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阿建老師的<練心> 其中有一篇在談「小大人」 小大人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當大人了 也許是為了符合世界期待孩子懂事 也可能是孩子自主貼心地想為爸媽分憂解勞 孩子因而常把心思用在滿足他人的需要上 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沒錯,我小時候就是這樣! 「要幫忙照顧弟弟啊」 「要聽話」 「要懂事」 「長姐如母」 這些聲音重新環繞於耳 大弟,小我1歲 在我的印象中,我從很小的時候 就已經當起那個「照顧別人」的角色 小弟,小我9歲 在小弟出生後 我給自己的定位更是明確而穩固了 這陣子面臨了燁暑假即將上小學 翎也已經4Y半,即將上幼兒園中班 兩個孩子都已不再是嗷嗷待哺、 也不再是需要媽媽大量細心照顧的嬰孩年紀 最近的我,明顯感到「媽媽」一角的工作內容 愰然回首,已和2~3年前大有不同 因而升起了焦慮和不確定感 讀到小大人這一篇 理解了原來是我心裡的「觀點」在作祟 阿建老師說,小大人會: 「不喜歡被照顧 不喜歡人家太刻意的撒驕 不能看人家太懶散 不能看人家浪費時間 常逼迫自己要做些事 很少開口求助,也不習慣別人幫助」 我邊聽邊驚嘆,沒錯,我就是這樣啊! 全中!!! 原來是這個「小大人」的特質 一直讓我覺得 我「應該」要做些什麼,來照顧別人 當燁和翎逐漸長大 需要媽媽放心和放手的越來越多, 而正職媽媽對家庭又沒有相對實際的income時 能「照顧別人」的事項變少了 我心裡的自我價值感,於是也晃動了起來 昨天與先生談了關於我的冰山和焦慮感 分享了我們對於家庭、和我個人 未來這幾年內可能的藍圖 才稍微放下一些心中的不安 謝謝自己對自己的狀態有覺察 不致於再把手伸回孩子那兒, 為了母親一角需要的自我價值感 而對孩子們產生了反依附、拉住了他們成長 而是看見自己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及探索的機會 以有趣、好玩、期待的眼光 來發展和看見更廣闊的選擇 謝謝先生的支持和接納 其實在衍生家庭中 我一直都以某種獨特的方式被照顧著 因為信任這份接納和允許會一直持續 也是支持我成長最重要的後盾 我請自己,在心裡慢慢地把「小大人」放下來 放手讓燁和翎長大 也允許自己在過渡的這個階段 可以「不做點什麼」 相信這個「不做」,正是家庭中每一個人需要的 「成長不需要拉扯,成長需要覺知。」 也許我要做的,不是去做點什麼 僅是覺知自己的狀態、和自己的焦慮在一起 安住於現狀,回到當下 與當下的自己、與當下的孩子在一起 - <練心>一書是這樣描述「小大人」的: →太早成為大人,長大後不知道自己是誰 →做事認真負責,但常為他人而活 →有時會感到莫名荒蕪、悲傷,不知道意義而在 你也是童年早熟的小大人長成的大人嗎?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 我們一起來練習: 覺察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的需要 放下「小大人」為我們帶來的觀點包伏 為了這豐盛美好的生命、為自己 好好地體驗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