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刻意練習》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証明天才與庸才之別,在於刻意練習,專注練習,投入大量時間練習,找頂級的專家學習,爭取回饋,跳出舒適圈,在高原期,瓶頸期創造其他練習的方法。
但這種練習都是苦悶而刻苦的,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做,那最最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相信,透過練習我們可以成為頂尖的,這無關天分,這只在乎努力與毅力,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自信,自信自己能成功,這是支撐這些練習的最重要的動機。
於我而言,我在這書中看到希望和動力,以前就很想寫作,但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天分,所以放棄了,但原來寫作也是靠練習,這讓我重燃鬥志,同時也更了解培育孩子的方針。
這幾個月一直在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將知識轉化作個人的智慧,覺得整個人的思想改變了許多,是良好的改變。
原來我是有做書摘的,所以還是將它紀錄下來,以下是邊讀邊寫下的書摘及即時感想。
平時我們大多數做的都是目標練習,有四項特質:
  • 有定義明確的具體標
  • 講求專注
  • 需要意見回饋
  • 要求跨出舒適圈
但是目標練習只能成為優秀,但仍未到刻意練習成為頂尖的範方法。而當跨出適圈時,代表要不斷挑戰極限,但不要把自己逼得離舒適圈太遠,以免弄巧反拙,改變最快的時候,是離舒適圈最近的距離,換言之,只要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外踏出最為理想,記得不要操之過急。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目標練習的基礎上再投注大量的練習,練習需要長期及努力維持,否則就會倒退。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打造潛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透過刻意練習,發展出種種更高效率的心智表徵,讓你可以運用於你正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
心智表徵就是當你想到「狗」這一詞後,腦海中馬上出現具體的狗的形象,甚或乎多種不同品種的狗。
優秀的人可以看見樹,頂尖的人可以看見整個森林,再從森林看到樹。
優秀的音樂家可跟著曲譜自然而然的彈奏樂曲,頂尖的音樂家在看到琴譜時,旋律已經出現在其腦海,甚至已經了然曲譜中那些細節要注意,要如何演奏。
優秀的西洋棋棋士,能預測出十步或以上的棋步,頂尖的西洋棋棋士,在腦海中已經完成了整盤棋局。
而刻意練習最重要的是投注大量的練習,這個就是優等、傑出和頂尖之間的分別,所以才有了其他書籍引用作為一萬小時的法則,但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刻意練習是要有意識的,專注的練習,而且若說一萬小時,在一個行業待久了,是否就一定可以成為頂尖呢?這是否定的,因為經驗不等於練習的時數。
刻意練習就有以下的原則:
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
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
培養的技能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已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只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需要學生不斷嘗試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平。
必須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且往住涉及改進想要達到的表現的某個面向,而不能只設定模糊的整體改善目標。
必項全神貫注,有意識地行動。
包含意見回饋,並根據該回饋調整努力方向。
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也仰賴心智表徵運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幾乎等於加強或調整先前習得的技能,必須著重該技能的特定面向,努力改善,一步一步的改善最終會打造出專家級的表現。
刻意練習很著重老師或同領域內專家的指導或回饋,若然沒有老師怎麼辦呢?若然沒有老師就得自己設計一套練習活動。
他以富蘭克為例子,先模彷好的文章,仿寫這些文章,其後利用寫詩來增加自己腦中的字彙,最後為了加強寫作的整體結構和邏輯,他在每張紙上寫上句子的提示,再將其一一打亂,然後開始仿作,我想意思是重組句子的意思吧。
我在很多教授寫小說的技巧書上,也有類似的說去,就是仿寫,然後不停的修稿,自我評閱,若然有人評閱當然最好,沒有的話,就靠自己吧。
最後,還是老調重彈,沒有人可以不投主極大量的練習就發展出非凡的技能。所以,還是古代的諺語最簡單直接,「鐵柱磨成針」,「有志者事竟成」,都是這個意思,而這個研究最讓人鼓舞的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頂尖,潛能不是天生,是打造出來的,這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信的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成就,以前你可能會自問,為什麼我還是不成功,這一刻你可以回應自己,因為我還未夠努力,而不是我沒有天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7會員
115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淡淡晴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年輕的時候,是因為諗書與工作,霸佔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總覺得自己不自由。然而,在成為母親後,我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自由。 首先要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沒法擁有完全的自由,我們擁有的都是相對的自由。
這本書有很多的地方,我還未能了解得透徹,很佩服作者有那麼深入透徹的思維,我以我了解的⻆度去,說一說我的讀後感吧。 這個故事主要圍繞著「輕和重」、「靈與慾」用不同的情境故事,不同的故事人物來帶出這兩個觀點。 這是不是很像渣男的藉口,剛開始,我覺得他很渣,他自己擁有很多的情婦,卻要求特麗莎對他忠誠。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在書店看到這種形式命名的書名很多次,剛開始有點不以為然,沒有拿來看,後來了解到是以腦科學解構男性的奇怪行為,就馬上找來看了。 結果看到書中很多經典的爭執例子,我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原來不只是我老公,普遍妻子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啊,原來這是男性的特性,整本書挺有趣的。 男性著重結果,女性著重過程
  我會選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博客來的一致五星好評。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這本書,我有很多的收獲。這是一本介紹溝通方式的書藉,我覺得自己在親子教養方面尤其有所得著,很值得推介給為人父母及教師。   薩提爾的冰山模式,是一種隱喻,人就像冰山一樣,能被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份——行為、事件
