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講到的「零散」觀念很有意思。最近在王汎森先生一篇文章讀到「複合性思維」,可以參看:「……觀念史家Reinhart Koselleck就提醒我們,每一個概念中都有若干時間層次的疊合(layers of time),他用了“iterative structure”一詞來形容任何概念中,有些層是『反覆 的』、『承自過去』的,有些層是後來疊壓上去的。每一個概念不但有不同時間層次的疊合,也有空間性的『複合』。」(〈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思想史》,第六期,2016.6,頁241)。
或許,人類未來不一定會成為物質意義的Cyborgs,但老早已經是知識層面的Borgs。換言之,我們的思考體系並非是預設的「原廠」架構,而是異質「模組」的結合。認清此事實,起大歡喜心,並更有意識地嘗試不同模組的排列(而非將特定時刻的組合視為原廠原型並試圖加以回復),才是較好的發展方向。
同時,掛太多模組也有可能當機,但這只是表明思考的艱難。要統合相異的概念本就不易,而人能否成為大思想家也正繫於此(用個比較合乎中國思想脈絡的詞來說叫「會通」)。真的不想「當機」,不思考是最容易的了。民國一百一十年九月七日初稿,
一百一十一年八月三日增補於嘉義鵲枝寫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