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閱讀|學習《極度專注力》,讓生活更有效益

2022/07/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工作前來杯咖啡提升專注力!

  泡了杯咖啡坐在電腦桌前,打開了word準備來寫今日的文案...叮咚!一則訊息通知跳出來,想說還沒開始撰寫,先來看有什麼訊息吧。
  看完了訊息,想到來去臉書看一下今天朋友們有什麼新鮮事,處理一下社交...滑到一則影片標題挺有趣的,看一下應該還好吧(點開影片)...哈哈哈,這個影片很有趣呢。阿!咖啡喝完想上廁所了,先去上完再回來做事吧。
  再次回到電腦桌前,嗯...今天要來寫什麼呢?看了一下時間,沃槽!怎麼要準備吃午餐了,難怪肚子空空腦袋也空空......
  以上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呢?字更儂目前即使多看了一些書,知道了要怎麼提升自我以及生產力,然而也還沒脫離這樣的現況呢!常常還是跟一般人一樣,專注力常被各種通知或是臨時想到的事情影響,看了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這是自然的狀況,但我們有辦法做到集中專注力來提升效益。

為什麼我看這本書

  我其實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夠專注,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極度專注力》就讓我非常有興趣想要一探究竟。
  今天要分享這本書的作者是克里斯•貝利,他在《紐約時報》或是《哈佛商業評論》中分享有關於提高生產力的內容,他有一本著作也非常知名,雖然我沒有看過《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但這聽起來好像很厲害是吧!
  這本書我很早就開始看,然而我卻讀得有點辛苦,因為提高專注力真的不是一件有趣又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內心還是有逃避的心態。
  直到最近聽到了愛瑞克老師分享一句話:「書不是拿來看完的」,以及有些工具書,我們只要吸收學習有幫助的部分就好,並不一定要全部接收書中的內容。
  啊~豁然開朗,集中精神關注書中我感興趣的部分就好,放下潛意識對於書就是要看完的習慣,現在就來分享對於這本書,我正在學習的觀點與心得。

第一部分:極度專注力

  你是否跟我一樣覺得時間很少,想做的事情很多?然後會有點像無頭蒼蠅一樣,好像很忙然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有時候覺得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注意(專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
  看了這本書,我整理出三個我覺得需要學習跟練習的重點,來提升自己的有效生產力。

1、慣性模式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什麼是慣性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帶著「意圖」去做的事情。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行動屬於習慣動作,根本不用經過大腦思考,例如;看到訊息通知就把它點開來看;下班時間到,都不用特別想就會順路買個便當回到家,這就是慣性模式!
  生活中的行為,有很多是不假思索的反應,早上起來你不會想說「我衣服要怎麼穿」、「我牙要怎麼刷」吧?因為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偷懶隨時都想躺平(笑),每件事情都極盡運轉地思考怎麼做,對大腦來說實在太耗能量了。
  所以說要把專注力放在哪些事情上面,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因為你不能說「我全都放」,那太不現實了。所有的事情其實都在瓜分你的專注力,所以我們需要擺脫慣性思維,重新把專注力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

2、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

  這個部分我有兩個體會,分別是

2-1注意力的使用就像投資

  上面提到所有事情都專注去做很不現實,所以要把注意力視為「有限的」資源,就像在投資一樣,你的本金有限。你總不會所有標的都投資吧?一定希望自己的投資能有最大效益吧?
  我們要先把生活中的工作或行為,劃分為四種任務類型,方便我們把專注力投資在重點標的上,分別是:
  • 「必要任務」
  • 「有意義的任務」
  • 「不必要的任務」
  • 「讓人分心的任務」
拍攝自《極度專注力》
  聰明如你,一定知道最後兩項是專注力最差的投資,然而實際上,一般人因為慣性模式,最常被這兩項吃掉專注力(例如:裝忙、逃避重要任務,社群通知、逛內容農場...等)。
  「必要的任務」通常不得不去做,有可能是很緊急,也可能是很重要,必須得使用專注力去達成任務。「有意義的任務」有可能是發自內心就會去做,自然而然地會投入專注力去進行這種類型的任務。

2-2注意力就像RAM,超載就會當機

  現在這個時代追求效率,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多工同時進行是很有效率的事,甚至有所謂的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技巧。然而,我們人腦的運作並不適合多工作業。
  作者提到一個名詞,叫做「注意力空間」。把有限的注意力形容成一個固定的空間,那我們把什麼樣的事情放進來這個空間就很重要。作者在書中有提到這個觀念類似電腦記憶體(RAM)。
「生產力不是把更多事情塞進一天裡,而是在每一刻做正確的事情。」《極度專注力》
  現在,把自己想像成一台電腦,我們所做的任何任務,其實都是需要經過RAM來做運算,也就是會使用我們的注意力空間。
  你以為你能夠一心多用,其實只是這些事情可能都是慣性任務,對你來說並不消耗太多的運算資源(專注力)。
  就像電腦同時做簡單的加減乘除,以及簡單的打字,看幾個網頁一樣,並不耗能。但如果你今天要同時做影片剪輯跟3D繪圖,或是複雜的模擬計算,那就會非常吃RAM 的處理效能,RAM超載有可能就當機了(注意力超載)。

