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活在自己的框架裡
直到老師提醒她,是否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行為規範,學習對自己負責任?她才放下對孩子的直接管理,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無法容忍家裡的環境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希望歸位,擺得整整齊齊的。我也會引導、暗示孩子,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直到老師找我談過之後……」人如其名,每次看到她,總是一張甜甜的笑容,端莊適宜的打扮,說話條理清晰。
兩個雙胞胎的兒子,也是讓人看起來,端莊有禮,嘴角常掛著甜美的微笑。每次見到他們,總是淺淺的一笑,點頭致意。對於兩個雙胞胎兒子,媽媽覺得沒有帶給她多大的困擾,反而是孩子,讓她看到自己的許多成規和框架。
清大畢業,先就業,存夠了錢,再到美國留學,取得幼教碩士。回國後先後在佳音、耕莘幼兒園,擔任園長、教育訓練、師資培訓等工作。也將自己所學的繪本教學,融入幼教課程內。
現在雖然成為專職母親,陪伴二個孩子學習成長,也常應邀到各地演講、教學,指導父母、老師,如何利用繪本及青少年小說,教導孩子、陪伴閱讀,受到熱烈的歡迎。也發揮在美國所學的幼兒語文教育才能。
平常在學校,擔任家長志工,經常利用早上晨讀時間,扮演故事媽媽,到班群幫孩子演說繪本,生動有趣、精采絕倫。幾次我到教室巡堂拍照,都會被她精彩的講說給吸引,忘了拍照和離開。
在閱讀了吳祥輝的著作《我是被老師教壞的》,認識了人文。在孩子還是中班時,就來學校參訪,一直到孩子就讀一年級,終於把全家從台北搬到頭城,從租屋到買屋,定居下來。
還有一個原因,讓她決定選擇自由開放的實驗學校,讓孩子就讀。原由就在她還在幼兒園服務的時候,雖然她用開放活潑的方式編寫教案,指導老師教學,但學校還是要舉行期中、期末考試,強調成績分數,跳脫不掉傳統的窠臼。
她思考要讓孩子在分數和考試中成長?還是能有其他的選擇?經過參訪、尋找,終於找到一所不強調考試、分數,以發展孩子天賦潛能的人文。從一年級就讀,轉眼也過了七年,快邁入第八年了。
當時來宜蘭,走北宜公路,到了九彎十八拐最高點,眺望蘭陽平原,深深被這一片田園美景吸引,希望將來退休後,能夠到宜蘭居住,過晴耕雨讀的陶淵明生活,結果因為兩個孩子的因緣,不用等退休,就成為宜蘭的住民了。
不僅居住在宜蘭,還租地種菜,當一個快樂的農夫。從看到毛毛蟲會尖叫,到現在也能和菜園裡的昆蟲小動物和平相處,還真是來宜蘭,另一個不錯的收穫和進步呢!
對於兩個孩子教育,媽媽表示:全然的信任,交給老師和學校帶領。自己也認真地上學校所開設的親職課程,重新認識和檢視自己。發現自己從小受到家教的薰陶,有許多的成規和制約,也會不經意地要求孩子。
直到老師提醒她:是否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行為規範,學習對自己負責任?她才放下對孩子的直接管理,亦步亦趨的跟隨在側,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由大人的教導和要求。
這對一般家長是很大的挑戰,除了過去學歷、分數的迷失,行為規範的養成,更是許多家長的擔心和牽掛。看到這兩年,自己孩子參加騎單車環島行動學習課程,在外面民宿住宿,離開時都會將棉被環境整理好;同學間也會主動的互相合作與約定彼此,在在都是師生共同決定,而非老師的強制要求。她看到了父母放手後,孩子內在的理性及自覺甦醒的展現。
媽媽對人文老師對每個孩子認真和了解,十分佩服!有時感覺老師比父母還更了解孩子,會適時提出建議,看到自己教養的盲點,改善親子的關係,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所以她認為: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無法認同學校辦學理念,對老師也無法信任,那就會成為學校辦學的絆腳石,不僅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契機,父母也會失去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