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是個很古典的漢語詞彙,在唐詩中曾經留下不少身影:唐玄宗時的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一首「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不過,喜歡中國古畫的讀者難免會起疑,李白詩中的鬱金香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荷蘭鬱金香(英文名稱「tulip」)嗎?中國古畫中好像很少見過今天的荷蘭鬱金香的身影啊!
要解開這個謎團的方式想必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以詩解詩,我們可以看看其他詩詞中的「鬱金香」到底所指為何:
唐宋期間還有不少詩詞中有「鬱金香」的身影,其中包括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秋心如海復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鬱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當腰。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銷。一川星斗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
這當中出現的「鬱金香」不太可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鬱金香花」,那麼其所指的應該是什麼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把「鬱金香」解釋為「鬱金」的「香氣」,那麼,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鬱金」這種植物的特性是什麼?其對唐朝或北宋人又有什麼意義?
首先,從華夏歷代本草紀錄來看,鬱金、薑黃與莪朮這三種藥物「名稱」在歷代所指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此三藥形狀、功用都很相近,意思大概是「雖然是不同種,但實務上很難區分」,不過,在清代以後,「薑黃」主要所指就是學名為 Curcuma louga L. 的根莖,「鬱金」主要所指就是學名為Curcuma longa L. 的塊根,由此推測,有一段時間,薑黃和鬱金這兩個名詞應該是常常混用的。
那麼,再早一點,如唐朝,「鬱金」、「薑黃」與「莪朮」的關係呢? 根據本草史專家的推測,「薑黃」主要指的並不是Curcuma longa L. 這種植物,而「鬱金」主要所指的倒很可能是Curcuma louga L。也就是說,唐宋人所指的「薑黃」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薑黃」,而可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溫)鬱金」,唐宋人所指的「鬱金」卻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薑黃」。
這意味者,如果有讀者想試著「復刻」李白詩中的「蘭陵美酒」,用的應該是「薑黃」而非「鬱金」。
當然,說到「薑黃」這種食材,現代人也不至於太陌生,因為如今我們吃的「咖哩料理」中,其實都有加薑黃粉,其強烈而特殊的香味與鮮豔的黃色都是咖哩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
我們也就可以此猜測「鬱金香」這種酒本身的特殊香氣和迷人色澤其實也是來自「薑黃」。
當然,比較值得玩味的是,就李白的詩意推論,喝了這種酒以後,讓他「不知何處是他鄉」。也就是說,這句話暗示了「鬱金香」對李白而言,除了一般本草上的藥效外,還有「解鄉愁」之意。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也可由此大膽推敲「鬱金」最初的命名可能有「鬱結在金」的意思,暗示某些中原名士對於某些來自西方事物的特殊喜愛。李白的母親據說就是西域人士,而李白也遺傳了母親的藍(或綠)眼睛,所以長相和一般漢人不太一樣。
不過,中古世紀的盛唐算是世界性的帝國,長安更是各方人士聚集的國際大都會,像李白這樣的胡漢混血兒自然也相當多,而且從李白的詩歌在大唐受歡迎的程度來看,盛唐時期的漢族或唐人大約也不至於太排外,李白「天上謫仙」的名號也就這樣從盛唐一路傳至後世,然而,從「安史之亂」(西元755 ~ 西元763)以後,由於領兵的「安祿山」與「史思明」的西域背景,漢人對於「西域人士」的態度似乎有了明顯的改變。
中唐詩人白居易(西元772~西元846 )的作品中似乎就某種程度的映射出中唐時期胡漢之間的緊張關係。
就與李白的生平一樣,白居易的一些經歷與作風多少透露了他並非一般漢族世家出身,雖然,就比較確切的資料言,他的家族很早就在北朝有官職,到了祖父白鍠開始,更開始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
不過,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和他的父祖輩有點不太一樣,白居易是「進士科」出身。而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明經科」出身 ; 而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所以白居易雖然二十九歲才考上進士,但其實還是同期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在當時的人看來,想必相當不易。(從這點來看,要把唐代的「進士科」與今天台灣的「台大醫學系」相比,雖然某些薪資與工作保障是類似的,但其實也不盡相同。)
也許就是為了考進士,所以年少的白居易刻苦讀書,健康上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偏偏這進士上榜回報白居易的並不是一路順遂的晉升之路,而是各式各樣的明爭暗鬥,所以等到白居易寫「琵琶行」時,百感交集,最後更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作結。
(下面是一首因白居易「琵琶行」而生的琵琶演奏。)
由於東亞第一篇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也算是白居易的粉絲,在作品中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詩句,因此白居易也可算是日本人特別喜愛的唐朝詩人之一,這讓近代日本學者對白居易的研究興趣相當濃厚,也帶動了各方人士對白居易進行各種面向的重新解讀。
圍繞著這波重新解讀白居易的研討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白居易到底是不是漢人?
根據白居易自己本人的說法,他的祖上可以溯及楚國的公爵白公勝,而這位白公勝是楚平王的孫子,曾經跟著一夜白頭的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去,後又回到楚國,被封於白地,故以「白公」為號,只是後來在楚國待不下去了,在逃到鄭國時遭鄭國人殺害。白居易的文章認為後來秦國的名將白起就是這位白公勝的後人,而白居易也自認為是白起的後代。
照這個說法,白居易顯然是要彰顯自己的中原血統,但偏偏很多人就是要指出他是「胡人底」,文化迷因帶有「胡風」,不是「純正」的「漢人」,甚至連認識他的詩人李商隱都說白居易是白起後人的這個說法,其實是「用談說聞」,也就是暗示大約有「不足為信」的意思。
那麼,白居易的祖上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許多學者都認為他們家應該是出自西域龜茲白姓。
這就有點打臉白居易自己的說法了,到底白居易是想要冒充中原名人之後,以取得中原人的認同,或在仕途上有較好的發展,還是他是認為胡漢本屬一家,漢人這種門第之說,從一開始就是瞎編的,他自己隨便找找古書,其實就可以「想像」出一種說法、一種可能,而既然有人想用這種理由排擠他,他也就如法炮製,告訴大家胡人其實也可以有漢人血統。
由此看來,白居易可以說一直都是在艱困的官宦環境中,努力抵抗某些中原人士對於胡人的排擠,因此仕途不甚順遂。不過,他到了晚年時,相當誠心禮佛,所以對過往的心態也還算祥和,曾留下一首 <重陽席上賦白菊>,與鬱金有關,值得在此一提。
這首詩是這樣說的:「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在這首詩中,詠的雖然是菊花,卻是以「鬱金」來形容其「黃色」,用「霜」來形容其中的「孤叢」,所以,很可能晚年的白居易也終於體認到在一般中原人的眼中,雖然自己的家族積極參加唐人科舉,也在唐人的官僚系統做事,但自己的外貌實在很難被認可是「中原人士」吧!
至於白居易選用「鬱金黃」來形容菊花的顏色,是不是說明了薑黃雖是由西域引進,但到了中唐以後,就已經在漢地普遍種植,成為漢地很常見的作物,就是另一項很有趣的話題了。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