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卡片盒筆記建構你的第二大腦

2022/06/0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卡片盒筆記
在今年四月中,因為想要透過Notion來管理我日常的一些課程進度,所以我到Youtube上參考其他人的使用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我還是會分心去瀏覽一下其他不相干的影片,但是這隻影片吸引到了我的注意。
這位Morgan是一位劇場與研究表演學的博士候選人,他在這部影片中分享了他是如何在他的博士生涯中應用一個有效的筆記法來幫助他學習。而這個筆記法就是這次要分享的「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是什麼?

卡片盒筆記法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所發明的,魯曼一生寫過超過70本不同主題的專書、400篇以上的論文,甚至過世後他遺留的手稿經人整理,又出版了6、7本專書。如此驚人的產出,都源自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 Method)。
既然卡片盒這麼厲害,那究竟應該要怎麼操作?那跟一般的筆記方法有什麼不同?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明就是:「一個透過不斷建立筆記卡片與連結卡片來建構知識庫的工作流程」
在詳細說明卡片盒之前,我先來分享以前我做筆記的方式。我是一個畫線派,看到重點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畫線,很偶爾碰到幾次真的很有感觸的內容,我可能才會找出筆寫下一小段感想。當我這本書看完了,我就把它放回書架,那它可能會多了幾個3M的彩色標籤貼紙,有時那數量多到好像是在昭告天下我看完這本書了一樣。就這樣一本過了一本。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之前讀的書其實讀完沒多久就都忘了差不多,想要跟朋友分享有時也支支吾吾說不上幾句,還會被別人誤會是在不懂裝懂。所以我就發憤圖強,決定每看完一本書就要寫一篇心得,可想而知,不只我的心得難產,我的閱讀量也越來越少,因為閱讀漸漸成為一種壓力。
說到這有沒有覺得心有戚戚焉?
那再說說我在看完「卡片盒筆記」之後的現況。我現在已經讀完了三本書(不包含「卡片盒筆記」),那目前我每天還是持續在閱讀跟寫筆記,但我並沒有感覺負擔,而且還很想要持續下去,這些大概是一個月內完成的事。
總結來說,我覺得卡片盒筆記是一個能夠讓閱讀持續有反饋的工作方法,而這個反饋是源源不斷的。

卡片盒筆記帶來的好處

英國的知識型Youtuber Ali Abdaal 在2020年分享了他在當時參加的一個線上課程,課程內容在說明如何建構「第二大腦」。那什麼是第二大腦?第二大腦就像是專屬於自己的知識庫,但更像是一個知識系統,他幫助你連結你的所學,以及讓你更有創意的思考與產出。而這其實也是「卡片盒筆記」的主要目的。
透過卡片盒筆記,我們能夠將自己所消化過的資訊,透過「卡片」這樣容易入口的大小儲存在我們的外部知識庫中,並且透過「索引」、「標籤」與「連結」的方式讓卡片之間產生關聯。而在後續不斷增加卡片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在檢視我們知識庫內每個概念之間的連結,進而有更多新的創意與主題產生。
所以卡片盒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 它能幫助你記憶,因為這些概念都已經寫下來並且放在知識庫裡,他不會消失。
  • 它能幫助你產出獨特的觀點,因為你從不同地方收集來的觀點已經在知識庫裡相互連結。
  • 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建構文章的內容,因為你已經用自己的話說明了書中的觀點,而你只需要將他們排列並潤飾就好。
  • 它能夠幫助你專注在當下的任務上。

為什麼要選擇卡片盒筆記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回想一下我們做筆記的目的。我們做筆記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加深學習記憶可以讓這些知識在未來被重複利用,並且能夠幫助我們做研究。對於我來說,我之前並沒有使用任何筆記的方法或是工具(我只有使用過Notion),所以我無法評斷其他筆記方法,但是卡片盒筆記法確實能讓我更容易達到這幾個目的
以往的寫作邏輯通常都是由上而下(top-down),也就是決定了一個主題之後,在針對這個主題去做閱讀、研究,進而完成一篇文章。但是利用卡片盒筆記來寫作的邏輯則是由下到上(bottom-up),也就是說,我們是先透過完成一塊一塊的概念,就像是Ali提到的"Intermediate package"一樣,再透過這些獨立的概念來去發想主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存在呢?本書的作者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對於寫作有另外一個看法
「寫作並不是一個從主題出發的活動,而是一個從這個建立好的知識庫中提取自己的發現,經過整理與闡述的活動。寫作不是發生在研讀之後,而是完成這整個研讀過程的一個媒介。」
所以寫作不是一個在研讀完才會發生,而是在研讀時就會不斷進行的活動,它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我們透過寫作來研讀,也透過研讀來寫作。而會使用「卡片」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研讀時,我們的思考也是片段的,但往往也都是這樣片段的內容最有價值。與其一開始就長篇大論,倒不如將這些份量較小,但卻精華的內容精確的記錄下來再加以連結,這樣屬於自己的知識庫就會慢慢產生。
而透過這個知識庫發想出來的主題,以及這些筆記所排列出來的內容,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更清晰的寫作結構,讓我們是「有了想法而進行寫作」而不是「因為我要寫作而寫作」。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步驟與原則

