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道德」的思考(讀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現代西方,儒家對儀禮的執迷,往往被認為是淺薄和過時。但事實上,由此或許正可看出孔子對人性有著怎樣深刻的理解。儒家之所以能夠從中國流傳到韓國、越南和日本,並且形成源遠流長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並非偶然。如果你想知道生命的終極真相,儀禮儀式會是巨大障礙;但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如何達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就像孔子那樣),真相往往只是一種負擔,而儀禮儀式反而是你最好的夥伴。」--《21世紀的21堂課》p334

看到這裡時突然心裡一驚,簡直振聾發聵,回頭翻看《論語》,果然。

突然明白一些事,明白儒家的東西後來為何變成教條。

然而儒家仍有「心學」一脈,再結合後世道家與佛家的東西變成新儒學,也就是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中有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格物致知的朱熹這一脈,強調由外而內的教化,也比較接近傳統儒家的方向;一個是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的功法,整體而言也最接近孟子「性善」的思想。就某種程度來看,我個人認為王陽明這條路線可能更適合於現代社會,因為他依於人性地提供人們「向善」的希望。

簡單來探討,「道德」究竟是種外在行為或結果,還是一種內在心性?因為世間本混沌,已證實了行善念做善事卻可能導致惡果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先不討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可能性。我們討論:

1. 有一個人做了善事,結果對眾人也是好的,但他的出發點是自私的,這些善行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舉

2. 有一個人本著善念出發,但最後卻因各種原因形成一個對大家不好的結果,或做出大家覺得「不道德」的舉動

在這兩者之中,哪種比較道德?又哪種比較不道德?

而更重要的是,在面對這兩種可能性時,我們怎麼選擇?是選擇表面上看起來OK但違逆本心的那件事,還是表面上看起來不OK卻合於自身道德標準的那個舉措?

這才是合於人性的千古難題。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也都在很多時候,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這些選擇。

我知道孔子的內在是個真正的君子,所以他所教化弟子的全都是一種出自內在的君子之行。只是後人不解,僅看到表象的舉止,未必能深思為何因如此,因此,若無相應的品德,若不知其由,只是被勉強著做著這些事情,那那些表面上的君子之行,究竟有何意義?失去了「真」,只留存「善行」,終成虛偽。

對君子而言,道德應該是自己內在的涵養,而非宰制或評論他人的工具。所以陶淵明看起來很道家,但其實他有非常儒家的內裡,處於亂世之中而不同流合汙,在我眼中,他是個真君子,這也是他的形象一直動人的原因。

無獨有偶,蘇軾也是。

所以回過頭來,如果我們對人心人性多點理解和肯定,是否就增加了一些使眾人向上、向善的可能性?

我欲仁,斯仁至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梁虹瑩的沙龍
33會員
80內容數
喜閱樹希望能成為國文教育圈裡的世外桃源,以推廣孩子的讀寫教育、經典教育為終生志業。
梁虹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10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當時自己為何會在那個「摘要策略」上卡住。 因為人類的大腦面對文本處理訊息的模式是「提取」,而非「刪除」。
Thumbnail
2023/10/10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當時自己為何會在那個「摘要策略」上卡住。 因為人類的大腦面對文本處理訊息的模式是「提取」,而非「刪除」。
Thumbnail
2023/10/03
我只是覺得我們身在以中文為主的國度,而中文本身是種極難學習的語文,佔有學習中文的先天優勢,倘若不好好把握這個先天優勢,實在非常可惜。人的時間心力有限,越到大越是如此,所以一切都是選擇。而在選擇的過程裡,都考驗著「對我們而言,什麼最重要」這件事。
Thumbnail
2023/10/03
我只是覺得我們身在以中文為主的國度,而中文本身是種極難學習的語文,佔有學習中文的先天優勢,倘若不好好把握這個先天優勢,實在非常可惜。人的時間心力有限,越到大越是如此,所以一切都是選擇。而在選擇的過程裡,都考驗著「對我們而言,什麼最重要」這件事。
Thumbnail
2023/09/28
如果教學現場的「陳舊要求」仍舊令你感到驚訝,那麼,許多家長覺得「成績重於一切」,國中教育現場仍舊非常「考試領導教學」這件事,難道就不令你感到驚訝?「老師」真的是我們該咎責的那個群體嗎?至少我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2023/09/28
如果教學現場的「陳舊要求」仍舊令你感到驚訝,那麼,許多家長覺得「成績重於一切」,國中教育現場仍舊非常「考試領導教學」這件事,難道就不令你感到驚訝?「老師」真的是我們該咎責的那個群體嗎?至少我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