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二下自然科,力與壓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筆者對第五章有機化合物的意見是,不要為了省時間上第六章,就上很快。這邊應該要配合生活中的實例,尤其是現在有太多網路影片可以擷取,像是醬油的生產、肥皂的製作,都可以邊上課邊輕鬆點的解釋,重點是連結到生活,讓學生覺得這些是值得看的。不然一直背背背,都沒有給予吸收的時間,效率極差。


國二下自然最後,也是國中最大的關卡,沒有之一。就是第六章:力。

因為,這關通過的人,大部分國三的牛頓運動學也就還好。過不了的人,筆者沒見過國三的運動學能活得下去。物理到這邊開始有累積的效應出現,力學入門沒弄好,直接讓國三接上的運動學倒掉,功與能就甭談。

不過,筆者也得承認,力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變成一種很難具體化的章節,見過不少教師因為自己程度好,想像不到學生理解不能的原因,實在很可惜。

這邊會著重在一些觀念的釐清,跟提供一些教法,師長或同學可以參考參考。

力的定義與常見現象

筆者的經驗,是不要照著課本一步步走,建議教學者用一套完整的故事、脈絡去敘述力的現象,然後才開始進入計算,寧可慢也不要突然丟大量計算題。

力的定義是「使物體產生形變,或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通常用箭頭來表示:

raw-image

我們看不到力的本身,但可以透過力的表現來發現力的存在,也就是透過定義:

  • a. 當有物體發生形體的變化,拉伸、壓縮等變形
  • b. 物體本身的速度變化,從靜止到運動,加速或減速

而根據力的使用形式,可分為「接觸力」與「超距力」,簡單說接觸力就是要碰到才會影響物體,超距力可以不碰到物體就使其發生力的影響。

  • a. 接觸力就是一般會碰到的,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 b. 超距力像是磁力、重力

可舉例,像是地球不需要接觸你也可以用重力拉住你,不然跳起來試試看?一離開地面,若重力是接觸力,那麼你應該會浮起來,因為沒接觸就不會影響。

學習單從熟悉公式開始

整套介紹完,才開始講授怎樣計算,最初建議從虎克定律開始。

raw-image

通常學生會對這種公式很昏,可以配圖去解釋:總之就是在彈簧沒有壞掉的情況下,「伸長量」跟施力成正比。伸長量伸長量伸長量,很重要講三次,不是長度是伸長的量。

raw-image

到此為止,請開始丟學習單,力的計算很講求當場練,不這樣的話下課後保證忘記。照慣例,從簡單的等比伸長去講,有彈簧教具最好,出規律性的題目,例如

  1. 施力1kgw伸長10cm,那麼施力___會伸長30cm。
  2. 全長10cm的彈簧,施力10gw伸長1cm,施力50gw會伸長___cm。

從這種程度開始,學習單切勿拿坊間的題本丟下去,一開始以建立公式的特性為主。

力的平衡,不計算仍要建立觀念

其次是平衡的概念,國中現在不講三力平衡的計算,平衡只會出一個方向,三個力也只是推力或拉力的疊加,難度不高。這邊要建立的觀念,有點像是把牛頓定律先拿來講,筆者的經驗主要是提幾個:

1.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會形變或是運動狀態改變,看不到不代表沒有,只是很小。放到奈米尺度下,就算是鐵塊,你兩手去擠壓,還是會有原子層級的變化啦,這邊怎麼講就看老師的想法。

2. 當物體平衡時,就會維持靜止,或是運動狀態不變。運動狀態不變,包含正在運動但沒有速度變化。要解釋,可以用生活化的比喻,例如跑步時有人助推,又有人回拉,兩個力若一樣,前進速度不變。這有點難,有小車子教具可能好一點,不過目前課程這算是國三的部分。

3. 就以國二來說,物體平衡代表合力為零,沒看到不代表不存在。例如物體放在桌面不是不受力,地球有一個重力往下拉,是桌子給了一個往上的支撐力撐住不動。可以舉例,放上去的物體太重,到桌子垮掉,就能證明並非不受力。

