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茶園裡,一群人布衣裹身,頂著初早的烈陽,在一列列的茶樹穿梭,俐落地用手捻下及腰的茶葉,直到雙手滿了,便扔入斜背的簍子。
六月初,我臨時接下客家刊物靛花的攝影案子,到瑞穗拍攝大姊送報,又拍舞鶴台地採茶。當大姊送完瑞穗的訂報戶,準備下台地前往玉里,我和她道別,朝向台地高處的舞鶴禪苑行駛。我事先得知早上會有一群人在禪苑採茶,將會採到近午,於是拍完大姊送報,立刻趕往禪苑拍採茶。
我本以為採茶和下田很像,需趕在日出之前,沒想到整個採茶的過程幾乎都在酷熱之中進行,也難怪我遇到的採茶人習慣戴一台小型吹風機在身上適時降溫。採茶的過程中,手法要快,力道要準,且不能傷及茶葉,一旦傷了就損其品質,因此談及採茶的速度和品質,老手和新手是涇渭分明,沒有數月的訓練,很難跟上眾人的步調。
當我抵達茶園十分鐘後,恰好遇上休息時間,眾人拿過分發的包子和水,避到樹蔭底下休憩吃喝。不知誰養的狗狗機靈得很,立刻巡邏眾人腳邊,看有沒有誰好心施捨個包子吃吃。
上工後,我繼續拿起相機跟拍。大姊問,要不要慢下來啊,還是擺個姿勢,讓我比較好拍?我笑說不用,請她們按照平常的速度採茶即可,我想捕捉最自然的畫面。不料大姊採茶出乎意料地快,捻葉子的姿態乾淨俐落,令相機對焦困難,我當場連拍不止,盼望後面挑選至少能有幾張可用。
拍攝的過程中,好幾位大姊對我說,曝曬在太陽底下,該和他們一樣戴帽子穿長袖,保護好自己才是。我笑笑,坦承自己失策了,本意拍個幾張交差即可,為了求好求美,一拍就快一小時。
聽聞採茶工的人手越來越少,年紀也越來越長,缺乏新血加入的情況下,茶園勢必要考慮機械採茶。儘管機械採茶的品質比人工低,但速度之快是人工遠遠比不上。拓展茶園土地,改以機械採茶,穩定品質後,將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或許再過幾年,要拍採茶只能拍到機械採茶,一大群人在茶園裡用手採茶的畫面已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