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驚「?」:男孩?女孩? 他們所面臨的「應該」

更新於 2022/08/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於新生兒的性別,我一直說:「不期不待,不受傷害。」但仔細感受內心的感覺,卻也覺得自己沒有這麼放得下。羊膜穿刺結果出爐後,新生兒的性別就是肯定不會翻盤了。
羊膜穿刺的結果出爐前,我和先生對於腹中胎兒的性別一直是個「好玩,但沒有很認真」的討論。小兒子說是一女一男,大兒子希望是兩個男生。我先生內心肯定是兩個男生,而我則是「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然而,仔細感受一下內心的感覺,發現自己也不是這麼沒有想法的。內心深處,對於「如何教養女孩」,還是比「教養男孩」來得有更多恐懼、不安。

女孩的成長過程都是「應該」?

在周慕姿的書《他們都說妳「應該」》中,有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再講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與束縛。身為女孩子,「應該」這個字眼被使用得很早:可能從小孩子走路、穿衣開始,女孩子就有著諸多應該要遵守的規定,要淑女一點、要穿裙子之類的。相較於男孩子的穿衣風格、行為模式,可能都不會有如此大的拘束。
我的成長過程已是相對許多同齡人來得寬鬆許多,但也有過不少讓我覺得「如果我是男生就不會這樣」的場景發生。小時候,我不喜歡玩娃娃,卻很喜歡看聖鬥士星矢之類的卡通,也被長輩們說過「女孩子還看看這些打打殺殺的」。加上小時候的我一頭短髮,不穿裙子,去補習班報名時堅持要拿贈送的藍色書包而非粉紅色的,讓我媽無形之中也承受了一些壓力。但我媽很厲害的是,她從來不覺得這些是問題。所以,直到我成年了,她才把這些小時候旁人的疑慮,當作談資用來安慰其他媽媽們。
雖然我小時候的表現非常男孩子氣,但因為家庭沒有給我什麼壓力,所以還成長得滿開心的。不過,隨著年紀越來越長,我面對的不再只是父母長輩,而開始有了同學之後,「女孩子」這個角色,確實帶給我一些困擾,以及我也知道,身邊女性朋友的困擾。

女孩情緒的反覆無常

就我的印象所及,女孩子的人際圈圈形成得非常早。我是在女孩子小圈圈中適應得不算很好的人,從小到大一直有著不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雖然不嚴重,但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卻相當困擾。
回頭想想會發現人的個性在某些方面上或許是天生的,我從小反應就很快很直,在當時的人際應對上或許顯得有點白目,對於當時有些敏感的女孩子中,便是「很容易傷人」的那種。小時候的我,也許更突顯了個體人的特質,我並非對於他人的情緒不敏感,而是更有著「自己事情(包含情緒)自己負責」的信念。
(ps,同樣地,我現在看到我兒子丟情緒炸彈我會滿不爽的,因為「那是你的事情」。)
女孩子的敏感對我而言並非一件難以相處的事情,但是多數女孩子表達「我在不爽」的方式卻讓我感到難以捉摸。那種隱晦的、刺探的、「你應該要知道的」的方式,在我長時間的校園生活中層出不窮。但或許女孩子這種易感與反覆,也是女性個性形成的原因,在反覆的情緒前進後退中,終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男孩和女孩,其實都有社會制約

雖然我和女孩子的相處有一些困難之處,但對於軟軟香香的女孩子,還是會忍不住露出微笑。而我在實際教養了 2 位男孩後,發現男孩子的敏感程度,也不亞於女孩子。在情緒表達這一塊,男孩子同樣有社會所認定的「應該」。
過去的我,對於男性享有了大部分的話語權而感到憤怒。年歲漸大,社會風氣雖然有所改變,但對於自己身為「女性」一事,有時候仍有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與困境。隨著身分的改變,又更進一步地發現,比起「女性」,「媽媽」與「孕婦」是更沒有話語權的族群,而這兩種身分應該占了女性總數的大半。或許,這也是無論追求「女權」多久,卻一直感覺女性權力沒有進步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男寶教養身上,我家的 2 個男孩,都算是高敏易感孩子,差別在於老大偏外向型,老二偏內向型。內向型的高敏孩子,比較容易被理解為「害羞」、「怕生」,一旦熟起來後便很瘋。對於幼兒而言,這是一個很容易被接受的進程:大多數的人,可以接受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所有的害怕與不安感,進而對他多一些體諒與耐心,陪伴他渡過一開始的不適應。
外向型的高敏孩子,則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多了一些難度。因為他們表現得很自來熟、很不怕,所以更容易讓人忽略他們其實對於環境的變化有著同樣高度的敏感。以我家兒子為例,他在疫情剛開始時,被大人反覆叮嚀戴口罩、洗手一事,加上我們討論的話題都是疫情造成的死亡與永久傷害,讓他更覺得不安。
累積到後來,他的情緒變得反覆,易怒又敏感,甚至在學校有出現了突然地大叫、推人等過激行為。到了學校與他討論後,才發現這股不安的壓力讓他對於「哭聲」難以忍受。一位同學用哭的來表達情緒,成為炸彈的引爆點。當時我兒就讀中班,無法說出自己為何被點燃了這個炸彈,是在我們觀察以及與老師討論後,才發現是他內在的不安感無法紓發所致。
兒子的情緒表達反應了社會對於男孩子期待的「應該」:多數男性不被允許有著柔弱的反應,但他們的憤怒表現卻是可以被允許的,甚至可以被提升為「陽性力量」的象徵。然而,他們的憤怒不是真的憤怒,而可能連結著更深的不安、害怕、無力…等「柔弱」的情緒。無法讓男性誠實地表達他們的脆弱面,也是社會對於他們的制約。

所以,寶寶究竟是?

