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2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
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
歲月積久,聲實並豐。
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
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①。
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𤀹則川澤。
乃知像季②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當叢林殷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
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
好之則至,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
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
《與李都運書》
【注釋】
①圭璋:一種貴重的玉制禮器。亦比喻高貴的人品。如《文心雕龍·物》:「圭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
②像季:佛法住世,分為三個時期。初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次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其後為末法時期。像季即指像法跟末法時代。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學道的人原沒有賢愚之分,關鍵在於師長善知識委婉曲成,促使他們進德修業。
平常要讓他們在勤勞作務中磨練自己,將事情安排給他們去做,使他們的器識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出來。
經常表揚鼓勵他們,尊重他們所說的話,又須善待他們、關心愛護他們,這樣才可以成全他們的品行和操守。
如此積年累月,久而久之,使他們的聲名和行實都能收到豐碩的成果,這豈不是善知識方便作成的呢!因為人人皆具有靈知之性,所以要依仗善知識殷勤地加以誘導調教,才能成就他們的道品。
譬如美玉原是蘊藏在璞石中的,如果把它拋棄了,則與瓦石無異,若是遇到良工巧匠加以精雕細琢,就可以成為珍貴的珪璋玉器。又如水的源頭被淤塞了,就會積成一灘淤泥。假若有人加以疏通,就可以形成川澤,得以灌溉萬物。
由此觀之,像季時代,不僅埋沒了許多賢才而得不到重用,就是師家在培養、造就人才方面,也有許多沒做到盡職盡責的地方。
當叢林鼎盛時期的那些高僧善知識,要是生在這末法時代,大概也都是一班被棄而不用的廢材。在末法得不到良師撫育,卻成了愚人;而當興盛時期有明師誘誨,他們卻是智者。
所以我一再強調說:『人都是有靈性的,關鍵在善知識誘導教化。也由此可知,學者的才能高下,全在主法的人能否用心造就。主法的人喜歡栽培學者,學者從四方踴躍而來;能經常獎導學者,學者的品行就會不斷崇高。
反過來說,如果學者的向道之心受到抑制,他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衰頹;如果受到排斥,那他們就徹底絕望了。』這就是造成學者的道德與才能或消退或長進的理由所在啊!
良因贊曰:
韓愈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這在佛門中也是相通的。
善知識的可貴,不只是語言文字的傳授,
更在於觀機逗教的傳「道」,此誠非易事。
因此剛開始學佛時,會歡喜與人宣傳佛法;
但是當教學越久,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願意多去實踐、體會佛法。
只有看清自己的心,才能看清眾生的心,也才能有高菴禪師之善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