總之呢,解說看師長個人,以及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筆者個人的建議是,真不行的話,把平衡就是合力為零這概念,反覆唸到記起來,至少解題需要。

摩擦力

大部分學生從這邊開始倒,倒掉的不是摩擦力觀念,是解題。就以定義來說,摩擦力是一種「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阻止物體運動的力」。操作上來說:

  • a. 方向與施力相反
  • b. 大小與施力成正比
  • c. 與接觸面的性質有關

題目大部分都是前兩者的問題,主要原因出在「不習慣」,例如下圖的解說:

raw-image

其實這三種狀態,概念都是相同的,但為何學生搞不懂?因為題目大部分少了一件事情,請看下圖。

raw-image

物體放置在平面上時,正向力是由重力提供的,但題目大部分不會說,只有遇到右邊兩個圖時,沒有畫上去學生反倒會覺得很怪,而這就是問題。

力平衡概念足夠,解題就不算難

一般國中在講這邊的時候,右邊(正向力在下方)的題目偏難,最左邊的是一般練習,而跟著題本解題的老師也往往忘了解釋,所以學生會記不起來正向力的重要。加上,力的平衡現在比較沒教,為了解題而解的同學往往會很挫折。

舉一個範例,一個常見題目如下:

範例:圖(一)中木塊重500gw,平放時最大靜摩擦力為200gw,若將其直立如圖(二),欲使木塊不會下滑,則接觸面應產生多少gw的摩擦力?施力F為何?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答案:第一個摩擦力答案根本不用算,如圖:

raw-image

因為往下的力是500gw,往上當然也要保持500gw才能平衡,無其他影響,則向下的重力等於向上的摩擦力。

第二個問題(施力F)其實是在問靜摩擦係數,由於國中沒有教,所以在此接觸面的條件下,應該先得到一個正向力與摩擦力的比。如圖

raw-image

可知正向力500gw,物體不會動,摩擦力為200gw

得到此比例為500:200=5:2

raw-image

所以再轉成圖(二),正向力為施的力F,與摩擦力之比一樣5:2

F:500gw=5:2

F=1250gw

有資質的學生適度加強

其實學生不會是很合理的,一方面概念省略後,照道理這類題目不能再出,頂多出概念。另一方面,現在的力學也只是入門版,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走上理工相關的路,教太深的確也不對。

但以各校的狀況來說,這就很難講了,筆者的意思是,會考不會考,跟學校不會考是兩回事。再說,這些課程對前段的自然組學生來說,也並不是學不來,作為篩選的方式亦無不可。

這邊的題目類型很多,不過會考卻不會太難,掌握一般題型要拿基本分並不難,鑽牛角尖解難題不見得是好事。但若學生本身有能力也有興趣,筆者就建議多給難題去想,資質能夠走理工科的人沒想像那麼多,就算有也需要很多練習,把潛能激發出來。