3、極度專注力的模式

3-1什麼叫極度專注力

  作者用這張圖表示,「極度專注力」就是在有限的「注意力空間」裡面只用心關注一項任務,並將整個「注意力空間」給充滿。
拍攝自《極度專注力》
  有一本書非常知名叫《心流》,雖然我沒看過但是常聽別人提起跟引用。簡單來說「心流」狀態就是完全沉浸在一個工作中,一個小時過去了,但你可能感覺只過了30分鐘而已。
  而「極度專注力」能夠協助我們進入「心流」的狀態,那要怎麼樣進入到「極度專注力」呢?作者提到四個階段:
  1. 選定關注一項有生產力或有意義的任務。
  2. 盡可能消除外在和內部的干擾。
  3. 把注意力集中在選定的任務上。
  4. 持續把注意力拉回必須關注的任務。
「把極度專注力模式保留給最複雜的任務。」
  因為習慣性的任務並不需要我們耗費如此多的專注力,但那些複雜和重要的任務,例如寫一篇讀書心得、做一篇專案報告,如果使用「極度專注力」的模式,能得到預期外的效果,大大的提高生產力。

3-2擴充你的RAM

  但前面有講到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跟「有限的空間」概念,擴大注意力空間就像加大電腦的RAM。「注意力空間」擴大之後,我們就能心有餘力地來做更複雜事情,或是執行相對多一點任務。就像4G-RAM跟16G-RAM的差別。
  那我們要如何來擴大我們的注意力空間呢?做的提到「冥想」跟「正念」的練習,有助於幫助我們擴大注意力空間。因為在這樣的練習中通常我們會刻意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而已。

第二部分:分散注意力

  一開始看到「分散注意力」這個標題,其實讓我有點錯愕,這本書不是要講極度專注力嗎,怎麼又要分散注意力了?
  我們人生也不是只有專注工作而已,我們還需要有創意,或是創造生活的美好。看完才發現原來是「目的」不一樣,注意力的使用也不一樣。在這個部分我整理出3個心得。

1、分散注意力進入大腦的創意模式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在放空的時候,反而會有許多奇妙的點子冒出來。例如在洗澡放鬆的時候,突然對剛剛的工作有了一個更好的想法;或是在大自然中漫步的時候,突然會有一個絕妙靈感產生。
  當你沒這麼「用力得」使用注意力時,那些天馬行空的構想、靈感,就會被你察覺。這個時候每個點子之間的關聯性,或許就會被你給連結,進而產生新的點子。
  所以有一些創作者或者是藝術家,他們也不是全天候的專注在工作和創作上面,偶爾給自己一個放空的時間,喝杯咖啡、看本新書,或者是到大自然中去走走。當注意力空間沒這麼充滿的時候,可以捕捉到那些漂移的靈感。

2、是充電也是注意力空間重組的時候

  一直刻意且用心地使用注意力,是非常消耗精神力的,大腦就是人體最耗能的器官之一(腦跟肝就是前三名)。所以刻意地分散注意力,是幫自己充電,恢復一些精神力。
  你也可以想像注意力空間就像氣球一樣,隨著時間,會慢慢地漏氣,有效的注意力空間會越來越小。分散注意力,給精神力充電就像給氣球打氣,讓注意力的有效空間恢復。
  另外一個概念類似硬碟重組,我們在完成一些任務後會有「注意力殘留」的狀況,就是在任務完成後,還會想著剛剛哪裡做不好,或是還可以更好的狀態。
  運用分散注意力的觀念,把注意力空間內殘留的任務整理清除,釋放那些被佔據的空間,恢復注意力的效能。

3、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我是練習傳統射箭的,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張弓長時間緊繃,容易壞掉,所以不使用的時候都要下弦。張馳有度,把弓放鬆能夠延長使用,所以說放鬆休息也是必要的一件事。
  有關休息的效益,作者引用研究指出兩個原則
  1. 每90分鐘休息一次。
  2. 每工作一小時,休息15分鐘。
  還記得以前學生時代,通常上課50分鐘會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去看相聲瓦舍的演出,總共140分鐘的演出,一定會有「中場休息15分鐘」,就是希望學生跟觀眾,能保有最佳的注意力狀態,這10-15分鐘的休息,不是偷懶,而是刻意且必要的狀態。
  一直維持高度專注,一是不切實際,二是效果會越來越差,橡皮筋繃緊久了都會彈性疲乏,神經繃久了就會理智線斷裂(笑)。
  所以,休息真的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結論

  • 察覺慣性模式。
  • 將任務分類。
  • 選擇放入注意力空間的任務。
  • 使用極度專注力處理重要跟複雜的任務。
  • 多工作業可能造成注意力超載。
  • 冥想能幫助擴充注意力空間。
  • 專注提高生產力,放鬆提高創造力。
  • 放鬆能充電也重組釋放注意力空間。
  • 休息不是偷懶,是為了走得更長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4會員
176內容數
歡迎來到「肥龍的生活沙龍」,這裡主要分享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生活」,偶爾分享「閱讀心得」以及「字言字語」等雜談想法。若是剛好我的文字讓你有所共鳴,很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