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他們的距離,不是精神疾病而已

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當一個人進入精神危機,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是出現別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時,精神障礙者和周圍親近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難以溝通、關係緊張。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在日常生活裡他要隨時隨地去面對聲音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在不得志、在逆境裡也常會有的自我懷疑與批判,也是我們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魯蛇。但應思悅和他的家人明白嗎?醫療人員明白嗎?他的「魯蛇經驗」和我們這些市井小民應該是貼近而沒有距離的,可是當我們用精神疾病的症狀「幻聽」、「妄想」去命名,瞬間那就是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我們區隔了在這社會生活裡共有的失敗與挫折,變成「精神病人」、「正常人」的差別,然而這會不會才是把應思聰推開,不論是應思悅的家人,或我們,我們只看見他是病人,我們會問的是:吃藥沒;卻看不見他跟我們有一樣的失落,我們都想要有人看見我們失落,想要人幫我們一把,想做一個正常人,所以應思聰才會說:「為什麼是我」,這一個人人看了都心碎的一句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常常聽不見精神障礙者這樣的吶喊的,我們就覺得:他該吃藥了,因為他控制不住情緒。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圖片版權屬於公視

強制住院修法後,真的能解決精障者跟家屬困境嗎?

強制住院今年在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國際審查後,審察委員明確提出強制住院違反公約第 14 條「禁止基於身心障礙的因素,或是非法、任意剝奪身心障礙者的人身自由。」的結論性意見。委員表示,每個人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障礙,在沒有經過法律的判決下被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強制住院將會在新一波的精神衛生法修法裡頭,改成法官保留原則,由法官判決能不能啓動強制住院,但仍然有修法不能解決之困難。

強制住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是什麼?

當應思聰在聲音與妄想裡分不清現實時,當時只能被強制住院,而強制住院常常是精神障礙者家庭裡的最後一道防線,不願意自願就醫的案主,如果達到嚴重病人且自傷傷人的程度時,藉由強制他住院確保自己與他人的安全並且接受醫療的協助。他住院了,但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戲中可以看見,住院過程中似乎少了點什麼,思聰並未增加病識感,家屬對精神疾病的實際認識缺乏衛教,因此只是被動的接受他得了思覺失調,只知道要讓他乖乖吃藥,這也影響了後來再次衝突的難以避免。那究竟為何住院或醫療期間為何還是難以有病識感?家屬在這期間,究竟還需要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我們真的懂家屬正面對著什麼樣的衝擊嗎?

當無法到達強制住院之標準時,精障者會帶著原有強制住院之精神狀態,再加上被強制住院之衝突情緒返家,這時家人、精障者間的衝突張力之大,甚至是造成下一個悲劇的發生,或者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成為家人的日常,直到下一次衝突的爆發達到「政府資源介入」的程度。

治療不止於精障者個人,也在整個社會關係裡

在台灣,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套的,在家屬與精障者哪一個人權熟重熟輕的兩難問題,然而在世界各地當中,許多團隊面對精神障礙者的精神危機,發展出有許多人性化且具實證成效的作法,他們在危機狀態或急性期,不只仰賴醫療的介入,同時也導入心理治療、同儕支持及社區支持等資源,而這樣有尊嚴及理解的介入方式,可以促成「家人」、「精障者」與「我們」更有機會去認識「危機」或「發病」或「急性期」或「未解複雜經驗」,可以讓治療不只是在「精障者」身上發生,而是連同周遭的「社會關係」都可以成為治療性的社會環境,經此得到有不同差異並存的、長期的支持與陪伴。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圖片版權屬於公視
以與惡的劇情來說,治療本身就含括了:去跟他聊為什麼是我的心情,還有自我期待及成功的失落,但所有人都在問他吃藥沒,而不是他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些都會是治療的一部份,缺一不可,甚至是他職場環境裡需要更多老謝們,並且願意給予應思聰們嘗試的機會。否則就會像思聰在第七、八集時,把藥放下、丟在洗手台裡,那個動作意未深長,那也代表著「我們與精神疾病的支持性距離」有多麼地遠。
精神疾病的生成是多元的:生物、社會與心理的多重交織下的結果,要治療的除了大腦,除了用藥,同時要創造治療性的社會環境,如果我們忽略了社會心理層面,對人所遭遇的複雜處境與原因,不被對話與理解,他們就會感到孤立與隔絕,我們會跟那樣的處境更有距離,我們會無法好好對待那麼多的不同的生命樣貌啊!應思聰們與他們的家人,可能就是孤軍奮戰,各自受苦。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圖片版權屬於公視

