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賦教育在人文....現代孟母 擺脫憂鬱 陪伴孩子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擺脫憂鬱,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教育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十,需要靠家長和家庭的努力。從小就該給孩子自給自足的觀念,父母可以陪伴、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昧的只是給予和滿足。
那天在人文家長靜卉的臉書上,看到她回顧幾年前的照片,讓我十分訝異!這二年每次見到她,都是充滿活力、容光煥發,有不斷的新思維、新點子,也知道她有許多連鎖企業在進行,是令人敬佩的家長。
但是三年多前,她還須靠藥物,來控制她的重憂鬱病。罹患了三年的重憂鬱症,不僅沒有擊垮她,透過自覺、反省、醫療,她不僅找回自我,也成功地在事業、家庭和個人靈修成長上,不斷的進步。十分好奇,約了她,一起到學校附近的咖啡廳,聽她娓娓道來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剛結束馬來西亞的賽斯專題講座回來,又要開始她在美國、世界各地美食事業的拓展業務,還要為孩子明年的日本行,提供許多自賺旅費的課程和方法,幫助孩子自己賺取旅費,完成夢想。
「孩子教育的成功,除了學校教育,有百分之七十,需要靠家長和家庭的努力。」靜卉說出她當時聽楊文貴教授的教養理論,十分認同與支持。因此這些年來,除了配合學校的教學,她也沒忘記自己所承擔的教養責任,不是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
另外靜卉也表示:「在陪同孩子過程中,我也找到自己的天賦,因為以前的教育,只教導我要考試,人文卻重新讓我發現,我教育孩子的天賦和潛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學習。」
三年前將孩子轉進人文,受到家人諸多擔心和阻擾,但漸漸地看到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回家也能動手做家事,家人也慢慢認同和讚賞孩子。自己在身心靈上獲得依靠和成長,事業也有所進展。
在經過人生多次的起起落落,始終不放棄,雖然沒有很高學歷,也沒有接受專業的培訓,卻憑著自己天賦潛能的開發,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對於人文開發孩子天賦潛能的辦學目標,十分認同。在學校辦學方面,她也提出個人的見解,除了政府的辦學支助,也需要自立自強,尋求可長可久的辦學經費來源,才不用每年為龐大不足經費,辛苦募款。對於家長也應該開發穩定的收入,才能支持完成孩子的教育。
她鼓勵孩子有夢想,並且自己去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老大預計明年要到日本行動學習,她鼓勵孩子和幾位同學組成一個小團隊,利用每個人自己的專長,繪畫、寫作、烹飪和各種才藝,賺取足夠的旅費。為此她還和孩子一起去報名:種睫毛,學會之後,替自己家族的親戚服務,賺取旅費。她覺得從小就該給孩子,自給自足的觀念,父母可以陪伴、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昧的只是給予和滿足。
對於孩子的教養,她認為負責任的態度十分重要,雖然她提供住屋給孩子,但屋內的整潔、家事,就必須大家分工承擔。也告訴孩子,父母是可以給她足夠的衣食和安定生活,讓孩子先有足夠的安全感,再鼓勵孩子踏出去。
對於憂鬱症,必須誠懇面對,了解前因後果,歡喜接受。經過努力,她不再依靠藥物,認真工作、生活,把握每一天,過有意義的生活。除了自己事業的拓展,也在身心靈上精進。
但不管再忙,她都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她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也經常全家出遊,和樂融融,享受甜蜜的家庭、親子生活。希望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百分之七十的教育功能。
經過將近二個小時的訪談,意猶未盡,看到一個生命的堅韌和豐富,令我十分佩服。人文家長臥虎藏龍,每個人都有精彩、動人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透過每個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彼此互相勉勵、加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會員
611內容數
以人為鏡,以文為友。喜歡隨手記錄下當下的心情,也是個人的反思。您也可以在我的文章中,找到共鳴和意見,做為生活利用的參考,歡迎您的閱讀和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利古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逐兒女而居:做一個不焦慮、盡職的父母 當父母,不緊張、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眼看孩子犯錯、眼看孩子摔倒,都是父母揪心的時刻。 在陳安儀的臉書上看到她寫的一段話:「最近幾年,為了能讓孩子有更適性的發展;我從台北搬宜蘭;現在,又因為女兒回台北唸高職,我又風塵僕僕、每週拆成兩半:一、二、四在宜蘭陪兒子;週三
以畫助學─家長展愛心,共成辦學志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陳永模教授正是展現這個博愛的精神,除了自己的孩子受益,也希望其他孩子,一樣能夠受到好的照顧和教育。 畫展開幕那天,宜蘭縣前文化局長林秋芳女士,娓娓道來陳永模教授習畫的經過,讚嘆陳教授從十歲,許下當一個畫家的志願,經過四十多年
2017年一年內總共出國七次,三次大陸行,四次馬來西亞行。次數比我前十年出國的總和還要多。其中六次都是單獨一人成行,只有一次,有友人同行。 都不是去旅遊,是有工作目的而前往。為了拓展人文學校對外的交流和宣傳,以及個人創思語文教學的推廣。九十四年車禍,九十六年退職,經過七年的休養,一百零三年,再復
不要讓孩子活在自己的框架裡 直到老師提醒她,是否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行為規範,學習對自己負責任?她才放下對孩子的直接管理,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無法容忍家裡的環境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希望歸位,擺得整整齊齊的。我也會引導、暗示孩子,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直到老師找我談過之後……」人如其名,每次
