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Project v的徵文題目,我發現我的腦中一片空白。
回首過往有舉不勝舉的「如果當時」,卻沒有任何一項的「還好當時」,這樣的經歷讓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也不知該從何下筆。
但我知道,其實真的若要寫,我可以像往常一樣將這份徵文當作一份作業,起、乘、轉、合,再隨便找個應該被珍惜的事物當作主題,一份500至1000字不等的文章便會因此誕生,但我不想。
那些套用公式產出的文章雖然能夠及格,但其中包含的情感少之又少,讓我覺得自己彷彿一台文字機器,對文字不需要有內心的觸動和靈魂的共鳴,只要會審題、拆解、組合,一篇文章就能因此產出。
可是「感受」是驅使我靜下心來書寫的原動力,對我而言,寫作的目的就是想要利用文字整理腦中奔騰跳躍的思緒,替不擅言詞的自己表達內心盈滿的感受。
就像我無法畫出不是我真心喜愛的人事物一樣,不論是文字還是畫作,都是我用來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任何不是從心出發的行動,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掏空自我的行為。
回到正題,當我回首經歷時,有太多「如果當時」的懊悔與遺憾,卻沒有任何一句由衷的「還好當時」的珍視與感恩,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會這樣?
看著大家的「還好當時…」,我開始嘗試回顧自己過往人生中還記得的大小抉擇,在細細思索後發現,所有那些我認為的「如果當時…」其實本身也意味著「還好當時…」,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一件事件發生的本質是中立的,但後續會對自身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則來自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因此一件事有的人會認為「還好當時…」,有的人則會認為「如果當時…」,這之間的差異在於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導致的。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我對過往經歷有多少的「如果當時…」,便有多少的「還好當時…」。
原來,我所欠缺的不是沒能發生讓我感慨「還好當時…」的事件,而是通透的思考與角度的轉換。我曾以為我的過往沒有任何一件事能讓我認為「還好當時…」,但如今我了解到,一件事情會包含讓我感到「如果當時…」的懊悔與遺憾,也必會包含著值得我感到「還好當時…」的珍視與感恩,而最終一件事的結論與影響,則來自於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而定。
我想,我需要的不再是等待「還好當時…」的事情發生,而是練習讓自己努力從只看見「如果當時…」的角度,拓展到能認知出「還好當時…」的存在,並期許自己有朝一日,看見陰影的同時,也能看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