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入學人數比例你懂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08課綱申論第2篇
>今年數A很難所以打壞了個申?
按照身邊及女兒自身考數A的結果,我覺得沒有,有一類組的小孩文組數A頂標,女兒裸考也覺得正常,而且看最後翻轉的學測結論,其實私校變頂大的多半發生在文組。
>108課綱第一屆是真的白老鼠,因為課綱編寫與課本印發非常晚,八月都還沒印出來,這表示老師很難備課,更不用說瞭解改變後的課綱整個模式跟特點,因為我們已經走一遭,所以108想要呈現的模式現在才能理解,但我想全台老師能全部了解嗎?應該很難。
>誠如我之前分享"天下文章",數A教學在偏鄉高中學校是沒有這個課程(因為沒有數A師資),我很訝異,所以教育部根本沒有"先評估"全台高中生的授教權是否均等,就實施數A數B,令人可惡。
所以家長應該要做的事>>
@要去探聽哪個明星學校有數A師資,記得高中會考要考有數A師資的學校。
@已經在沒有數A師資學校的學生,請趕緊外頭補習班或家教,一定要補數A(畢竟文組
公立好學校好科系都看數A)
>根據台大原本設定錄取比例分配:繁星&特殊選才12% | 個人申請50% | 分科考38% ,這是原始公告分配比例,我認為對於所有人(除特殊選才)都要考學測下,個人申請只有50%還是僧多粥少,難怪競爭激烈,6個志願也保守填寫。
台大最後分科考比例是44%,也就是說有6%的個人申請失利而回流到分科考,不管今年疫情或是108第一屆問題造成,50:44,怎麼看都覺得分科考划算(如果你經歷過個人申請一階跟二階一定很有感)。
如果能拉高個人申請 63% | 分科25% ,然後個人申請回流到分科也才31% (1/3比例),在個人申請結束後有七成五學生考取大學,這才符合108課綱的本意吧!!!
要學生高中三年藉由學習歷程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所以高中生卯足勁把科展搞的專業到國際級的不行不行、旅行搞的超級深度、社團弄得快可以申請企業社出社會,卻在最後被超奇怪的制度打趴.........,那到底你要不要探索自我? 要不要??
我是很佩服孩子們在準備備審資料|學習歷程累積|面試練習的每一個環節,你可以看到真的像個人樣的小大人,很有成熟度令人欣慰,我也相信這些孩子危機處理應變戰力升級。
但同時,分科測驗的孩子是非常難能可貴,分科考不如學測試考大概,而是考細節考專業,高三下的課程也考,繁星大概4月解脫,個申大概5月解脫,分科要熬到8月中放榜才解脫,也有孩子是吃全餐,沒繁星只好個申,個申沒上只好分科。
簡而言之,孩子是棋子,是不是聽起來很可悲,反過來檢討這個分配比例,更可悲的是,教育部不能限制每個學校的分配比例,也就是說大學端可以自己決定特殊|繁星|個申|分科的錄取比例,是的~這樣你可以知道每個學校不一樣的比例><(是不是很搞死家長)
好了,說這麼多唯一要研究的就是,家長們可以先知道高三孩子的大學目標,然後去找到各大學公布的入學比例,再決定你們要個申還是分科吧! (無奈)
所以大學端要收多少名額,沒違反低標的話教育部也不能規定,所以少子化即便報名人數崩跌式下降,缺額上萬人,教育部也無計可施,必須"消極的"讓學校自己沒有人要念,之後不得已地被淘汰,那麼人人有國|公立大學指日可待。好處:父母的經濟可以鬆一口氣了,邁向國家免費教育到大學的第一步。

註:今天朋友連結了一篇文章給我看,跟我上個月的論述幾乎相同。可見許多經歷108課綱的家長都有相同感受。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77內容數
目前我還不知道要怎麼定義。應該就是分享跟丟心情垃圾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說我 的其他內容
「想和過去和解嗎?聽說有人用一輩子的力氣和童年的遭遇和解,童年的回憶為何總是糟糕的多。」 「過去是由碎片、謎題、殘酷的偶然集結而成」詩人這樣說 攝影師:Pixabay
眼淚。我從來不缺的,就是眼淚。
認清了關係, 你說不我悲傷嗎?其實很悲傷。 你以為一起經歷人生高低起伏就會成為戰友嗎?非也 !
我用父母心情看這個圖表,我用家有年邁父母看這個圖表,我都不覺的在上位者能輕鬆帶過,政府該做的是全盤的戰略,而不是且戰且走,這樣跟俄羅斯打烏克蘭有甚麼不一樣?還是現在流行且戰且走?
最近我因為孔劉而注意到《我的出走日記》,後來得知編劇與我的大叔同人,就更加有興趣慢慢的看下去,朋友形容這部戲像是一本散文,每個對話都值得咀嚼、值得單獨成為金句。我蠻認同的! 其實陳時中有指揮嗎?我只是每天聽他念數字和反駁記者的詢問。 這樣無力感,讓我想到出走日記的第七集一段話
「想和過去和解嗎?聽說有人用一輩子的力氣和童年的遭遇和解,童年的回憶為何總是糟糕的多。」 「過去是由碎片、謎題、殘酷的偶然集結而成」詩人這樣說 攝影師:Pixabay
眼淚。我從來不缺的,就是眼淚。
認清了關係, 你說不我悲傷嗎?其實很悲傷。 你以為一起經歷人生高低起伏就會成為戰友嗎?非也 !
我用父母心情看這個圖表,我用家有年邁父母看這個圖表,我都不覺的在上位者能輕鬆帶過,政府該做的是全盤的戰略,而不是且戰且走,這樣跟俄羅斯打烏克蘭有甚麼不一樣?還是現在流行且戰且走?
最近我因為孔劉而注意到《我的出走日記》,後來得知編劇與我的大叔同人,就更加有興趣慢慢的看下去,朋友形容這部戲像是一本散文,每個對話都值得咀嚼、值得單獨成為金句。我蠻認同的! 其實陳時中有指揮嗎?我只是每天聽他念數字和反駁記者的詢問。 這樣無力感,讓我想到出走日記的第七集一段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2015就說要退場,都不是新聞了~~ 私校相繼停招…5年後恐40校退場 教師離職後只能「自己看著辦」 前天(4/17)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117學年度降至最低點,新生數剩15.7萬人,屆時超過8成學生可進公立學校,私校可能招不到人。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2015就說要退場,都不是新聞了~~ 私校相繼停招…5年後恐40校退場 教師離職後只能「自己看著辦」 前天(4/17)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117學年度降至最低點,新生數剩15.7萬人,屆時超過8成學生可進公立學校,私校可能招不到人。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