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與「哪」

「那」與「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是日李老師問及「那」與「哪」二字之用法,由於當時匆忙,只口頭解說其基本用法,今撮錄如下,以供參考:

①「哪」 字是「那」 與「一」 的合音字,例如「哪個」 、「哪些」 、「哪天」等等,都表示「那一個」、「那一些」、「那一天」 等等。為什麼會出現「哪個」 、「哪些」 、「哪天」 的詞語呢?

這並非大陸詞書所謂:疑問句就要用「哪」,非也。因為「那」字也可以用作疑問句;而「哪」也可以用作非疑問句。既然「那」 與「哪」同可用作疑問句,那麼到底二字分別在那裡呢?所以《現代漢語詞典》與《新華詞典》的解說,在這方面頗為含糊不清。

②其實,「哪」 字是國語近數十年的口語,其用法主要是加強語氣,有特別指定之意,例如:「我一定要哪本書。」、「你要借哪本書?」換言之,此處所用「哪本書」即指定那一本,在語氣上有特定之意。

③至於「那」字,即英文解作‘that’,有遠指之意。

④由於運用「哪」字時,往往要加強語氣而詢問清楚,故「哪」字自然較多出現在所謂疑問句,但絕非大陸的詞典所說因為疑問句而要用「哪」字。

以上是本人當時面談時的解說。

其後,本人與李老師到我校圖書館查找一本由大陸出版的詞書,專門針對錯別字,茲摘錄書中(頁258)的解釋如下:

①「那」,遠指之意,與「這」相對。如「那邊」、「那個」。

②「哪」是「那一」的合音,如「那一個」。

③「哪」是後起字,多作為語氣助詞或疑問代詞,與「那」相通。

④「哪」,疑問代詞,表示選擇或反問。如:「你要借哪本書?」、「我不信,哪有這樣的事?」

⑤「哪」,疑問代詞,在口語中與量詞連用。

該書之解說,大意與本人相同。其後,本人再查找一向喜用之字典——《新雅中文字典》,由於頗為詳盡,今只撮錄如下:

①「哪」,表示詢問的指示代名詞或形容詞。(注意:是詢問,而不是《現代漢語詞典》與《新華詞典》所說的疑問句。)

②「哪」 něi,是「那」與「一」兩字的合音。指數量時不限於一。如:「哪些」。

本人對彼此以論學的態度互相切磋,甚為欣慰,蓋作為中文教育工作者,對待中文教育工作,不能僅視作職業而已,實有肩負中華文化的承傳的責任。

有人說:要毀滅一個民族,就先毀滅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要毀滅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就先毀滅她的語文教育。

共思,共勉!

二零零七年一月三日晚上謹識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究竟是「新聞報道」?抑或是「新聞報導」? 說來有點兒費勁,因為現時香港兩家老牌電視臺都用「新聞報道」;加上近六、七年來,坊間的實用文練習都用前者,所以許多中文教師都用「新聞報道」,這並不叫作約定俗成,而是不假思索而跟風。 究竟是「報道」?抑或是「報導」? 那是否錯用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太玄了!
之前提到堅決不採用大陸的錯詞,能多舉些例子嗎? ·「演講詞」與「演講辭」 有一次在校內監考,那班是中四,我沒教過他們的。 發了考卷後,看看考卷,是要學生寫作一篇「演講詞」。 什麼?「演講詞」?為免耽誤學生的作答時間,當時我一言不發,就寫了: 詞≠辭 word≠speech(他們是英文學校)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
在大辭典裡搜尋「篡改」與「竄改」,結果含糊不清,無法取捨。它說: 篡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日本為掩飾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竟不惜篡改歷史!」 竄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為掩飾真相而竄改歷史,終將受到世人的譴 責!」 這樣和稀泥,竟出自中華民國教育部屬下的《國語大辭典》,說得過去嗎?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昨晚提及「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原來有不少網民,特別是從大陸過來的,還是堅認「盤中餐」是對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所以,昨晚用了不少時間來考證。 這兩個看點不假。 第一個看點就不必討論了,所有教科書就是用「盤中餐」的,那是官版。 《詩經·魏風·伐檀》:不素飧兮。
究竟是「新聞報道」?抑或是「新聞報導」? 說來有點兒費勁,因為現時香港兩家老牌電視臺都用「新聞報道」;加上近六、七年來,坊間的實用文練習都用前者,所以許多中文教師都用「新聞報道」,這並不叫作約定俗成,而是不假思索而跟風。 究竟是「報道」?抑或是「報導」? 那是否錯用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太玄了!
之前提到堅決不採用大陸的錯詞,能多舉些例子嗎? ·「演講詞」與「演講辭」 有一次在校內監考,那班是中四,我沒教過他們的。 發了考卷後,看看考卷,是要學生寫作一篇「演講詞」。 什麼?「演講詞」?為免耽誤學生的作答時間,當時我一言不發,就寫了: 詞≠辭 word≠speech(他們是英文學校)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
在大辭典裡搜尋「篡改」與「竄改」,結果含糊不清,無法取捨。它說: 篡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日本為掩飾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竟不惜篡改歷史!」 竄改:任意做不實的更改。如:「為掩飾真相而竄改歷史,終將受到世人的譴 責!」 這樣和稀泥,竟出自中華民國教育部屬下的《國語大辭典》,說得過去嗎?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昨晚提及「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原來有不少網民,特別是從大陸過來的,還是堅認「盤中餐」是對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所以,昨晚用了不少時間來考證。 這兩個看點不假。 第一個看點就不必討論了,所有教科書就是用「盤中餐」的,那是官版。 《詩經·魏風·伐檀》:不素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