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樣的人嗎?→ 我也不想那麼愛生氣,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啊………
▪️或者你常碰到這類人嗎?→ 主管、同事、朋友或家人,總是動不動就生氣,時不時還會被掃到颱風尾…
那麼,你很適合閱讀這本書。而我會閱讀這本書,是源自於工作上的一個業務合作案…
閱讀的緣起
在合作案進行過程中,免不了有許多文件資料核對的過程,而這位合作代表呢,訊息不看不讀、電話不接不回,本來可以很從容優雅就處理好的事,卻總要拖到最後關頭。
拖延也就罷了,過程中不理不睬的回應態度更叫人覺得火大,總讓人有著不被尊重的感覺。
這樣的心境讓我聯想到了這本書,它在 HamiBook APP 被下載存放了一段時間,此時,正是讀它的好時機。
這本書在談什麼?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 避免讓不高興的反應發展成情緒化的狀態
- 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真正不受困於情緒、不被情緒綁架
- 不被情緒化的人傷害
- 養成讓自己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
人變得情緒化的原因
所謂的「情緒化」,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就像「被情緒綁架」了,無法冷靜地思考和尋常的應對。
情緒是什麼?作者說,情緒是人類自備的自我防衛機能,主要是在告訴我們:
- 這個狀況對自己的心有何意義?
- 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
比如「不安」,就是在「無法確保安全」時湧現的情緒,也因為如此,當我們感到不安,就會開始謹言慎行、處處小心。
那麼,情緒中的「生氣」又是在告知我們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的狀態。
即使是因為對方的錯鋘而造成的生氣,也代表「自己所相信的正確沒有被接受」,對自己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處於困擾」的狀態。
疼痛是身體的感知,情緒則是內心的各種感知。
事情沒有按計畫走
以我碰到的合作案為例,原本以為合作代表提供的資料皆以齊全,但卻被審核人員告知尚有資料待補,這件事對我的工作行程來說是個插曲,打亂了原本的工作步驟。我請合作代表提供相關資訊時,出現了對方慣有的拖延回應:電話不接不回、訊息不點不讀。在一天一夜過後,事情還是一點進展都沒…
就我的角度來說,缺資料就是趕快把資料補齊就好,但對方不理不睬的回應讓專案卡關,工作步調完全大亂,以致於我整天就煩惱著要透過什麼方式取得欠缺的資料,原本的工作進度也因此而被影響。
因為計畫被打亂讓原本的工作進度受影響,也就引發了生氣的情緒。此時最好的做法是坦承自己的情緒並確實傳達,才不會壞了彼此間的關係。
不想被瞧不起
同樣以合作案為例,合作代表多次電話沒接、訊息沒讀、不回電話也不回訊息,此時已無法同理對方是不是在忙,而是會覺得「對方輕視自己、不當自己是一回事」,也就是覺得不被尊重,於是有了生氣的情緒。
更讓人覺得火大的是,我並沒有予以抗議,不願被對方覺得我心胸狹窄、沒有風度,或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此時與其發飆暴走,不如跟對方說明自己的訴求是什麼。
後來我的做法是透過所有能想到的聯繫管道說明資料不齊的後果,包括:LINE、E-mail、Messenger 及 iMessage…,倘若對方再不理不睬,那就公事公辦,撤回合作案也無妨,做好最壞的打算之後,火大的情緒似乎有平靜的傾向。
我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並沒能做到作者建議的跟對方表達訴求,主要因素是無法與對方取得適合的溝通頻率,覺得在不對頻情況下的表達與溝通都是打折的,於是選擇讓對方承擔資料不齊被撤件的後果,這麼一想,就與對方尊不尊重我無關了,單純的回到解決問題的層面。
倘若我的思緒一直停留在對方不尊重我的感受上呢?那麼接下來我的心裡也許就會上演更多小劇場,許多思考就會如同作者說的,會讓事態往不對勁的方向發展,人就會變得更情緒化,往越想越氣的層面發展。
養成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
在了解人為什麼有情緒之後,接下來要學習的就是養成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讓自己的內心盡可能的保持內心的平和。
書寫「好友筆記」
在情緒產生時,無論是焦躁、鬱悶、不安或憤怒,任何情緒都試著寫在筆記本上:
步驟⓵ 寫下真實的心情
步驟⓶ 想像好友會跟自己說什麼
透過寫「好友筆記」的方式,可以讓先前幾乎被無視的「最初情緒」( 而非後來的「情緒化」) 重親浮現而受到關注,進而提升自我肯定感。
以「我」為主語的思考模式
這點可以搭配「好友筆記」使用,當因為負面評價而覺得被攻擊有受害委屈的情緒時,先面對自己「被害」的事實,承認自己的情緒。
以「我」為主語的思考,更能為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幫助自己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同時讓自己遠離「被害者意識」的危險。
想著「我受傷了」,而不是「那個人瞧不起我」
觀點想法
這本書作者是專攻「人際關係療法」的精神科醫師,透過專業的背景解釋了情緒化的發生機制,同時提出避免情緒化的做法,對於容易情緒化的人,或身旁有容易情緒化的人來說,是本疏理情緒的指南 。
除卻生理因素引起的情緒化 ( 喝酒、疲勞、荷爾蒙失調 ) ,每一個情緒都是最真實的自己,而透過這本書更理解了,隱藏在生氣情緒的背後,是自我背定感的低落,為了防衛自己,於是用生氣來偽裝自己的受傷。
讀到了這裡,我對於過去曾經展示情緒勒索的人,突然覺得釋懷,也學到了用「我」為主語的思考模式,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而非是做個「沒有我」的被害者。從這點出發,似乎更能做到「不要理他」的境界。
題外話,我對於日文書,常有翻譯卡卡、閱讀不知所以然的困擾,但這本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的翻譯是很通順的,加上有插畫輔佐,閱讀起來更是輕鬆,值得推薦。
若喜歡《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這本書可透過下列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