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098

《禪林寶訓》卷第二 09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①覺範:北宋德洪覺範禪師,號「寂音尊者」。瑞州(江西高安)人,俗姓喻(或謂彭、俞)。年十九,試經于東京天王寺而得度,初名慧洪,能通唯識論奧義,博覽群書,有過目不忘之才,落筆萬言了無停思,而以詩名轟動京華。後南返,參謁真淨克文禪師而得法。崇甯間,師住持臨川北禪院,後遷金陵清涼寺,未久,遭人誣陷入獄,丞相張商英、太尉郭天民等為之奏免,准其更改為德洪之名,並賜紫衣。政和元年(1111)頃,張、郭獲譴外謫,有嫉之者,誣指師與二人交通,詔奪袈裟,發配俫州,三年始得歸。同年冬,複拘之於並州獄,逾年獲釋,遂棄僧服入九峰洞山,以文章自娛。其後,將赴湘西,途經南昌,複為道士誣陷下獄,幸遇赦得免,遂入居南台明白庵。靖康元年(1126),蒙賜再度剃髮,恢復慧洪舊名。建炎二年(1128)寂于同安,世壽五十八。著述極豐,如《林間錄》二卷、《禪林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法華合論》七卷、《楞嚴尊頂義》十卷、《金剛法源論》一卷等。

②嶺海:即嶺南。其地北倚五嶺,南臨南海,故名。範圍約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地方。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聽說覺範禪師因遭人誣陷而被流放嶺南,不禁感歎地說:把蘭花種

植在行人往來的地方,必然難以保持一時的青翠;桂花生長在幽岩深谷中,故能

常年盛開。

自古以來有才智的人,或受讒言誹謗、或遭陰謀諂害而致罹禍喪身的極多,想找

一個能與世無爭、隨身世浮沉而明哲保身的人幾乎難得。

所以聖人說:「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

好發人之惡也。」

這兩句至理名言原是當年老子贈與孔子的話,與覺範禪師如今的遭遇正好相似。

raw-image

良因贊曰:

君子坦蕩蕩,內心正大光明,只因語言不慎而罹禍;

小人長戚戚,當議人之過,內心與煩惱相應時,豈能不招禍害!

如智者大師所示:

「若欲與理相應者,但首作人事,莫強知他事。

即是更相憎恨,世世相憎。

非但此生無道無果,累及後生。」

發菩提心,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