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塑思維,思維創造世界《造局者》(3)_ 另啟思考框架

2022/08/03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在前兩篇文章我們瞭解到,思考框架是我們對於世界或其一部分的思維化、模組化的理解型式,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簡單來說,思考框架就是「大腦裡的工具」,我們使用它來創造事物。這些事物可以實體、也可以無形,實體的就是我們看得到、摸得到的各種科技革新,無形的就是「對於世界更好、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所有的「工具」都有其適用範圍,都會有它適合和不適合處理的情況,這點跟工具本身好壞無關。像是一把瑞士刀再怎麼好用,拿它切起牛排就是那麼不順手。
同理,有時候你就是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或是根本無解的狀況,又或者是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不論我們再怎麼堅持,再怎麼努力,結果總是讓我們覺得在原地踏地、徒勞無功。
這個時候你要合理懷疑,你所選擇的思維工具──思考框架可能是不適合的,你可能需要的是另外換一個。

另啟思考框架 VS 調整限制條件

就像從工具箱裡拿出另一種工具來用一樣,「另啟思考框架」這個概念並不難理解,就是換一個思考框架來試圖解決你目前遇到的問題。
這裡要講的「另啟思考框架」和上一篇文章裡所提到的「調整思考框架的限制條件」看來十分類似的事情,那麼差別在那裡呢?
很簡單,就像上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思考框架的限制條件有所謂毫無商量餘地的「硬性限制」、和多多少少還可修改的「軟性限制」。然而不管再怎麼調整軟性限制條件,你的思考本身還是在當下這一整個大架構內進行。
然而另啟思考框架的意思是,一整個思考框架都換成別的,重新換一個工具來用。此時不管是硬性還是軟性的所有限制條件設定, 都跟上一個框架完全不同,等於是重新開始。
舉例來說,在同個思考框架裡調整限制條件就像是在斟酌要乘坐普通小轎車、廂型車、還是遊覽車前往目的地,看看路途要花多少時間。而另啟思考框架就像是開直升機過去,從走陸路轉化到走空路,整個思考的維度進展到另一個層級。
在某個特定框架裡看似不可解的問題,那是因為受到了該思考框架的限制條件所影響,而你本身甚至連察覺都沒察覺到這點,因為在當下你會認為那樣的思考脈絡是理所當然。
然而,當你換了另外一個思考框架來看待問題之後,你會發現就好像換了一雙眼睛來看世界一樣,一連串新的解決方向呈現在你的面前。因為框架的限制條件變得完全不同,像是裝在你腦海裡的隱形限制器突然被解除,原本怎麼想都想不通的問題,竟然馬上就迎刃而解、豁然開朗。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都能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觀點理解事物,提供一系列新選項。
以下兩則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理解何謂「另啟思考框架」

熱血相撲少年的秘密特訓

曾經在日本少年漫畫雜誌 Jump 連載過的熱血運動漫畫《火之丸相撲》,是描述一位身高不滿 160 公分、但是對相撲有著無比的熱情的高中男生,經歷了無數的努力、困難、挑戰,最後如願以償成為職業相撲力士的故事。
而這部作品中,有這麼一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
為了準備全日本高中相撲聯賽,主角開發出了一招運用他矯小身材、化劣勢為優勢的必殺技。而這招必殺技的特性與模式被之後遭遇的對手們給摸透,使他無法再發揮這招式的優勢而取勝。
主角非常地苦惱,從小他為了克服天生的體型障礙、不論多麼艱苦的練習都死命忍耐至今,這招必殺技也是經歷一番血汗才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線曙光,難道他的夢想真的只能到此為止了嗎?
正巧在一個因緣際會之下,主角結識了一位已退休的前任橫綱(日本大相撲的最高位階),並且住進了他的道場裡,接受他為期一個禮拜的秘密特訓。
(為了行文方便,接下來會以「師傅」來稱呼這位前橫綱。)
在開始特訓前,師傅這麼告戒主角:「乖乖地按照我所說話去做、不允許反問我理由。自己思考訓練的用意,也是給你的特訓之一。」
一般少年漫畫讀者看到這裡,會期待的肯定是什麼每天把體能操練到瀕死的地獄式死亡特訓,當然主角也是。但接下來的展開極為出人意表……
每一天,師傅都會給主角一百塊日幣,要他在三十分鐘之內準備好三人份的咖哩飯、八寶菜、天丼之類料理。
「啊?!這種事跟相撲是有啥關係?!還有這種事怎麼可能辦得到?!」
對這種旁人聽了只會瞠目結舌的指令,主角毫不懷疑,努力地研究附近超市的折扣券和廣告傳單,並且在超市裡跟婆婆媽媽們搶平日特價時段的限時特賣。但既使如此,一百塊日幣能買得到的食材過於有限、主角又不會煮菜,做出來的成品不但量少、菜色不足,難以讓人下嚥,更何況買菜、煮菜時間絕對遠超過三十分鐘。
師傅當然並不認可主角這就算是達成他的課題,而隔天還是重覆提出同樣的要求,讓主角再瞎忙一趟。就這樣跟相撲不知道關係何在的特訓持續了三、四天……
直到第三、四天的晚上,因為聽了同行友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這個世界是比你想像得還來得豐富的」,主角突然靈機一動,領悟出解開這個難題的方法。


