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較史(上)

YC-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前在學校時,我並未學習到一種研究歷史方式,也是一種新興的學科──比較史學。在接觸此書之後,我才明瞭,比較史學並非是一種假設性的侷限。
本書的比較史學著重在於中西兩文明史上的轉變,和具體的制度演化,甚至包含了文明上的轉型。如封建制度的經濟越發展越能創造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西方能,為何中國不能?同樣是封建制度,為何中西兩文明的構造不同?那為何西方在近代史上才逐一邁向民族融合,而中國早在西元前就具備了民族融合的現象?中西兩文明同樣架構,但轉型結果卻南轅北轍?
再舉一例,四大古文明的埃及,為何現今以往的文化思想已不較以往,而中國古代聖賢思想卻綿延至今?這種比較是環境?是政治?是思想?還是傳統的傳承?都值得我們探討。
我們其實可以看出本書所說的中西城市的比較,中國城市比較偏向於政治和文化,西方城市則是由高度經濟和較獨立自治的市民所組成,中國城市由政治發展出經濟,西方城市則恰恰相反。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作者認為中國無法有效成功轉型,關鍵在於自然經濟下形成的封建專制不斷的被強化,而轉型無法得到發展,這和中國長期的重農抑商及完善的封建思想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有農業經濟,但不成轉型,相較於西歐15世紀後就開始了萌芽新的社會經濟模式。
書中也有提到封建制度的土地所有轉變,中國的封建制的土地是一種所有制,或者是一個土地私有制,西歐則在日耳曼民族滅了西羅馬時,所採的抽簽式的戰利品的土地分封,而沒有形成中國的所謂土地兼併(西歐的自由地為何未轉變為中國的土地私有制,我實在不解)。二來,中國的封建土地買賣頻繁,西歐封建土地則層層分封(我不解釋和西周分封土地有何不同),三來,中國封建土地的地主,其特權並非來自土地,而是官職,在西歐,土地特權和擁有土地多寡有密切關係。一如書中所言,「中國土地所有權,與封建特權是相對分離的……西歐,大中小封建主的隸屬關係則是土地所有權的直接表現。」所以,西歐的封建制度瓦解和土地所有權的坍塌是有關連的,四來,中國農民可透過買賣來獲得土地,農民亦可升為地主,西歐封建農民對於土地是一種契約,是世襲的,和中國農民佔有土地所有權是不同的,換言之,中國土地通過農民和地主的轉變,造成了地位的不穩現象,在西歐,土地是由世襲所取,地位和所有權相對的穩定
西歐在14世紀就出現了資本主義,封建農民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封建制逐漸瓦解,地主不再緊綁農奴在土地上,農民也可以透過買賣獲得自由,而開啟了新的資產階級土地改革,即圈地運動。封建土地不再是權力,土地開啟了經濟商品變革,建立起資本主義大農經濟體。
中國為何無法轉型?作者認為在於中國歷朝的重農抑商政策,它具有強大且具有力量的專制統治,中國農民受幾千年的封閉封建思想的染化,統治者將農業生產在自然經濟中,而無法像西歐的資本主義轉型。
雖然中國沒有萌芽出資本主義的結果,但中國的封建土地是受到政治和自然經濟的約束力而成,有了較安定的耕作環境,進而開創了中國農業的文明,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中國封建開啟的文明會勝於西歐。
西歐的封建制度瓦解原因之一,在於王權的消長,王權因貴族(大地主)的封地而消落,王權要拿到權力,必須和擁有自治地的城市(市民)的力量對抗封建貴族,從而消滅了封建領主制(西歐城市的興起,其因農奴的逃亡,再加上商品經濟發起,導致城市興起)。

中國單一農業與西歐農牧混合

中國的農業生產呈現單一性的小農經濟,農人的唯一歸附於土地,即便出現了農民起義,但農人最終還是回歸土地。
單一性農業在於以糧食生產為主及少量的經濟作物,明末,中國農村一度萌芽經濟發展的資本主義,但透過中國特有的小農封建專制的完善,資本主義的生機只有少部的、局部的。雖然小農經濟衰落,但農業性質的改變並沒有扭轉小農的本質。
明代,農業發達,促使經濟作物商品化,衝擊了封建小農的經濟,使部分農民脫離了生產,轉而朝向城鎮發展,但長期自古的封建結構及經濟水平低落,無法有效提供勞動力,封建則難以瓦解,中國的自給自足阻礙了農業社會進一步的發展。
西歐的土地上,因環境地理和歷史上的因素,很早就有了農牧混型的發展,亨利在一書「中世紀城市」更提到了畜牧業是「中世紀商業的基礎」
農牧混合形成了商品化的經濟生產,構成大農經濟,不受限於自然經濟,加上美洲的發現貿易,根本上,促進農業生產,大農經濟和農業混合型是相輔相成。大農經濟有一定的資金引進農業技術,改革技術等等,都能突破農業封建制度的限制,進而保住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其工業原物料。