在年輕的時候,是因為諗書與工作,霸佔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總覺得自己不自由。然而,在成為母親後,我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自由。 首先要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沒法擁有完全的自由,我們擁有的都是相對的自由。
這本書有很多的地方,我還未能了解得透徹,很佩服作者有那麼深入透徹的思維,我以我了解的⻆度去,說一說我的讀後感吧。 這個故事主要圍繞著「輕和重」、「靈與慾」用不同的情境故事,不同的故事人物來帶出這兩個觀點。 這是不是很像渣男的藉口,剛開始,我覺得他很渣,他自己擁有很多的情婦,卻要求特麗莎對他忠誠。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在書店看到這種形式命名的書名很多次,剛開始有點不以為然,沒有拿來看,後來了解到是以腦科學解構男性的奇怪行為,就馬上找來看了。 結果看到書中很多經典的爭執例子,我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原來不只是我老公,普遍妻子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啊,原來這是男性的特性,整本書挺有趣的。 男性著重結果,女性著重過程
  我會選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博客來的一致五星好評。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這本書,我有很多的收獲。這是一本介紹溝通方式的書藉,我覺得自己在親子教養方面尤其有所得著,很值得推介給為人父母及教師。   薩提爾的冰山模式,是一種隱喻,人就像冰山一樣,能被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份——行為、事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彼得原理 (原文:The Peter Princicple) 副標題:揭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原文: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作者:勞倫斯•彼得&雷蒙德•霍爾(Laurence J. Peter & Raymond Hull) 出版:樂金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極端政治的誕生 (原文:Prius or Pickup?) 副標題: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How the Answers to Four Simple Questions Explain America’s Great Divide) 作者:馬克·海瑟林頓
Thumbnail
優雅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提到志玲姊姊,除了她甜美的嗓音、溫暖的微笑,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志玲姊姊時時刻刻的溫柔和優雅,世界上總不乏看起來美麗的人,但志玲姊姊所擁有的美麗,是由內心的修養散發出的優雅氣質,像和煦的陽光一般沁人心脾,這也讓志玲姊姊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Thumbnail
那麼你能以不超過200字說明〈記號〉和〈象徵〉的不同嗎? 到底有誰,願意在天亮前的四時十五分,絞盡腦汁為你說明記號和象徵的不同呢,又或者有誰,願意在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後,不明就裡地馬上收拾行李搭上飛機,趕往一個此生從未聽過名字的希臘島嶼,只因為某人可能正需要你。
Thumbnail
由得到App總編輯李翔,挖掘出六家中國企業崛起、轉型的商業觀察,在臺灣被譯為《Web 3.0 必學6個行銷戰術:年成長率500%的企業教你,該如何抓到網路商機!》,然整本內容卻絲毫與Web 3.0及行銷無關,倒是讓我們重溫了2010-2016年這個創業大爆發的年代,中國新創或巨頭一路來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閱讀筆記|《橡皮擦計畫》 ~ 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朋友在自己清書送書的時候拿到的一本書,我其實拿到的時候沒有只有看到標題,甚至連同內容都沒翻閱就決定是這本了,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後來看完內容之後他比較像是一位旁觀者紀錄兩位關係匪淺的心理學家,長期共同研究人類決策行為的紀錄傳記。
Thumbnail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摘錄佳句,展開自癒可能、治療方法及觀點討論。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彼得原理 (原文:The Peter Princicple) 副標題:揭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原文: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作者:勞倫斯•彼得&雷蒙德•霍爾(Laurence J. Peter & Raymond Hull) 出版:樂金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極端政治的誕生 (原文:Prius or Pickup?) 副標題: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How the Answers to Four Simple Questions Explain America’s Great Divide) 作者:馬克·海瑟林頓
Thumbnail
優雅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提到志玲姊姊,除了她甜美的嗓音、溫暖的微笑,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志玲姊姊時時刻刻的溫柔和優雅,世界上總不乏看起來美麗的人,但志玲姊姊所擁有的美麗,是由內心的修養散發出的優雅氣質,像和煦的陽光一般沁人心脾,這也讓志玲姊姊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Thumbnail
那麼你能以不超過200字說明〈記號〉和〈象徵〉的不同嗎? 到底有誰,願意在天亮前的四時十五分,絞盡腦汁為你說明記號和象徵的不同呢,又或者有誰,願意在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後,不明就裡地馬上收拾行李搭上飛機,趕往一個此生從未聽過名字的希臘島嶼,只因為某人可能正需要你。
Thumbnail
由得到App總編輯李翔,挖掘出六家中國企業崛起、轉型的商業觀察,在臺灣被譯為《Web 3.0 必學6個行銷戰術:年成長率500%的企業教你,該如何抓到網路商機!》,然整本內容卻絲毫與Web 3.0及行銷無關,倒是讓我們重溫了2010-2016年這個創業大爆發的年代,中國新創或巨頭一路來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閱讀筆記|《橡皮擦計畫》 ~ 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朋友在自己清書送書的時候拿到的一本書,我其實拿到的時候沒有只有看到標題,甚至連同內容都沒翻閱就決定是這本了,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後來看完內容之後他比較像是一位旁觀者紀錄兩位關係匪淺的心理學家,長期共同研究人類決策行為的紀錄傳記。
Thumbnail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摘錄佳句,展開自癒可能、治療方法及觀點討論。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