那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很簡單,用一百圓日幣去打電話叫外賣,把三人份的餐點送到道場來,讓師傅付帳。
「啥?就這樣?」我相信這是大部分的人看到這裡的心中 OS。
但仔細端詳一下一開始這個題目:「用一百塊日幣,在三十分鐘的時間限制下,準備三人份的料理」,從頭到尾師傅說的是「準備」,並沒有叫你去「買」,也沒有叫你去「煮」,只是主角遇到這個問題當下反應就跟一般人一樣,會把「準備」這兩個字解釋成那些兩個方向而已。
(做為參考,之前師傅其他弟子曾經的解法有:用一百塊買個簽名板、叫師傅在上面蓋手印簽名,然後送給外面店家,請他們把料理送過來;或是用一百塊買朵模型花,送給請給隔壁的太太請她把菜做好送過來。)
「通往目標的道路不只一條」,這正是師傅想要讓主角領悟出來的:
「你有一招威力很驚人的招式,然而你就會想用它為殺手鐧來終結比賽,但這也代表著不知不覺中你被招式本身這個框架限制住了,你會變得“只”依靠這個招式來獲勝。若是對手已經知道你本身有這個意圖的情況下,只要觀察你使用這招式時的習慣和時機,多的是方法不讓你得逞。
那麼這個時候,跳脫“招式”這個框架,回歸到你的目標“獲勝”來思考,你就會發現到你多的是選項和策略來達到這個目標。例如說,你可以將招式本身做為幌子,讓對手為了閃避這招而處在身體重心不穩的個狀況下,就算對手知道你的出招意圖,當下的他已經只能任你宰割。」

隨後主角也活用了這整個「特訓」過程中所學到的寶貴經驗,在日後的比賽裡取得勝利。
說穿了的話就這麼簡單的道理,那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好好講、非得要折騰人好幾天呢?
很簡單,因為比起老師再怎麼耳提面命,對學生而言自己領會出來、親口講出來的道理,他才會記得最牢靠,而成為他的血肉,在他往後的人生發揮助益。
原本看起來物理上根本無從解決的難題,只是換了個思考角度,因而也看穿了當初未能察覺到的自我設限,方向與道路自動地在視野前展開。

大英圖書館搬家記

網路上流傳過一個故事,大英圖書館要把所有的藏書都搬到另一處的新落成大樓,但是因為圖書的量實在太多,根據估算整體的搬運費用要花上三百五十萬美元。
為了節省成本,圖書館館長傷透了腦筯。是要僱用更廉價的勞工?還是要求所有員工和家屬來幫忙搬書?這些答案都並不現實。
這個時候有一位年輕人跟館長說:「我只需要一百五十萬美元,就可以辦到這件事。而且,這些錢如果有沒花完的部分,都歸我所有。」館長同意了。
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在報紙上刊登一則消息:「從即日起,大英圖書館提供市民免費、無限量的圖書借閱服務。唯一的條件是,在舊館借出的書,必須還到新大樓去。」
一段時間之後,館內所有的藏書都被一掃而空,因為市民們把它們都「還」到新大樓去了。一百五十萬美元幾乎沒有花到什麼,而落入了年輕人的口袋。
雖然這應該是虛構的故事,並沒有真實發生過,但這整個脈絡是值得我們可以從中來研究「另啟思考框架」這個命題的。
如果我們一直從「搬書」這個角度來思考一開始的任務,我們就會跟這位館長一樣,直覺的反應會朝向「讓誰來做這些事」、「要花多少錢來請那些人」、「要花多久時間」 這些方向來思考,然後來評量現實可行性。
這個時候,讓我們試著回歸到問題或目標的本質:「讓目標物出現在另一個指定地點」。
然後,試著從我們已知的思考框架中,除了「專程請人來搬」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會達到以上這個效果的行為?
故事裡的年輕人發現了「借閱者借了書而且還書」這個行為,就是其中一個解。
換個思考框架來思考問題,就像是換了一雙眼睛來看世界一樣,原本怎麼想都想不透的問題,竟然迎刃而解。
屆時你可能會發現,限制你的並不是現實,而是「你看待這現實的方式」,即為你腦海中的思考框架。

