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你想對誰說「我愛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除了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不知是哪個「有心人」,又創造了5月20日的520「我愛你」諧音,再搞出一個節日。
不同於「情人節」,祝福的對象絕對是「情人」;520這樣的日子,你最想祝福誰??
多數年輕人,一定不會選擇「家人」;正如年輕時期的我一樣,都覺得家人好「煩」,更難啟齒對父母或兄弟姐妹說「我愛你」。
尤其是爸媽,只會管東管西;媽媽總是問:「你吃飽了沒?」爸爸老愛管「怎麼這麼晚回家?」完全不知道你在同儕或職場壓力有多大!有沒有被欺凌?「家人根本不了解我」。

對很多人而言,家人只是「備胎」

在職場拼搏的人,老闆與工作第一;其次就是朋友與工作的夥伴,甚至是生意往來的對象,這關係到業績、獎金與升遷問題。
戀愛中的男女,眼中只有情人,家人算什麼!

也許,要等到年紀大了、或生病了,才體會到很多事如浮雲,誰能陪伴與照顧你?剩下的往往是你最不重視的「家人」。

往往要等到年紀大了、或生病了,才體會到家人的重要
我有一位男性記者朋友,一生追求成就,為了升遷南征北討,幾乎不曾在家久待。
直到退休後,竟獨居在山上;我好奇詢問:「怎麼不跟妻子、兒女住在一起?」他無奈地說:「20、30年來職場生涯在在外,回家像『作客』,家人不習慣我的存在!嫌我多餘!」他明明是男主人,回家卻像過客,生活習慣與模式脫離太久,與家人「格格不入」,連話都講不上。

我自己年輕時也為了衝事業,很忽略家庭

記得當時,長官、朋友電話不斷,即便是休假,也很難完全休息。我帶兒子出遊,兒子興奮與我分享所見所聞,但一通通電話打岔,讓原本興奮述說的兒子數度被迫中斷。號
長期下來,他變得不愛與我分享心事,有一天他說:「你總是很忙,總是有電話打斷我們的溝通!」長大後的兒子,已養成「不想再與我聊天」的習慣。
我們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第一位也許是工作,也許是情人,或者是麻吉好友,「親受的家人」如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在你的心中排到第幾位?
記得有一次生病住院,陪我就醫、在醫院顧我三餐的是老媽;姐姐做生意不能來,她把外傭派到醫院24小時陪我。
當時才感慨,「風花雪月」都是跟朋友;最落魄無助時,陪在旁邊的卻是家人。

這些道理,我年輕時也不會懂;總得要經歷過滄桑、過盡千帆,才明白一切都會遠離;包括工作上的成就、職場上的朋友、無法廝守一生的情人……最終的只剩下最無私的父母、還愛蓍你的老伴,與曾受過你照顧的子女。