不過,老話一句,適量就好,不是只有這科要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高一必修物理 王老師的小叮嚀: 1.課程很緊湊,18周要上6章,數量很多,要跟緊老師上課的腳步 2.內容拼湊組成,系統性低,而且難度不低。所以務必花足夠的時間,才能理解 3.雖然是高一,卻要有個好的開始,因為是學測自然科的內容,所以不容考爛 (開學) Ch. 1 科學態度方法與緒論=>部分新教材(
Thumbnail
高一必修物理 王老師的小叮嚀: 1.課程很緊湊,18周要上6章,數量很多,要跟緊老師上課的腳步 2.內容拼湊組成,系統性低,而且難度不低。所以務必花足夠的時間,才能理解 3.雖然是高一,卻要有個好的開始,因為是學測自然科的內容,所以不容考爛 (開學) Ch. 1 科學態度方法與緒論=>部分新教材(
Thumbnail
第四章基本電學,某些學生一輩子的痛。現在還好,因為課程修正後,較偏向一般性理解,已經不追求複雜計算。且最棒的地方在於,近年課本都有大量圖解,把電流譬喻成河流,高低差來解釋電位差與電阻的概念,已經大大降低理解電的門檻。
Thumbnail
第四章基本電學,某些學生一輩子的痛。現在還好,因為課程修正後,較偏向一般性理解,已經不追求複雜計算。且最棒的地方在於,近年課本都有大量圖解,把電流譬喻成河流,高低差來解釋電位差與電阻的概念,已經大大降低理解電的門檻。
Thumbnail
到了第三章功與能,會有一部分學生突然覺得簡單點,但也有人感到更難。原因出在,運動學會有方向,科學說法就是向量,對這無感的同學會很累,但到了功能又沒有,解題上手感回到二年級的熱學。反過來就是,對抽象能量無感者,在前面運動學還有指向性時找得到切入點,現在又沒了。
Thumbnail
到了第三章功與能,會有一部分學生突然覺得簡單點,但也有人感到更難。原因出在,運動學會有方向,科學說法就是向量,對這無感的同學會很累,但到了功能又沒有,解題上手感回到二年級的熱學。反過來就是,對抽象能量無感者,在前面運動學還有指向性時找得到切入點,現在又沒了。
Thumbnail
接下來討論力與運動,這其實就是牛頓運動學的基礎,關鍵在於「力」,一定要先把力弄懂,不能只關注運動。學生要打開牛頓運動學的門,就要知道本章節力與運動的標題,不是在唬你,而真在講施力與產生運動的關係。
Thumbnail
接下來討論力與運動,這其實就是牛頓運動學的基礎,關鍵在於「力」,一定要先把力弄懂,不能只關注運動。學生要打開牛頓運動學的門,就要知道本章節力與運動的標題,不是在唬你,而真在講施力與產生運動的關係。
Thumbnail
恭喜同學到了國三,依照各科慣例,通常都有一陣喘息,畢竟下學期就要會考,所以這邊出的東西也不會太難。對,但內容有夠難,所以筆者雖然身為理化老師,但看著成績單滿江紅,心中說不出的苦悶。難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學生的成績拉上來,讓每個人都喜愛上運動學,喜歡物理嗎? 嗯,沒有。 筆者很早就醒悟了,物理專科
Thumbnail
恭喜同學到了國三,依照各科慣例,通常都有一陣喘息,畢竟下學期就要會考,所以這邊出的東西也不會太難。對,但內容有夠難,所以筆者雖然身為理化老師,但看著成績單滿江紅,心中說不出的苦悶。難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學生的成績拉上來,讓每個人都喜愛上運動學,喜歡物理嗎? 嗯,沒有。 筆者很早就醒悟了,物理專科
Thumbnail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Thumbnail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Thumbnail
呼,今天教學設計有個突破,自己感覺像是終於能從深深的海底回到海面換氣,突破那層分界從海回到空氣中的感受真實地不可思議,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這次在力學單元的概念確立上,花的時間可是數以月計(還只是第一部分而已)。但只要概念確立,教學活動就只是繞著它運作而已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Thumbnail
呼,今天教學設計有個突破,自己感覺像是終於能從深深的海底回到海面換氣,突破那層分界從海回到空氣中的感受真實地不可思議,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這次在力學單元的概念確立上,花的時間可是數以月計(還只是第一部分而已)。但只要概念確立,教學活動就只是繞著它運作而已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Thumbnail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個人因素 社經背景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壓力 浮力
Thumbnail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個人因素 社經背景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壓力 浮力
Thumbnail
國二下自然最後,也是國中最大的關卡,沒有之一。就是第六章:力。因為,這關通過的人,大部分國三的牛頓運動學也就還好。過不了的人,筆者沒見過國三的運動學能活得下去。物理到這邊開始有累積的效應出現,力學入門沒弄好,直接讓國三接上的運動學倒掉,功與能就甭談。
Thumbnail
國二下自然最後,也是國中最大的關卡,沒有之一。就是第六章:力。因為,這關通過的人,大部分國三的牛頓運動學也就還好。過不了的人,筆者沒見過國三的運動學能活得下去。物理到這邊開始有累積的效應出現,力學入門沒弄好,直接讓國三接上的運動學倒掉,功與能就甭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