在開始說明卡片盒筆記的操作方式前,我要說明的是,在書中所介紹的是一個「原則」,而不是一個「操作規則」,也就是書中所提供的重點是一個Guideline,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就如同我現在的方式也跟Morgan使用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依循這些原則,能夠讓你更快的體會到卡片盒筆記的價值所在。
那這些原則分別是什麼?可以分為下幾點:
  • 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任何想法都值得紀錄。
  • 不要只是摘錄,要儘量用自己的話重新「闡述」。
  • 儘量讓每張卡片都闡述一個觀點。
  • 知識是相互連結的,所以要讓筆記之間產生連結。
  • 卡片盒的價值會隨著筆記的增加而體現出價值。
說了這麼多,那實際應該要如何使用卡片盒筆記法?既然提到卡片「」,也就代表我們會將這些卡片進行分類。最主要的筆記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以及「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 靈感筆記的重點就是紀錄突然產生的想法。不用太過在意要怎麼寫,我們會再回顧他們的。靈感筆記可以是各種形式,錄音檔、便利貼都可以。
  • 文獻筆記的重點是要用「自己的話」紀錄下你想要紀錄的內容,可能是書或是講座。嘗試寫的精簡,目的是在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容」。
  • 永久筆記則是透過經常瀏覽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嘗試去連結那些你有興趣,或是你現在在做研究的主題後所產出的筆記。目的是在闡述「自己的想法」,要寫的像是「要給別人看的」一樣,內容同樣要精簡。
要注意,能夠永久留在卡片盒中的筆記只有「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這代表我們需要不斷的檢視我們卡片盒中的筆記。尤其是靈感筆記,當你發現你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筆記內容,就代表這張筆記已經失去價值。
所以就可以透過這些卡片盒以及以下的步驟來去撰寫文章:
  1. 隨時紀錄「靈感筆記」。
  2. 紀錄「文獻筆記」 或讀書筆記。
  3. 再來是紀錄「永久筆記」。透過檢視目前卡片盒的筆記來連結想法並輸出屬於自己的看法。
  4. 將這些永久筆記歸檔,並且確認自己是否能夠依循某些連結或索引來找到這篇永久筆記。
  5. 在累積了許多的筆記後,我們就可以嘗試透過「由下而上」的方法來發展出主題、問題或是研究。
  6. 而當我們在這些資料中找出了想要寫的主題後,就可以重新檢視這些有關聯的筆記,並且將他們都複製貼到草稿上。
  7. 再來則是將這些筆記的片段加以潤飾,讓其前後文能夠通順,建立起你的論點。最後檢查論述中的漏洞,如此一來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要瞭解到一件事,這個流程並不是一步一步執行的,而是不斷的循環,我們可能同時在閱讀很多本書,所以不斷的在紀錄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而我們可能偶爾看了被推薦的Youtube影片,發現內容跟卡片盒的某些觀點有連結,所以記下了靈感筆記;而在我們不斷加入筆記與連結筆記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發現但是卻相互關聯的觀點,那我們就能夠發想主題,最後透過持續增加的筆記內容來完成一篇文章。
以前的我可能沒有辦法想到「僧人心態」與「致富心態」兩本書可能會有交集,又或者是我沒有辦法清楚了解「用大腦喜歡的方式『一個人學習』」這本書跟「卡片盒筆記」的關聯,儘管兩本書都在談論學習法。
當你開始習慣這個方法後,你會發現很多想法會自然而然地出現,自己「啊哈!」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看到你的知識網越來越密、越來越廣,你的靈感越來越常出現,你也會越來越喜歡閱讀與筆記,這就是一個持續有反饋的工作方法。

要怎麼開始卡片盒筆記?

其實很簡單,你需要的就只有幾個工具:
  • 紙筆,或者是你的筆電。
  • 以及能夠整理這些筆記的工具,他可能是一個實體的收納盒,或是一個軟體。
然後你就開始寫你的卡片筆記,並將它們互相關聯,然後不斷的持續,讓卡片盒發揮它的價值。
分享一下我目前使用的筆記軟體,我自己是使用Obsidian,而Notion我是用來記錄其他的一些技術課程筆記。Obsidian是一個基於卡片盒筆記概念所設計的筆記軟體,他能夠輕易的將筆記之間相互關聯,而且他還能夠快速的搜尋筆記,加上標籤,甚至是將筆記以關聯圖的方式呈現,外加他是使用Markdown語言,所以工程師來說也更熟悉。(不要擔心Markdown就是一個文字檔案而已)
但是記得,工具就只是工具,我們的重點是要讓這些筆記能夠產生價值,我們不需要把筆記做的盡善盡美,重點在於其之間的關聯。所以選擇一個不會打斷你筆記流程的工具就可以,剩下的就是開始寫就對了。
希望我的內容有幫助到你更加理解卡片盒筆記,我也才開始使用這個方法,所以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登(Lyndon)
林登(Lyndon)
是個朝著全職podcaster與文字工作者前進的軟體測試工程師。 要學習一項技能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做,所以我來到了方格子學習寫作,希望你看著我分享,陪著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