多珍惜你的家人吧!趁著為時不晚.........。
在今天520,我只想對一直照顧我的老媽、與未來可能陪伴我的兒子說一聲「我愛你」。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冠疫情改變的「新生活」,就是讓人與人的距離拉大;且因傳染力太強,一旦被感染,就要「居隔」;這使得「關禁閉」,成為咱們人生「新考驗」。
職場上的「理性」確有必要,永遠該記得「對事不對人」;但過度的軟弱退讓,也會在這噬血的現實社會中,被貼上「軟腳蝦」標籤,欺負你剛剛好。
職場上,你有碰過上司或老闆「不合理要求」嗎?該吞忍接受?還是勇敢拒絕? 相信每個上班族,都有一拖拉庫的「苦水」,及被壓榨的「經驗談」,該如何面對?
「近距離」, 往往是戀愛的催化劑;但也是分手男女最難堪的「遇見」。 若是非得與「舊愛」同處在同一空間,不管是心中有多少愛恨情愁,都要學會態然若,生活還得「舞照跳、馬照跑」,裝久了,就會習慣成自然,不僅保住了顏面,也會真的淡然處之。
COVID-19已經逼近每個人的身邊,網路上就有一則笑話,「如果你還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 「你快篩平安嗎?」這快變成了最近朋友之間每早的問候語 雖然政府喊出「與病毒共存」,但我以眼見為憑,認為著實不能輕忽。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身邊染病的同事、長官、朋友真的愈來愈多了。
面對「男人真理」的「吃不到的,永遠最吸引人」,現代女性要自己「放聰明一點」,懂得男人心理。 酒店教女孩們的「欲擒故縱」、「若即若離」教戰守則,咱們平凡女也要學著點。
新冠疫情改變的「新生活」,就是讓人與人的距離拉大;且因傳染力太強,一旦被感染,就要「居隔」;這使得「關禁閉」,成為咱們人生「新考驗」。
職場上的「理性」確有必要,永遠該記得「對事不對人」;但過度的軟弱退讓,也會在這噬血的現實社會中,被貼上「軟腳蝦」標籤,欺負你剛剛好。
職場上,你有碰過上司或老闆「不合理要求」嗎?該吞忍接受?還是勇敢拒絕? 相信每個上班族,都有一拖拉庫的「苦水」,及被壓榨的「經驗談」,該如何面對?
「近距離」, 往往是戀愛的催化劑;但也是分手男女最難堪的「遇見」。 若是非得與「舊愛」同處在同一空間,不管是心中有多少愛恨情愁,都要學會態然若,生活還得「舞照跳、馬照跑」,裝久了,就會習慣成自然,不僅保住了顏面,也會真的淡然處之。
COVID-19已經逼近每個人的身邊,網路上就有一則笑話,「如果你還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 「你快篩平安嗎?」這快變成了最近朋友之間每早的問候語 雖然政府喊出「與病毒共存」,但我以眼見為憑,認為著實不能輕忽。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身邊染病的同事、長官、朋友真的愈來愈多了。
面對「男人真理」的「吃不到的,永遠最吸引人」,現代女性要自己「放聰明一點」,懂得男人心理。 酒店教女孩們的「欲擒故縱」、「若即若離」教戰守則,咱們平凡女也要學著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長輩給我介紹了對象, 他職業跟你一樣,   我把他,當成了你 吵得對方受不了, 就把我封鎖了… (我很能同理對方……對方工作神忙神忙, 我耽誤對方半小時,他就少半小時休息啦,我確實太吵了)   我醒悟了一件事, 這年頭,原來不只感情, 連友情,都需要雙向奔赴。     就
嗨各位讀者有慶祝父親節嗎?我本身並沒有,家中對於這類型的節日其實都不太會慶祝,包括生日也一樣,可能有些人也是到了自己能夠賺錢時才想到要慶祝節日,而且現代人也很注重儀式感,都會想要在特定的時間去做點甚麼。 看過我的文章的人應該也知道我和家人沒有住一起,平時交流也適用LINE居多,但應該大部人都會像我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是我最不喜歡的節日,話說我老母真係唔係好人,佢個契仔結婚,人地喺半島淨係請兩家屋企人食飯,佢其實唔係屋企人,但新奶奶*即是佢老死)都請佢走。佢去到梗係屬於最唔親嗰啲人,於是就被安排同陌生人坐。咁佢就發新奶奶脾氣,話人安排得差,又要人哋去半島門口接佢上去,之後又話唔好食唔夠飽。 呢啲咩人嚟嘅? 仲
Thumbnail
母親節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思緒複雜的日子;一方面感謝、一方面懷念,還有很多很多思念。
Thumbnail
結了婚、有了小孩後,母親節突然變成一個很不純粹的節日,我的媽媽、他的媽媽,我是媽媽。我們三個,誰感到快樂呢? 昨天晚上收到哥哥的訊息「妳這次負責餐廳費用,我買蛋糕」我看了之後只回了一個ok。也沒什麼好多說的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親情,友情,愛情。父親說,我工作大半輩子,就養你和母親。母親說,我洗了大輩子的碗養你們。伴侶,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朋友,我一切都是為你好。 不計代價的付出,是應該的嗎? 簡單的問自己,什麼不是物質的東西,才是重要的?貨幣?感情?宗教?時間? 我之前認識一個人,20來歲,蠻努力賺錢的,可是有天一覺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有一句:「愛別人,佮愛家己仝款。」 講這句的人,想講逐个人一定愛家己比愛別人較濟。 無一定喔!有的人干焦會曉愛別人,為別人做真濟代誌,袂曉愛家己,無照顧家己。   我的朋友進前佇清潔公司學摒掃的時,公司的人教伊:「掃客戶的厝,當做掃家己的厝內仝款。」我的朋友無同意這个講法。講的人料想逐个人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長輩給我介紹了對象, 他職業跟你一樣,   我把他,當成了你 吵得對方受不了, 就把我封鎖了… (我很能同理對方……對方工作神忙神忙, 我耽誤對方半小時,他就少半小時休息啦,我確實太吵了)   我醒悟了一件事, 這年頭,原來不只感情, 連友情,都需要雙向奔赴。     就
嗨各位讀者有慶祝父親節嗎?我本身並沒有,家中對於這類型的節日其實都不太會慶祝,包括生日也一樣,可能有些人也是到了自己能夠賺錢時才想到要慶祝節日,而且現代人也很注重儀式感,都會想要在特定的時間去做點甚麼。 看過我的文章的人應該也知道我和家人沒有住一起,平時交流也適用LINE居多,但應該大部人都會像我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是我最不喜歡的節日,話說我老母真係唔係好人,佢個契仔結婚,人地喺半島淨係請兩家屋企人食飯,佢其實唔係屋企人,但新奶奶*即是佢老死)都請佢走。佢去到梗係屬於最唔親嗰啲人,於是就被安排同陌生人坐。咁佢就發新奶奶脾氣,話人安排得差,又要人哋去半島門口接佢上去,之後又話唔好食唔夠飽。 呢啲咩人嚟嘅? 仲
Thumbnail
母親節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思緒複雜的日子;一方面感謝、一方面懷念,還有很多很多思念。
Thumbnail
結了婚、有了小孩後,母親節突然變成一個很不純粹的節日,我的媽媽、他的媽媽,我是媽媽。我們三個,誰感到快樂呢? 昨天晚上收到哥哥的訊息「妳這次負責餐廳費用,我買蛋糕」我看了之後只回了一個ok。也沒什麼好多說的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親情,友情,愛情。父親說,我工作大半輩子,就養你和母親。母親說,我洗了大輩子的碗養你們。伴侶,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朋友,我一切都是為你好。 不計代價的付出,是應該的嗎? 簡單的問自己,什麼不是物質的東西,才是重要的?貨幣?感情?宗教?時間? 我之前認識一個人,20來歲,蠻努力賺錢的,可是有天一覺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有一句:「愛別人,佮愛家己仝款。」 講這句的人,想講逐个人一定愛家己比愛別人較濟。 無一定喔!有的人干焦會曉愛別人,為別人做真濟代誌,袂曉愛家己,無照顧家己。   我的朋友進前佇清潔公司學摒掃的時,公司的人教伊:「掃客戶的厝,當做掃家己的厝內仝款。」我的朋友無同意這个講法。講的人料想逐个人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