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而不只是社會安全網

目前在台灣,也有不同的組織在發展各種可能,在尊重當事人的意願下,可以緩解他的情緒、陪伴他度過危機,並和他的家屬及社群網絡一群發展出共同前行的方式。對精神病人或精神障礙者及其家庭的支持,不能只是被擺在醫療衛政一個部門來思考,需求是連續性及多樣性的,因此尚須政府各部會的合作,像是社家署怎麼搭造一個以社區為基地的支持網絡,讓精障者及其家庭可以在社區中生活;教育部能夠將心理健康的教育落實在義務教育;勞動部能夠有對精障者更貼近的職業重建服務…等等, 因此,我們的國際研討會最後是要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而不只是社會安全網。對!我們在9/19~21要辦理國際研討會,希望能對話「應思聰們與他們的家人」的需要與資源,還有哪些是「我們」可以達到的理想性,縮短精神疾病與我們的距離。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日是一個整天都在吃喝玩樂的日子。 這其中又穿插了不少小金鬧出的小插曲。 故事一 在我與旗子主人一同騎車等待紅綠燈時,旁邊剛好是一間水果店。 於是...小金就離開了旗子主人的脖子,飛進了水果店。 我正一頭霧水他要做甚麼時,就見他飛進了水果店內的冷藏冰箱,窩在了...水蜜桃上。 紅燈轉
Thumbnail
小金:嗚ㄋ一!!!是大貝貝!!! 大貝貝 旗子主人跟檔車仔在某段時間,開始喜歡看硨磲。 而我們去鶯歌陶瓷老街逛時,看到了以人在賣非常大一條的硨磲,每顆硨磲都肥大肥大的。 小金看到硨磲,興奮的大喊著。 小金:是大貝貝!!! 我:??? 小金:大貝貝呀!是大貝貝!!! 我:甚麼大
Thumbnail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當一個人進入精神危機,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是出現別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時,精神障礙者和周圍親近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難以溝通、關係緊張。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在日常生活裡他要隨時隨地去面對聲音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在不得志、在逆
Thumbnail
第一次去稻荷神社時,是我跟其他朋友一起去日本旅遊。 說來也很神奇,那一群朋友跟我一起去的稻荷神社,但很多人都不記得詳情。 只有其中一個女生,她說她看到的狀況,我才知道–––喔喔喔!原來是這樣啊! 第一次去稻荷神社&稻荷山 那一天,我們一行人一進入稻荷神社的結界內,我就看見了好多隻狐狸看
書名:三個女人與她們的男人 作者:卓爾.米夏尼 譯者:黃彥霖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3/6/14 ISBN: 9786263144484 eISBN: 9786263144507 第一位女性,歐娜,是位單親媽媽,帶著九歲的兒子伊藍,獨自生活在一間小公寓裡。有一天,偶然遇見律師吉爾,雖然後
Thumbnail
當系列作女主角蒂娜從《怪獸與牠們的產地3》預告裡消失時,我知道,正邪大戰的宏大敘事下無暇顧及更溫柔、平和、博愛的那一群人。沒關係,觀眾會為他們記得。
Thumbnail
⋯⋯他繼續接單跑瓦斯,我無法制止,因為我也不曉得他被傷得體無完膚的身體,除了踩進過往送瓦斯的凹陷之外,還能夠做什麼。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前年突然感到日本人說的寂しい與我們的「寂寞」或許是不一樣的東西。我想他們用這個字眼的時候,應該是指「應該有什麼,卻沒有,空了一塊」的心情。所以覺得應該要陪伴在身邊的戀人不在,好寂寞;覺得應該掛畫裝飾的空無一物牆面,好寂寞;覺得應該禮讓珍惜別人的好意卻沒有,好寂寞。