回到性別開獎的結果,在羊膜穿刺報告出爐後,醫生快速地看了一下:「嗯,正常喔!是同卵男寶。」
所以,我家又要多出 2 個男孩子了。不知道他們即使是雙胞胎,個性上又有什麼樣的異同呢?
avatar-img
77會員
134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8/8-8/14 週報來了~ 本週近況更新 終於到了孕期血糖檢測這一關,前 2 胎的經驗不算太好,尤其是第 1 胎時因為初檢沒過,又補抽 4 針,抽得兩肘淤青。這次的檢驗師技術超好又溫柔,2 天後針孔都看不到了,覺得開心。 水腫變得很厲害,開始用蕃茄鐘來提醒自己要起來走一走、晃一晃。
之前一篇文章說到,我在生子後開啟了整理家裡的冒險之路。另一段冒險旅程,則是個人形象的尋找之路。這篇文章,是我踏上這條路的第一次諮詢,卻也是我最難下評論的一次經驗。 為什麼想要改變形象? 當時我感受到:我需要改變了。 四季色彩與 22 型個人風格評估 難道,評估一點意義都沒有嗎?
週報第 6 期來了~ 首先,先祝我家老大生日快樂。但是因為有一點小小的風波,所以也許他沒有很快樂。 這些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正在學習的一部分。 謝謝每週收看的大家~歡迎和我互動啊!! 本週近況更新 有文有圖的週報,請點此連結
情緒勒索是雙向的,當雙方都處在「界限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有情緒勒索發生。 六年前當了媽媽後,開始關注親子、教養等等議題。其中,「情緒勒索」便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我想,原來,孩子會用哭來情緒勒索父母。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情緒勒索 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勒索發生的場景,往往是彼此認識、親近的人。
本週近況更新 居家整理課已經上完了,我覺得是內容非常充實的課程。第一期的優惠價格也即將結束(就是到今天)。想知道更仔細的心得,可以點文看看喔。 體重上升得有點多,被醫生要求要稍微控制一下。加上下次產檢前要驗血糖了,這兩週要比較控糖。 有圖有文的週報,請點此連結。
如果回到學生時期的我,我會和家政老師說:不要再教織毛線了,教教我們如何整理家裡吧! 我的整理之路,是由2016才開始的。從小,我不是個特別會整理物品的人。長大了,整理的範圍也限於「自己的物品」。成家後,因為一直和長輩住,也總是用「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東西」來說服自己不需要學習理家。
8/8-8/14 週報來了~ 本週近況更新 終於到了孕期血糖檢測這一關,前 2 胎的經驗不算太好,尤其是第 1 胎時因為初檢沒過,又補抽 4 針,抽得兩肘淤青。這次的檢驗師技術超好又溫柔,2 天後針孔都看不到了,覺得開心。 水腫變得很厲害,開始用蕃茄鐘來提醒自己要起來走一走、晃一晃。
之前一篇文章說到,我在生子後開啟了整理家裡的冒險之路。另一段冒險旅程,則是個人形象的尋找之路。這篇文章,是我踏上這條路的第一次諮詢,卻也是我最難下評論的一次經驗。 為什麼想要改變形象? 當時我感受到:我需要改變了。 四季色彩與 22 型個人風格評估 難道,評估一點意義都沒有嗎?
週報第 6 期來了~ 首先,先祝我家老大生日快樂。但是因為有一點小小的風波,所以也許他沒有很快樂。 這些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正在學習的一部分。 謝謝每週收看的大家~歡迎和我互動啊!! 本週近況更新 有文有圖的週報,請點此連結
情緒勒索是雙向的,當雙方都處在「界限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有情緒勒索發生。 六年前當了媽媽後,開始關注親子、教養等等議題。其中,「情緒勒索」便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我想,原來,孩子會用哭來情緒勒索父母。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情緒勒索 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勒索發生的場景,往往是彼此認識、親近的人。
本週近況更新 居家整理課已經上完了,我覺得是內容非常充實的課程。第一期的優惠價格也即將結束(就是到今天)。想知道更仔細的心得,可以點文看看喔。 體重上升得有點多,被醫生要求要稍微控制一下。加上下次產檢前要驗血糖了,這兩週要比較控糖。 有圖有文的週報,請點此連結。
如果回到學生時期的我,我會和家政老師說:不要再教織毛線了,教教我們如何整理家裡吧! 我的整理之路,是由2016才開始的。從小,我不是個特別會整理物品的人。長大了,整理的範圍也限於「自己的物品」。成家後,因為一直和長輩住,也總是用「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東西」來說服自己不需要學習理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所有的男生,想要生育小孩前,先想辦法搞清楚未來小孩的媽媽是哪種人?一定要「天性愛小孩」,小孩才會擁有一個願意親近、陪伴、負責任到底的媽媽。
Thumbnail
那時,我曾被誤判為「男孩」。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成長經歷,從小時候對愛情和婚姻的抗拒,到出社會後遇到一位學妹的故事。作者透過與學妹的互動,改變了對感情和提供協助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所有的男生,想要生育小孩前,先想辦法搞清楚未來小孩的媽媽是哪種人?一定要「天性愛小孩」,小孩才會擁有一個願意親近、陪伴、負責任到底的媽媽。
Thumbnail
那時,我曾被誤判為「男孩」。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成長經歷,從小時候對愛情和婚姻的抗拒,到出社會後遇到一位學妹的故事。作者透過與學妹的互動,改變了對感情和提供協助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