封建農民的地位及其經濟發展

在西歐,農奴是依附於領主之下,領主將土地分給農奴耕作,這種世代的主佃關係係為「永佃權」,封建地主為了維持其在莊園經濟生產,強制把農奴綁在土地上,農奴世代都屬於地主的財產,對於國家就有較多的自由,農奴並非直接與國家服役,繳稅。西歐的農奴制伴隨著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至貨幣地租,這個轉變使得農奴制逐漸瓦解
西歐農奴生產條件得到保障(因領主的剝削會造成農奴死亡或逃跑,使得領主財產重大損失),生產率高,加上上述地租的轉變,淨餘率相對提高,可發展其農業技術,生產再生產,隨著剩餘增加,而把農產品投入市場,形成商品化,脫離農奴身分轉而成生產者,加上農牧混合,出路廣,到了15、16世紀,西歐已經看不見無田農奴。
在中國佃農,因與地主是佃租關係,是占時的使用土地,地主無意把佃農長期制約在土地上,導致佃農需時常找地主,和西歐的「永佃權」實質不同,因佃租關係,佃農對地主自由度較大,但對於要繳納稅收國家的自由度較小,國家需執行中央集權超經濟強制,而佃農就必須履行封建義務
中國自古採實物地租,地主總是為利己而不斷剝削佃農,也因其地主和佃農的人身依附關係鬆散,所以地主幾乎不受其慣例約束
地主對佃農越剝削,佃農其淨餘率越低,佃農沒有剩餘經濟投資,難生產再生產,封建農業轉型無法有效發展,因經濟生產條件差,佃農離了土地也帶動不了資本勞動力,佃農最終還是得回到土地上。
(待續)

整理,參考資料:歷史起跑線上的反思:中西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的比較/胡幸福/寧夏人民出版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36內容數
知識就是力量;你知不知道,沒有知識更是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旅程 的其他內容
日本從12世紀鎌倉幕府始至室町幕府,開始了武士主導的時代,中間雖穿插了各大名征戰統一的戰國時代,至17世紀德川家康創建幕府以來,德川幕府主導了近三百年時間,到了日本鎖國被開啟之後,日本內部出現了討幕派及挺幕派,各藩志士期望由天皇主導國家主權。 慶應三年十月,土佐藩向幕府提出大政奉還的建白書,希望能建
日本從12世紀鎌倉幕府始至室町幕府,開始了武士主導的時代,中間雖穿插了各大名征戰統一的戰國時代,至17世紀德川家康創建幕府以來,德川幕府主導了近三百年時間,到了日本鎖國被開啟之後,日本內部出現了討幕派及挺幕派,各藩志士期望由天皇主導國家主權。 慶應三年十月,土佐藩向幕府提出大政奉還的建白書,希望能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的分封制逐步瓦解,最終由秦統一天下,建立起郡縣制。這是中國『君權至上』的政治規則在技術及經濟發展後的必然結果。周天子搞分封制是迫不得已,受技術和經濟水準的約束,缺乏相應的控制手段和支撐皇權及官僚體系的財政能力。經濟產出總量決定了財政能力的上限。周天子法理上擁有整個天下,但統治
Thumbnail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重申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復歸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這項評論形同打臉胡錫進。三中全會《決定》中國走上向社會主義復歸的道路、揭示大變局,也可能發生大亂局! 三中全會《決定》毫無解方,中國社會瀰漫不滿情緒,「習式蕭條」已成為熱詞潮語! 中國經濟走不出困境,現在屬於垃圾時間,大勢已去!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的分封制逐步瓦解,最終由秦統一天下,建立起郡縣制。這是中國『君權至上』的政治規則在技術及經濟發展後的必然結果。周天子搞分封制是迫不得已,受技術和經濟水準的約束,缺乏相應的控制手段和支撐皇權及官僚體系的財政能力。經濟產出總量決定了財政能力的上限。周天子法理上擁有整個天下,但統治
Thumbnail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重申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復歸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這項評論形同打臉胡錫進。三中全會《決定》中國走上向社會主義復歸的道路、揭示大變局,也可能發生大亂局! 三中全會《決定》毫無解方,中國社會瀰漫不滿情緒,「習式蕭條」已成為熱詞潮語! 中國經濟走不出困境,現在屬於垃圾時間,大勢已去!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