除了直系血親,「我們」都是後天刻意建構出來的,更不用說連直系血親都可能因為各種緣故而成為他者。「他者」是與生俱來的存在,課題在需不需要建構出「我們」,以及如果需要,該怎麼建構「我們」。同樣身為人類,僅憑這一點,是遠遠不足的。整體人類,絕對不是「我們」。 能夠成為「我們」,不外乎交換,交換情感,交換利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日是一個整天都在吃喝玩樂的日子。 這其中又穿插了不少小金鬧出的小插曲。 故事一 在我與旗子主人一同騎車等待紅綠燈時,旁邊剛好是一間水果店。 於是...小金就離開了旗子主人的脖子,飛進了水果店。 我正一頭霧水他要做甚麼時,就見他飛進了水果店內的冷藏冰箱,窩在了...水蜜桃上。 紅燈轉
Thumbnail
小金:嗚ㄋ一!!!是大貝貝!!! 大貝貝 旗子主人跟檔車仔在某段時間,開始喜歡看硨磲。 而我們去鶯歌陶瓷老街逛時,看到了以人在賣非常大一條的硨磲,每顆硨磲都肥大肥大的。 小金看到硨磲,興奮的大喊著。 小金:是大貝貝!!! 我:??? 小金:大貝貝呀!是大貝貝!!! 我:甚麼大
Thumbnail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當一個人進入精神危機,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是出現別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時,精神障礙者和周圍親近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難以溝通、關係緊張。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在日常生活裡他要隨時隨地去面對聲音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在不得志、在逆
Thumbnail
第一次去稻荷神社時,是我跟其他朋友一起去日本旅遊。 說來也很神奇,那一群朋友跟我一起去的稻荷神社,但很多人都不記得詳情。 只有其中一個女生,她說她看到的狀況,我才知道–––喔喔喔!原來是這樣啊! 第一次去稻荷神社&稻荷山 那一天,我們一行人一進入稻荷神社的結界內,我就看見了好多隻狐狸看
書名:三個女人與她們的男人 作者:卓爾.米夏尼 譯者:黃彥霖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3/6/14 ISBN: 9786263144484 eISBN: 9786263144507 第一位女性,歐娜,是位單親媽媽,帶著九歲的兒子伊藍,獨自生活在一間小公寓裡。有一天,偶然遇見律師吉爾,雖然後
Thumbnail
當系列作女主角蒂娜從《怪獸與牠們的產地3》預告裡消失時,我知道,正邪大戰的宏大敘事下無暇顧及更溫柔、平和、博愛的那一群人。沒關係,觀眾會為他們記得。
Thumbnail
⋯⋯他繼續接單跑瓦斯,我無法制止,因為我也不曉得他被傷得體無完膚的身體,除了踩進過往送瓦斯的凹陷之外,還能夠做什麼。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前年突然感到日本人說的寂しい與我們的「寂寞」或許是不一樣的東西。我想他們用這個字眼的時候,應該是指「應該有什麼,卻沒有,空了一塊」的心情。所以覺得應該要陪伴在身邊的戀人不在,好寂寞;覺得應該掛畫裝飾的空無一物牆面,好寂寞;覺得應該禮讓珍惜別人的好意卻沒有,好寂寞。
除了直系血親,「我們」都是後天刻意建構出來的,更不用說連直系血親都可能因為各種緣故而成為他者。「他者」是與生俱來的存在,課題在需不需要建構出「我們」,以及如果需要,該怎麼建構「我們」。同樣身為人類,僅憑這一點,是遠遠不足的。整體人類,絕對不是「我們」。 能夠成為「我們」,不外乎交換,交換情感,交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