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裹足不前的教育現況:在抱怨的同時,你是否有想要改變的決心?》

2022/06/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老師在台上滔滔不絕講個不停,學生在台下漫不經心地聽講,有的滑手機、有的打瞌睡,老師自顧自地教授新知識,但學生對黑板上的一字一句的卻毫無興致。這是你印象中教室的樣子嗎?
我們觀察到現今學生在上課時間時常精神不濟,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盡管老師很努力地講課,學生的視線卻好像總不在課本、黑板或是老師身上。是什麼導致學生在上課時難以專注?有些人推測,是課綱制度的問題。
108課綱實行之後,出現了各種反對的聲浪,例如自主學習、學習歷程,更甚至是一直以來都未被解決的,被視為是一切評分標準的成績。但在這些被批評的制度背後,有什麼是你所不知道的?現在的學生遇到了什麼困難?

以升學做為目標的學習,被蒙蔽在成績中的學生

求學階段,家長及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們用功讀書,為了考取好成績,不過成績好壞真能代表一切嗎?
成績原本的功能,是透過考試、作業測驗,檢驗學生哪裡不會,但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成績不但沒有正向的幫助,還變成學生壓力的來源。在校園中,經常出現比較成績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生的心情,例如班排和校排,就有可能讓學生產生自卑感和優越感,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負擔,但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更專注在自己是否有進步,而不是排名的高低。
過度在乎成績的高低,很可能使學生失去正確的學習動力。一心一意只想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很有可能在一次考試中失利便從此失去對的熱情,其原因就是一直以來都將排名好壞作為學習的動力,但應該要把獲得新知的成就感當作學習的動力,才會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環。
也因為家長跟孩子越來越注重成績,促成了新的產業的誕生——補習班。

補習 V.S.學校 誰才是主角?

學校本是教育的主要場所,而補習班的功能則是幫助學生補強或是加深加廣。根據統計,補習班已經比便利商店還多!且調查顯示,有五成以上的學生選擇補習,可見補習成為了教育體制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但補習班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學生在補習下課後,深夜回到家還要面對學校的課業以及考試,隔天到學校又可能因睡眠不足而在課程中分心。甚至有同學會抱持「反正補習班會再教一次」的心態,將學校上課時間拿來完成補習班作業或是發呆、聊天。上述的情形正是遍布台灣國高中的現象,而日復一日在學校和補習班來回奔波的循環也逐漸扭曲補習與學校教育的本質。
「她在補習班很用功,在家常常讀書讀到天亮,我的孩子要是不在學校睡覺,可就真的沒時間睡了啊。」一句出自日本電影《墊底辣妹》的話,正反映了台灣目前補習的現況,相較於在學校,學生在補習班的專心度卻更高。
補習帶給許多人進步的成績,卻也讓人丟失放學後的自由和體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機會,奔波在補習班及學校的青春,是教育的本質嗎?
補習的現象只是反映出台灣教育下的其中一個警訊,每個人都與其切身相關且更需要關注與解決。然而,還有更多的問題,隨著新的課綱上路後跟著產生。

引起不滿的新課綱,哪裡出了問題?

2019年108新課綱正式上路,強調的九大素養包括:系統思考、道德實踐、媒體素養等,關注學習和生活的連結,而在高中課程中也大幅降低必修學分,取而代之的增加了自主學習、多元選修和彈性學習課程。
另外申請大學上也不再只用學測成績作為參考依據,「學習歷程」儼然成為另一項重點。然而在眾多調查的結果中,最多人提到目前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就是自主學習及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是新課綱才增加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除了學科之外,也能夠培養其他專長,並學習找資料的能力;但在實際執行後卻不如想像中順利。
對於以往沒有經歷過自主學習的學生,突然多出自主學習的時間,其實是難以掌握的,加上學校並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利用空間,選課的標準也是由老師決定,學生便很難真正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學習歷程也是108課綱新加入的制度,希望透過每個學期繳交文書或是影音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但許多學生認為,學習歷程的製作太過制式化,且在部分大學的參採內容中,也都希望學生遞交的學習歷程能夠和該課系有所相關。
但現實的是只有少部分學生在高一、二時,就對於未來有明確的目標,這也造成大多數人可能在高三或是考完學測時重新製作對於申請入學「有利」的學習歷程,但這樣也就失去學習歷程最初的本質。
另外由於學習歷程的誕生,近年來不乏有補習班、營隊甚至是一對一教學,引導學生製作出一份標準的學習歷程。然而這樣的方式也讓人對教育部提出將學習歷程融入採納標準的想法產生疑問,標準化的製作不僅無法看出學生真正的成果,更無法讓學生有實質的進步。
對於108新課綱擁有許多的改變,在教育現場的教師和學生便是最大的利益關係者,老師要如何快速融入,學生又該如何跟上腳步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美好的願景背後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協調改變,共同達成。

台灣教育制度的問題,還有救嗎?

【關於成績】

成績的比較對於學生來說是很大的壓力,而考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學會,並不需要實際的排名來做為依據,重要的應該是專注在自己身上。
北歐的教育制度一直以來都受到國際的認可,不管是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或是學生快樂指數等評比都能看出其中必有一些值得台灣借鏡學習的地方。
有別於亞洲國家重視成績、排名的教育,許多北歐國家,不但沒有成績單做比較,還多了自評表,學生少了與其他人比較的壓力,在學術知識以外也能評量自己的行為。
學校是我們除了家庭以外第一個接觸到的團體,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應更著重在學生性格和軟實力的培養方面,而非單純的學術知識。

【關於補習】

補習方面,如今補習班的商機極大,想要廢除補習班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且根據中研院的調查,補習班有沒有收費,與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並沒有太大關係,甚至社經地位越好的家庭參加補習班的比例越低,因此由政府提供免費的課後補習教材並不能解決現今補習班的問題。
台灣的補習班多為重視學科成績的補習班,對於培養學生興趣的多元補習班則較少見,造成補習班多有「搶救」風氣,失去學校原有的功能。
若能新增課後的多元課程供學生探索,而非僅限於學科的補救,或許能翻轉學生及家長「成績不好就得去補習」的觀念,使學生更重視在校的課堂。

【關於自主學習】

關於自主學習,我們可以不將其列入大學的選才標準內,如此老師不用限制學生的學習題材,可以使學生更能發展自己的興趣領域;或是廢除自主學習計畫表,減少學生的進度壓力,自學的本質就是自律,若又加以限制,那豈是自學?
學習歷程的採計排序在學測成績之後,若學生想考進排名比較前面的大學,就勢必要先取得好的學測成績。
國外多所知名的大學,在入學時學習歷程的占比都是相當高的,例如哈佛、史丹佛、耶魯、普林斯頓、劍橋、牛津、首爾、新加坡國立、南洋理工等,因此台灣是否也能重新考慮在入學時成績及學習歷程的比重。而對於學生來說,在製作學習歷程的過程中自己也能真正落實反思,在所學的課程裡有不一樣的體悟。

結語

理想的教育制度與整個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些微衝突,因此教育制度並非像我們所想的容易改變。
但我們可以透過分享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現在教育制度的弊病;使大眾多關注這些問題,以便未來在修改制度時,能提出更好的方案。
【高一記者/蔡僑陽、林柏汝、鄧如庭、王靖穎採訪報導】

「亮孩」是專欄作家,也是暢銷書作家,看看我們的「暢銷好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8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