陪伴孩子讀書,開啟了我的天賦 既然選擇這個學校就讀,就應該支持學校的教學,共同完成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我是學國際貿易的,也在科技公司上班,沒想到因為陪孩子到人文就讀,變成一個喜歡農作的達人。」人文家長文雅一談到農作,眼神就發亮起來。來人文已經六年,邁入第七年了。
身體的疾病,讓她隨時有可能離開人世,但她依然快樂過日子,臉上隨時掛著笑容。身體行動不便,她依然充滿熱情,照顧兩條流浪狗,還幫忙行高學生照顧八隻流浪貓。 患有小腦萎縮症,她打造搖擺角夢想家 為了照顧妥瑞氏症的孩子,她努力送孩子到人文就學 行動不便、病情只能延緩不能根治,她仍然樂觀勇敢
逐兒女而居:做一個不焦慮、盡職的父母 當父母,不緊張、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眼看孩子犯錯、眼看孩子摔倒,都是父母揪心的時刻。 在陳安儀的臉書上看到她寫的一段話:「最近幾年,為了能讓孩子有更適性的發展;我從台北搬宜蘭;現在,又因為女兒回台北唸高職,我又風塵僕僕、每週拆成兩半:一、二、四在宜蘭陪兒子;週三
以畫助學─家長展愛心,共成辦學志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陳永模教授正是展現這個博愛的精神,除了自己的孩子受益,也希望其他孩子,一樣能夠受到好的照顧和教育。 畫展開幕那天,宜蘭縣前文化局長林秋芳女士,娓娓道來陳永模教授習畫的經過,讚嘆陳教授從十歲,許下當一個畫家的志願,經過四十多年
2017年一年內總共出國七次,三次大陸行,四次馬來西亞行。次數比我前十年出國的總和還要多。其中六次都是單獨一人成行,只有一次,有友人同行。 都不是去旅遊,是有工作目的而前往。為了拓展人文學校對外的交流和宣傳,以及個人創思語文教學的推廣。九十四年車禍,九十六年退職,經過七年的休養,一百零三年,再復
不要讓孩子活在自己的框架裡 直到老師提醒她,是否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行為規範,學習對自己負責任?她才放下對孩子的直接管理,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無法容忍家裡的環境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希望歸位,擺得整整齊齊的。我也會引導、暗示孩子,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直到老師找我談過之後……」人如其名,每次
陪伴孩子讀書,開啟了我的天賦 既然選擇這個學校就讀,就應該支持學校的教學,共同完成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我是學國際貿易的,也在科技公司上班,沒想到因為陪孩子到人文就讀,變成一個喜歡農作的達人。」人文家長文雅一談到農作,眼神就發亮起來。來人文已經六年,邁入第七年了。
身體的疾病,讓她隨時有可能離開人世,但她依然快樂過日子,臉上隨時掛著笑容。身體行動不便,她依然充滿熱情,照顧兩條流浪狗,還幫忙行高學生照顧八隻流浪貓。 患有小腦萎縮症,她打造搖擺角夢想家 為了照顧妥瑞氏症的孩子,她努力送孩子到人文就學 行動不便、病情只能延緩不能根治,她仍然樂觀勇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郭文慧主任,在二十年前「不打不成器」的時代,翻轉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張「以獎勵代替處罰」、「多元發展」的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創立「私塾文理補習班」。創業過程,郭主任學習如何兼顧母親與領導者的角色,用更柔軟的心看待孩子、實踐教育,獲得無數家長正面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孩子在不良環境下的潛在影響,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環境選擇的重要性。透過孟母三遷的故事,探討搬家是否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並進一步思考家長在教育方面的責任。
在育兒之旅中,父母的使命並非僅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或教育他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更深遠且更重要的使命,應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這種自我肯定感將是孩子的心靈之鑰,能解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無數難題。 那麼自我肯定感具體來說是什麼呢?這裡用三個核心思想來舉例。 首先「我相信我可以的,沒問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郭文慧主任,在二十年前「不打不成器」的時代,翻轉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張「以獎勵代替處罰」、「多元發展」的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創立「私塾文理補習班」。創業過程,郭主任學習如何兼顧母親與領導者的角色,用更柔軟的心看待孩子、實踐教育,獲得無數家長正面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孩子在不良環境下的潛在影響,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環境選擇的重要性。透過孟母三遷的故事,探討搬家是否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並進一步思考家長在教育方面的責任。
在育兒之旅中,父母的使命並非僅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或教育他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更深遠且更重要的使命,應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這種自我肯定感將是孩子的心靈之鑰,能解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無數難題。 那麼自我肯定感具體來說是什麼呢?這裡用三個核心思想來舉例。 首先「我相信我可以的,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