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就渴望建立一個自己的家,無數次扮演新娘子然後結婚生子,是童年時期樂此不疲的戲碼;模擬市民是我唯一有記憶玩過數次的單機遊戲;現實生活中,一直被房租從台北市趕到新北市,對擁有屬於自己的環境有滿滿的渴望。憑藉著夢想住進了屬於自己的山中小屋,雖然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意外地,先收穫了更有自信與力量的自己。
因為疫情,當初搬家也是靠自己的力量,家人無法提供協助,想當初從可以一個人住的期待,到真的一個人住的緊張,好像就是一眨眼,成為現在一個人住的自在。環顧這個我已經依賴著的小窩,地點是預算與喜好的綜合,兩房一廳一衛一個人超級舒服,沒有多餘的裝潢,家具幾乎是Ikea搬來的,可是這個從無到有到有的過程,由精神走到了物質,再從物質滋養了精神的過程,我想要紀錄下來。
身心進化
我已經習慣一個人住的生活,感覺回到家裡,就有一種純淨的感覺,就像掃地機器人回到充電座般的安靜,在自己的空間裡,能量場都是自己的,因為是一個人住,白日情緒的起伏或是腦中的喧鬧,會慢慢沈澱下來。尤其是週末一整天待在家裡,對照平日的工作節奏,我的山中小屋就是我的度假勝地,打掃與清潔環境的過程中,更像是梳理自己的思緒與邏輯,一面聽著自己有回應的Podcast,學習新的概念或是增加新刺激,身心達到深層的修護與滋養。
我一點兒也沒有潔癖,甚至被家人叨念是個有點邋遢的女生,一個人居住之後,被自己的愛打掃驚嚇到,在屬於自己的能量場與喜歡的環境居住,我能感覺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健康,也更敏銳,表現於外的是身體體脂數字的進步,嗅覺比以前更為敏銳,連冷氣房的睡衣都需要每日替換,因為已經聞得到自己的味道。
自我認同與自由
冰箱充滿了自己愛吃的各種食物,家中可以凌亂,但是可以進屋的每件物品都是經過自己允許的,髒亂程度也是,在這個屬於我的空間裡,最珍貴的是「空間」本身。生活養成獨立的習慣,自己的房子自己打理,家事炊煮不用說,對於居住風格與陳列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看法。對於習慣把焦點放在「別人的需要」的我,漸漸被「自己」看見。做決定優先以自己為主,從生活開始放鬆價值觀的束縛,我家我說了算,山中小屋配合了一台好開的車,思想上行動上我都是個更為自由的人。
家庭關係更好
甚至,因為有了距離,和親愛的家人們常常是更為親密的,原來,愛的界線一旦設定,自己更能接收與感受愛。每天回到自己的窩,和分居的家人就是愉悅的報平安,沒有生活的摩擦,撥電話的這個動作,也已經準備好跟對方對話,頻率與情緒已經調整好,減少了不必要的情緒發洩,不是每天見面,因此也有一些想念累積著,對家人也有更多的照顧和付出。必要時候,可以成為家人間的公道主。
你問我一個人居住會不會感到孤單,對於一個生產者而言,有一份自己投入的工作/事業/想做的事,就不會實質上感到孤單,跟是不是一個人居住沒有關係,說真的,每天下班回家都有好多事情想要做,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實話說來,就算是一個人的追劇,也是超級過癮。
一個人的孤單,遠不及兩個人的寂寞,當然,如果可以,如同文章第一段的夢想開端,和相愛的人一起生活才是內心深處的渴望,就算生活會有妥協,我都會因為自己「被需要著」而感到生活很有目標,不過,在這獨居滿一年的時刻,在夢想真正實現之前,我真心的愛上現在的獨居生活,真的會有怎麼愛自己也不夠的感覺。也會暗自下定決心,未來的兩人世界,一定要給彼此足夠的個人空間,也會強烈建議,最理想的最小房型是小兩房,這樣一個屋子兩個人的時候,至少有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
於是,一個人的山中小屋,默默地,也要邁入第二年了,如果不考慮經濟上的負擔,真的有種漫步在天堂般的輕盈與幸福。如果你從來沒有機會獨居,有機會請不用排斥,說不準,就跟我一樣愛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