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一本科幻小說,讀懂普丁弱小心靈!

信仰小叮嚀:信仰使人自由,宗教體制則有被壞人操弄,成為剝削的手段
社科小常識: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洞見:數位網路時代,更有利當權者操控人民
應用小撇步:多留意數位網路對我們今天生活的影響
90年前的預言成真?
二十世紀著名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描述未來的極權政府,怎樣有效地運用科技,從政治、社會、心理層面,限制人行動、用詞、思想、感受的自由,更在靈性層面否定、剝奪人的自由意志。《美麗新世界》於九十年前成書,作者赫胥黎(Aldous Huxley)來自學問世家,祖父是生物學家兼演化論著名的倡導者,他本人則是牛津畢業的才子,年青時已經在文壇冒起,曾經在伊頓公學任教,門下一眾貴族子弟,包括另一本反烏托邦名著《一九八四》作者歐威爾(George Orwell)。赫胥黎曾經親自教歐威爾法文!《美麗新世界》原著叫Brave New World,這書名出自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的一句對白,考量brave的凱爾特(Celtic)字源,可以解作精緻、卓越,所以Brave New World翻作「美麗新世界」而非「勇敢新世界」。
應驗了:數位化維權時代
《美麗新世界》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寓言(也是預言) 。社會學家波茲曼(Neil Postman)於一九八零年代發表代表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形容《美麗新世界》的預言某程度上已經在電視、電影媒體時代應驗:政治人物討好的形象取代扎實的政策論述;膚淺的消費心態取代公民社會的溝通和思辨。這個把自由「外包」出去的趨勢,在今天網路發達、人工智慧方興未艾的時代,更令人擔心。雖然《美麗新世界》主要是講政治的,但在第五章卻加插一個有關宗教的情節,無情影射、冷嘲熱諷。基督徒讀起來會覺得有點冒犯,這種被冒犯的感覺卻刺激他們認真思考,信仰生活究竟增加還是減少基督徒的自由。
心理制約在今天
《美麗新世界》是一部既科幻卻又出奇寫實的小說,科幻的是時、地、物,寫實的是人性。在書中的極權國度裡,所有人從胚胎成形開始就被分為五等,一路到出生、長大、死亡。期間五等人接受各種不同的制約(conditioning),最高等的被制約成社會領袖、政治人物的角色,最低等的則被制約為苦工、僕役的角色。制約的背後是決定論所強調的因果關係,藉著賞罰機制,操控他們遇到特定刺激(stimulus)的時候,做出可預測、一致的反應(response)。本書第二章有一個育嬰院的場景。一群八個月大的嬰孩被送到教室接受制約,他們在地板上手腳並用,探索擺在面前的玫瑰花和書籍,花瓣豔麗悅目,書本明亮可愛。可是,嚇人的巨響突然出現,警報聲不斷,孩子受驚大哭大叫;之後他們更受到電擊,面容扭曲,身體痙攣,痛苦至極。這堂「課」結束之後,院長對其他育嬰員說:「像心理學家所說,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本能地討厭書本和花朵。反射行為被制約之後,就不能改變,他們會終生討厭書本和植物。」孩子在看到書本和花朵(刺激)的時候,隨之遇到巨響、電擊等負面的事(懲罰),因此他們必然會感到厭惡(反應)。這種制約重複多次之後,孩子長大以後遇到書本和花朵(刺激),即便不會遭巨響和電擊,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厭惡感(反應)。人受到制約之後,所有行為都是可預測、一致的,既沒有自由,更不需要自由。
宗教:精神的鴉片?
本書其中一個主角伯納(Bernard)屬於高等人類組別。第五章提到他出席團結禮拜聚會(Solidarity Service),作者運用基督教用語來影射這個聚會的宗教意味,包括贖罪、禮儀、合而為一;又描述聚會主持人用手比劃出T字(類似天主教、東正教的十字),帶領「聖餐」儀式。參加這個儀式的人圍著圓桌而坐,桌上放著「餅和杯」,「餅」是soma藥丸,「杯」則裝著含有soma成分的草莓口味冰淇淋。Soma是一種使人服用後感到快樂的物質,只需要一丁點劑量,就隨時隨地得到滿足,任何憂鬱、沮喪、害怕等負面感受都會消失。Soma可能是一個拉丁化的希臘文,在新約聖經原文解作「肉體」。作者形容,一個人服用soma之後,「現實世界和內心之間就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牆」,即便外面是令人畏懼的黑夜, 他的內心卻「天色常藍」。
宗教是一種操控嗎?
當「聖餐」儀式開始,主持人帶領伯納和其他席上的參加者,輪流享用同一杯soma冰淇淋,每人吃一口,然後向神明禱告說「願我成為無我」、「敬偉大的存有」、「願他快來」。隨著悠揚而洗腦的「詩歌」響起,soma也開始發揮作用,眾人「眼睛有神、臉頰發亮,面容散發內在仁愛之光,對別人和善地笑著」。主持人是個掌握氣氛和情緒的高手,引導大家放下自我,融為一體,向神明呼求。來到儀式的高潮,大家進入忘我狀態,歇斯底里地呼喊「我聽到他」、「他正在來臨」。伯納身在其中,卻完全沒有感動。原來當他還是一個胚胎的時候,在人工孕育的過程中出錯(所有人出生前都在工廠被人工孕育),使他出生後的體格、情緒、態度都不像高等人類,也適應不了社會,成為別人眼中的「怪咖」。因此,這個怪咖即使服用了soma,卻沒有別人那樣的歡愉感;也不能投入在「聖餐」儀式中,體會不到別人的宗教情感。但為了掩飾自己格格不入的事實,別人喊什麼,他就跟著喊;別人大笑大跳,他也跟著做。作者透露,伯納的「自我意識」太強烈了,以致他的「空虛感不能被填補,滿足感已經死掉了」。用貫穿全書的制約思路解讀以上例子,主持人的帶領和「詩歌」伴奏是刺激,soma所促成的歡愉感覺是獎勵,忘我地呼求和體會到神明則是反應。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社科原著讀 × 基督教觀點 = 對話可能~嚴建基KK,在台港人,傳道人,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士,香港建道神學院道學碩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