另啟思考框架如何進行

我相信另啟思考框架是一種每個人都會想要的能力,因為人生在世誰不會遭遇到難解的問題?
然而,這樣的能力不同於彈琴、運動等領域,依靠刻意練習來進步的幅度有限,有可能就是那麼轉瞬之間的靈感就讓你成功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問題,也有可能你一輩子看不透、而困在原有的思考框架裡。
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容易辦得到「另啟思考框架」這件事:
  1. 從現有領域的框架庫中尋找其他的思考框架

    人常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通常你所想到的事,絕大部分都是世界上已經有其他人所想過的。你正在從事的領域,絕大部分都已經有許多先行者已經探索過並且整合、歸納出許多思考框架。

    因此,先檢視並且盤點一下自己面對的這個領域裡之中,有什麼其他的思考框架是你還沒有運用到的,試圖去瞭解它們,判斷其中哪一個適合用來解決目前的問題。

    當然此時思考框架的數量是很重要的,畢竟一個領域如果太新而沒什麼人對它有經驗、只有一兩個思考框架被使用,那也談不上什麼另啟思考框架了。當然這種情形極少發生,世上絕大部分的領域都是已有許多人攻克過。

    查理.蒙格說過:「當你大腦裡的工具箱有的工具愈多,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一個人心裡的思考框架愈多樣,就愈可能挑選到更好的框架。

    然而,思考框架也並不是光是多就好,多元性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個有著七種不同的工具的工具箱,會比裝了七百把各種大小、模樣、花色不同錘子的工具箱更實用。

  2. 借用其他領域的思考框架,並加以調整

    必要的時候,參考其他領域的思考框架,並且調整原來的用途,將其適用於目前面臨到的情景。

    在上一段我們談到了思考框架多元性的重要性。向其他領域借鏡的好處是:思考框架跟目前領域的相比絕對來得異質且多元。

    當然畢竟隔行如隔山,其他領域的思考模式、基本假設、理論框架不同,思考框無法直接套用。但是差異就是創造力的來源,也可能是打破目前瓶頸的關鍵。

    這時就要憑借著人類的想像力和經驗、把其中的限制做適當調整。這個過程並不輕鬆,會花上大量的認知能力。

    在學術界之間這樣的情形可說是常態。像是經濟學裡的「動態均衝」、「流動性」原本是物理學裡的概念和術語,而經被借用來理解並解釋供給與需求間的平衡、資本流動、價格波動與穩定等系統中各種變數的互動關係。

    後來,經濟學也開始運用生物學裡「演化」的概念,把經濟比喻成具有生長性、適應性的生物,來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複雜性。

    有時還會因此而創造出新的學科。像是以生物追求生存、繁殖目標的演化論角度來詮釋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產生了演化心理學這個新興學門。

    為何現在跨領域的通才被認為是比特定領域的專才來得稀缺並且重視?因為這樣的人跟只專精特定領域的專才相比,腦海裡內建的思考框架更多異質而且多元,容易突破專才們的盲點,看得到他們看不到的事物。

    對自身專業以外的事物隨時保持著好奇與探索的心態,不僅讓人生更加豐富,也能在你陷入思考的困境時給與一個突破點。

  3. 重新發明思考框架

    跟前兩個方法都在教你跟現成的東西取材不同,這個方法是叫你無中生有,重新打造一個思考框架。

    當然,這種情況在實務上極為少見,通常是你辦得到前兩件事就已經足夠解決你的問題。畢竟人類很難想像自己沒有見過的事物,重新創造一個思考框架的難度相當高,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最大。

