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困難不一定是會勝利,但經歷困難給予我們的是底氣,是我們為什麼值得的回答。」——《一隅有花 Gentle Plants Calendar》
最近朋友的女兒有些憂鬱症的初期症狀,我認識這個朋友一陣子了,他跟我很不同,我是一發生什麼事,就到處訴說的人,甚至現在都講到網路上來了(?)。但朋友不是,從我認識他以來,他就非常獨立堅強,有事情通常也是自己承擔、默默消化。因此,在他說出女兒的狀況時,比起他女兒,說真的我更擔心他。
「如果你需要聊聊可以跟我說。」
『我有需要。』
我有點意外,因為以前即便我發出邀請了,朋友依舊會婉拒我的好意,我只能遠遠的關心他,尊重他的選擇。但最近的相處,也讓我感受到朋友的變化,他正試著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過去,「訴說」並不是他照顧自己的方式,現在的他,也在適應一種新的安頓身心的方法。
就這樣,昨晚我陪他談了一個多小時。剛開始時,我靜靜地聽他說,過程中感受到他很多的情緒,自責、擔心、焦慮,還有好多對未來的不安。我就是聽,不急著做什麼,對感受豐富的我來說,我知道很多時候是需要讓情緒流動一段時間,等情緒宣洩夠了,理性才有機會回來。
我在聽他訴說的過程,其實幾度都想掉眼淚,我看到一個好盡責、盡了全力的媽媽,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全部,卻還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我真的好心疼。但我同時也很感謝自己,長期在敘事治療的浸泡與學習,以前的我遇到這樣的狀態,會急著想告訴他,我對他的看見,可這樣做通常效果都是有限的。因為當事人就是自己看不見,才會卡住,他如果能夠相信自己做得夠好,就不會自責了,不是嗎?
我覺察我的狀態後,不急著給回饋、建議或任何評價,而是用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他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也就是,不要只說自己沒做好的部分,也讓他去述說,他做到了哪些?
「你覺得為什麼女兒男友請她去看醫生,她不願意,但你勸她去,她卻願意去呢?」
「為什麼女兒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覺察自己的狀態,並選擇就醫?你對他的影響是什麼?」
「你自己也經歷過憂鬱,你覺得女兒從你的身教示範學會了什麼嗎?」
我從朋友過去如何陪伴自己走過憂鬱情境,再到她怎麼把自己的經驗傳承給女兒,從孩子小時候,一步步陪著女兒表達自己,讓朋友慢慢訴說,把一個個有力量的故事說回來,而不停留在他沒做好的單薄問題故事中。
這真的是我很喜歡敘事的部分,敘事治療相信,人沒說出口的故事,永遠是比說出口的多。當我們有機會透過好奇探問,去讓主角說出問題故事底下,他蘊藏的有力量故事版本,他就有機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並長出獨特智慧,去面對眼前的困境。
在他一邊說的過程,我腦中也一直有個畫面是,媽媽過去走過憂鬱,並於從小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停地把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現在考題來了,兩人又要一起肩並肩,走一段人生的旅程,但好在女兒身邊有好多的資源。我想最大的安定力量,莫過於身邊有個愛她、了解她又有類似經驗的媽媽陪著,這畫面真的好美啊!
『我理智上都知道,但忍不住還是想努力做到120分耶!我是不是應該再放鬆一點?』
「⋯⋯你自己覺得呢?想努力到120分是因為什麼嗎?」
『阿我知道了,我覺得做到120分就可以迅速拉女兒跳出憂鬱,讓他不用經歷這些辛苦。』
⋯⋯⋯真希望昨晚她可以看到我的表情啊⋯
『我的想法真的很不理性欸,好啦你可以笑我,而且明天你粉專有東西可以寫了啦!』
她說完,我們兩個人都笑了。我知道她已經從焦慮、不安,覺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移動到看見自己的盡力與不容易,也對接下來要面對的狀況有更多的信心。不可思議的是,我與他結束通話後,她跟女兒聯絡,發現女兒也找到方法安頓了自己。
「談話後,和女兒通電話,她竟然也在啟程,走上相似的歷程。在他的戲劇裡,她是英雄,我就是師傅,師傅就是走過英雄之旅,獲得智慧,可以把智慧傳承下去的角色。你腦中想像的畫面就是如此,我很喜歡,而且女兒已整好行囊,準備啟程了...我相信她有力量經歷這些,因為她不只有自己,有盟友,有師傅...陪著她。」
早上朋友傳來訊息跟我說。我也很替他們開心,我常覺得父母照顧好自己,用身教做示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孩子會看著我們的背影,帶上我們的愛與支持,長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走上人生旅程。而可以當這樣的父母,真的就足夠好了。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臉書找我互動聊天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照顧好自己並活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