽到一個讓我掉下巴的實例,南部有位80+的姻親(男)是醫美的常客,不僅雷射除斑、打肉毒,還用高檔保養品,如此春風讓他維持自信,人緣也很好。
Thumbnail
今年過年聽到一個讓我掉下巴的實例,南部有位80+的姻親(男)是醫美的常客,不僅雷射除斑、打肉毒,還用高檔保養品,如此春風讓他維持自信,人緣也很好。
Thumbnail
每日的學習! 2023/1/17 盡早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計畫態樣!提早做好準備!或許能讓你更能釋懷身邊很「阿雜」的事!持續正向積極地活下去! 中午看這樣景象,一個可以白理的老人,但身邊最終陪伴的不是自己的親人,是外傭在旁陪走? 不論他的家人是否還在世,想想,似乎大家也都可能需要面臨這樣的情境,除非你
Thumbnail
每日的學習! 2023/1/17 盡早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計畫態樣!提早做好準備!或許能讓你更能釋懷身邊很「阿雜」的事!持續正向積極地活下去! 中午看這樣景象,一個可以白理的老人,但身邊最終陪伴的不是自己的親人,是外傭在旁陪走? 不論他的家人是否還在世,想想,似乎大家也都可能需要面臨這樣的情境,除非你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40歲以後的中壯年,很適合閱讀這一本書。在體力、精力、智力如同負斜率曲線逐年下降時,做任何事情,都應量力而為,並思考著等為自己帶來的實質效益。 並且改變一下自己之前習慣的生活,迎接40遂以後的自己。就像是迄今仍活耀於日本足壇的名將-三浦知良,他擁有變化對應力,主要是落實在以下
Thumbnail
40歲以後的中壯年,很適合閱讀這一本書。在體力、精力、智力如同負斜率曲線逐年下降時,做任何事情,都應量力而為,並思考著等為自己帶來的實質效益。 並且改變一下自己之前習慣的生活,迎接40遂以後的自己。就像是迄今仍活耀於日本足壇的名將-三浦知良,他擁有變化對應力,主要是落實在以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