    有些人類的學術歷史上的巨大革新,也都是源自於少部分精英人士破除以往慣例、重新創造出來的思考框架。

    例如關於世界上為何有如此多采多姿的生物樣貌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別於當時人們普遍的認知:源自基督教義的創造論,達爾文秏時多年收集了許多生物化石資料,出版了《物種原始》這本經典鉅作,提出「生命樹」以及「演化論」的概念,認為所有生命物種有著共同的祖先。生物多樣性是因為互相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不斷地展開演化之下的必然結果。

重啟思考框架之難

你並不一定要絕頂聰明,才能重啟思考框架,但你需要心胸開放,願意放下既有的觀念假設,試圖看出並且掌握新的概念。
同時你也需要勇氣,畢竟從習慣的「已知」跨出一步前往充滿不安要素的「未知」,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
套一句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第五部的主角喬魯諾.喬巴拿的名言:「 所謂的『覺悟』,就是在黑暗的荒野裡開拓一條應該前進的道路」。在你踏出那一步之前,陌生的思考框架就像是在黑暗之中一般、看似陰森恐怖,但你之所以會前進,是因為你知道說不定光明就在那裡。
以及,為了要掌握新的概念,你必須主動騰出大腦裡的認知空間。很類似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張三豐要求張無忌把過去所學的武學招式全都忘記,才有辦法習得太極的武學精要。
這對人類來說非常難,因為我們大腦的原廠機制就是不適合做這樣的事情。有一種效應叫「領域依賴性」,人類的理解能力很難從一個領域跨足到另一個領域。
有的時候重啟思考框架之難並不在於它本身的難易度,而是在於你本身的意願。如果一個人在過去慣用的思考或行為模式上花了極大的心力,投入了過多的心理沉成本,他很有可能在事態與情況發生了巨大變革之時,比起其他人更不願意立刻另起爐灶,而錯失了扳回一成的時機。
「重啟思考框架」這件事另外比較讓人難以注意到的因難在於,它並不是萬靈丹,並不一定保證會持續為你帶來成功。不見得所有適合處理當下情境的框架,都在你所接觸得到的範圍裡。甚至有些目標,並不是單純依靠思維的轉變就有辦法達成的,辦不到的事情就是辦不到。更棘手的是,你換到的思考框架本身是錯誤的,這點在你置換並且施行它之前你不會知道。
又或者是,你曾經因為另啟框架而獲得了成功,而這樣的成就反而束縛了你,讓你在日後所有遇到的情景裡一再使用過去這套你曾經另啟過的思考框架,而不去思考那些情景適合還是不適合。
因此,頂尖的創新者會意識到這一點而盡可能避免讓自己成為那個扼殺創造力的來源。儘管倔強又固執如賈伯斯(Steve Jobs)、貝佐斯(Jeff Bezos)、賴瑞.佩吉(Larry Page),他們仍然會積極地尋求與自己不同的觀點。
以及,不一定要把整個原有的思考框架打掉重練,才叫重啟思考框架。你也可以把目前的框架的維度加以昇級,到一個更高維、涵蓋範圍更大的框架,然後在調整那個思考框架的限制條件。
Spotifly 在這個方面是很好的案例。跟以往以每首歌曲為單位來銷售的 iTune 一樣,Spotifly 的思考框架一樣也是「以音樂做為一種體驗」,只是他們調整了「載體」和「所有權」這些限制條件,從「使用者的設備」轉換到「線上串流」、也從「使用者買斷各別曲目」到「公司統一管理」,其中不變的是消費者仍然可以享受聆聽數位音樂所帶來的愉悅,而整個過程又產生了劃時代的價值。
到此我們以滿長的篇幅探討了重啟思考框架以及它帶來的好處,但並不是鼓勵太頻繁地做這件事。還是需要意識到這一切都必須回歸到現實面的具體情況,考慮到時間是否充足、你處在的環境是否允許你這樣做、以及你個人的風險取向(是否熱愛冒險、能承受的風險大小)。
除了時間以外,也請把認知能力當成是會消秏的資源來看待,建議先在原本領域尋找其他框架、再不行就借鏡於其他的領域。重新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框架是逼不得已的最後關頭才會出現的選項,也是實務上極為少見的案例。
只是說,一切的改變都源自於行動,而行動源自於決策,決策源自於思維。
當人們在現實世界裡遭遇到瓶頸,總會尋求改變,而且會發現第一個應該做的變革在於思想的層級。
思維轉換,就是改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4會員
65內容數
以簡明的文字,探索心智、思考與知識的本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