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要領 70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期待有成固然好,但非用在修行當下

過度期望將適得其反,使得我們無法成就佛法。
期待有所成就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在靜坐的時候抱持著此期望。
修行靜坐的時候,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有靜與止。
無論內在的經驗是黑暗或是光亮,
修行者的任務只有靜止不動,持續輕鬆愉悅、清涼舒暢地看著。
只有這樣,僅僅如此而已。

期待有成固然好,但非用在修行当下

过度期望将适得其反,使得我们无法成就佛法。
期待有所成就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在静坐的时候抱持着此期望。
修行静坐的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有静与止。
无论内在的经验是黑暗或是光亮,
修行者的任务只有静止不动,持续轻松愉悦、清凉舒畅地看着。
只有这样,仅仅如此而已。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止之外,別無其他 是否看見內在畫面都無所謂,只要持續靜止下去。 祖師亦有明確的教導可供佐證: 從一開始直至成為阿羅漢,皆唯有「靜止」一途。 意思就是:除了「靜止」之外,不需要再做些什麼。 無論是過度擠壓、強迫、編導、壓迫、急心、凝視、緊盯⋯⋯, 都是錯誤不可取的方法。 静止之外,别无其他
靜止正確,將有擴大感,反之則緊縮 靜止後,會有擴大延伸感,而非緊縮狹隘的感覺。 如果靜止後,會有狹隘感,表示過度專注了。 也就是去擠壓、強迫到了我們的心,這樣是錯誤的方法。 不要強行逼迫、向前推進。 靜止後,應當會有擴大延伸的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即使沒有見到任何內在畫面。 要能夠知道這一點呀!
若過度著重或強迫內在畫面,便歸零重來 輕輕鬆鬆地靜止下來,不要強迫自己要看到什麼,或過度著重要有什麼。 讓心維持柔軟、放鬆、清澈、徐緩的狀態。 但若發生過度著重要有內在畫面時,便些微地張開眼睛, 好像瞇著眼睛看東西那般,然後再輕鬆簡單地重新開始。 不要對失去既有的靜心狀態及內在經驗感到惋惜,
有雜念便接受,不必去延伸或抵抗 靜坐時有雜念,就有雜念吧! 接受自己有雜念出現,不要因此而感到生氣或不悅。 是人就會思考,因為思考是心理活動過程。 所以,有雜念就接受有雜念吧!不要對此而有情緒, 不要去延伸雜念的內容,也不需要去抵抗雜念的產生。 就只是看著,不要再去想些什麼。
要有信心,只要靜止下來即可 要相信:「唯有靜止」, 北欖寺祖師曾經提到過,「沙門已經靜止了!」這句話乃出自於佛陀的金口。 這裏所謂的「靜止」並非指外在的身體不再有所移動, 而是指內在的心已然靜止下來了。 因此,唯有靜止,輕柔舒適地靜止下來,能否看見都無關緊要。 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靜止之外,別無其他 是否看見內在畫面都無所謂,只要持續靜止下去。 祖師亦有明確的教導可供佐證: 從一開始直至成為阿羅漢,皆唯有「靜止」一途。 意思就是:除了「靜止」之外,不需要再做些什麼。 無論是過度擠壓、強迫、編導、壓迫、急心、凝視、緊盯⋯⋯, 都是錯誤不可取的方法。 静止之外,别无其他
靜止正確,將有擴大感,反之則緊縮 靜止後,會有擴大延伸感,而非緊縮狹隘的感覺。 如果靜止後,會有狹隘感,表示過度專注了。 也就是去擠壓、強迫到了我們的心,這樣是錯誤的方法。 不要強行逼迫、向前推進。 靜止後,應當會有擴大延伸的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即使沒有見到任何內在畫面。 要能夠知道這一點呀!
若過度著重或強迫內在畫面,便歸零重來 輕輕鬆鬆地靜止下來,不要強迫自己要看到什麼,或過度著重要有什麼。 讓心維持柔軟、放鬆、清澈、徐緩的狀態。 但若發生過度著重要有內在畫面時,便些微地張開眼睛, 好像瞇著眼睛看東西那般,然後再輕鬆簡單地重新開始。 不要對失去既有的靜心狀態及內在經驗感到惋惜,
有雜念便接受,不必去延伸或抵抗 靜坐時有雜念,就有雜念吧! 接受自己有雜念出現,不要因此而感到生氣或不悅。 是人就會思考,因為思考是心理活動過程。 所以,有雜念就接受有雜念吧!不要對此而有情緒, 不要去延伸雜念的內容,也不需要去抵抗雜念的產生。 就只是看著,不要再去想些什麼。
要有信心,只要靜止下來即可 要相信:「唯有靜止」, 北欖寺祖師曾經提到過,「沙門已經靜止了!」這句話乃出自於佛陀的金口。 這裏所謂的「靜止」並非指外在的身體不再有所移動, 而是指內在的心已然靜止下來了。 因此,唯有靜止,輕柔舒適地靜止下來,能否看見都無關緊要。 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