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04《以法為贈禮》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當我們遇到好的禪坐機會時便盤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後對自己說:「現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負擔和煩擾!」不要有任何的事使你掛慮了,在這個時候,把一切憂慮都拋開吧!
現在,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開始吸氣和呼氣。這時——在做觀察呼吸的當下,不要刻意地使呼吸拉長或縮短,不要使它變強或變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進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覺醒」從心中生起時,便能清楚明白這吸氣與呼氣了。
放輕鬆,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其它一概不管!保持正念,專注在呼吸的一進一出上,注意每一個呼吸的開始、中間和結尾。吸氣時,氣的開始是在鼻端,中間在心臟,結尾在腹部。呼氣時,正好相反,氣的開始在腹部,中間在心臟,結尾在鼻端。
開展對呼吸覺知:一在鼻端,二在心臟, 三在腹部。而後,反過來是:一在腹部,二在心臟, 三在鼻端。
投聚「注意力」在這三點上將可解決你一切的煩憂;只要不想其它的事,保持你的注意力在呼吸上。此時或許會有別的念頭進入心中,它會想到其它的主題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別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當作你專注的物件就行了。心,也可能會陷入分析和探討情緒當中,但是,繼續去修行吧!繼續不斷地在每一個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最後,心將會無時無刻在這三點上了知呼吸。當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和身就會習慣於這種工作。疲勞將消失,身體會感到更輕安,而呼吸也會變得越來越細密。「正念」和「自覺」將能保護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良因曰:
佛陀說:末法時代有兩種甘露法門,一者是數息觀,二者是不淨觀。在此先介紹第一甘露法門 ──數息觀。
對於平常攀緣慣的心,數息是很好的安心法門,如果我們修淨土法門,可以依著印光大師的開示,將數息配合「三、三、四」的節奏來念佛,漸漸的心就穩定下來了。
剛開始要觀心、或者觀察呼吸,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想一想平常妄想紛飛、焦慮不安帶給我們的痛苦,這樣的投資絕對是值得的,更別說可以解脫輪迴苦,那更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尊者所述:「把一切憂慮都拋開吧!」,這是修行時的重要善巧。既然修行了,就安住在修行的當下,不要對過去、未來焦慮不安。縱然現在妄想很多,也不要再這樣焦慮了,一心就是修行吧 ! 在所緣境上,專一而相續地安住。於穩定的心相續中,直驅涅槃吧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裡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良因曰: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滴到清澄的雨水裡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良因曰: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