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09全國聯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題目原文:

1.請舉出適當的生活事例,讓高中學生理解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意涵。文長限250字以內。(8分)

中宜擬答:

「為學日益」,是指知識、技術等形而下的學問必須靠累積增加;「為道」是指形而上的境界追求,如信念、處事哲學等價值,「日損」是指必須拋開對外在俗物的雜念、感官乃至情感上的欲望,老子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能夠放下一切情欲與成見,才是真正掌握了「道」。
舉例來說,為學要靠積累才能成為自己的,若是利用作弊、分組報告時純粹倚靠其他同學出力,自己就不能真正把知識學起來。為道要靠「放下」,人生要獲得大智慧必須破除我執、私慾,比如交友,若以學歷、家境等外在的價值為標準,則無法真正享受交友的樂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6會員
79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貝冷絲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09學年度家齊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鳳新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一題模擬答案。
109嘉義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題模擬答案。
109彰化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台中一中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桃園農工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六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家齊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學年度鳳新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一題模擬答案。
109嘉義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題模擬答案。
109彰化女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台中一中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二題模擬答案。
109桃園農工國文教師甄試筆試第六題模擬答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問的人越來越多,求道的人越來越少,這裡講的是心境上的獲取。一個人在學問上日益增進,所取得的功名利祿會越來越多,任何人對他越來越恭維,不過他會越來越放下這些功名利祿,在學問上繼續求取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問的人越來越多,求道的人越來越少,這裡講的是心境上的獲取。一個人在學問上日益增進,所取得的功名利祿會越來越多,任何人對他越來越恭維,不過他會越來越放下這些功名利祿,在學問上繼續求取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