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 每個部份的你都是為了幫助你而存在

2022/09/2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什麼是內在家庭?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你的內心存在著「內在小孩」,但是內在家庭又是一個更新的概念,是一種諮商中會使用的治療模式,全名叫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要了解IFS,首先我們從一個情境開始。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時候,腦袋好像同時裝著很多聲音?有的互相矛盾,有時很正向、感到充滿力量,有時又覺得一股疲倦感、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些情緒可能來的很突然,連你自己都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想法是怎麼來的,他就已經控制你的行為、甚至讓你說出傷人的話,或是做出後悔的決定。
當我們內心同時存在著許多聲音時,可能自己都沒有辦法完全了解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存在著許多負面、暗黑的想法,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其實會有這種想法的你,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人類的大腦就是這麼複雜,就是由這麼多不同部分的你,組合成現在的你,而這邊所說的「部份」就是「內在家庭系統」的核心觀念:他們都是你的內在家庭,而這些部份讓我們有時很矛盾、有時無法理解,但是沒有哪個部分比較好、哪個部分比較差,每個內在部分都是為了幫助你而存在

測試你的內心世界

我們從書中一些簡單的小問題開始,試著問問自己,你有沒有曾經經歷過這些想法?或是你正在經歷呢?
  • 覺得自己要不斷工作,不可以休息
  • 自我批評,怎的事情都做不好!自己怎麼那麼糟糕沒用!
  • 對於要拒絕別人感到恐懼與內疚
  • 批評自己的外貌和身材
  • 明明不餓卻有想要吃東西的衝動
  • 花許多時間看社群網站上的貼文跟照片
  • 害怕伴侶會喜歡上別人、拋棄你
  • 當別人傷害到你時。你感到憤怒
  • 生氣時,對伴侶或家人、朋友、同事說出傷人的話語,事後覺得很後悔
  • 覺得非常憂鬱
以上列出的問題摘錄自書中第一章節的內容,由於篇幅有限,我只列出十題,如果你有經歷過其中的想法,這時可以稍微按下暫停,靜下心感受一下,當你在那個想法或情緒當下,你有什麼感覺?是喜歡還是討厭、通常你會怎麼反應呢?
過去許多心理學派,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對抗」負面想法,希望把不好的行為跟情緒「趕走」,但IFS不同,IFS認為不論你喜不喜歡你的內在現在的所作所為,他們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去傾聽他、理解他,並且關懷他,讓他信任你。
我自己在閱讀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覺得有點無法理解,我直覺地認為「我」就是「我」,我的心裡怎麼會有「其他的我」需要我去理解呢?隨著繼續往下讀,我對IFS有一個我自己可以比較好懂的解釋: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某些事件對我們的情緒產生特別深刻的反應,也許是大事,也許是不經意的小事,甚至你可能已經遺忘了,而你的內在為了應對這個事件,會做出某個反應,當這個事件的影響力夠大時,你的反應就形成一個內在人格,在你未來遇到類似的狀況,他就會一直用這個反應來保護你。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這個例子也是我在看這本書,在練習的時候突然想起的塵封的記憶。我自己平常很不敢跟老師、主管、老闆這種感覺上比較「高層」的人相處,只要單獨跟「高層」相處,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不知道要說什麼,很怕被評價,後來我在試圖詢問自己內心這個「害怕的聲音」時,腦中浮現一個畫面:那是一個十歲的我,國小的我本來是很不怕老師的,而且我跟班上的實習老師很要好,後來實習老師結束我們班的實習之後也順利在我們學校任職正式老師,而且跟我們是同年級,我每次在走廊遇到老師都會很興奮的跟她打招呼,直到有一天,老師已經走進她的教室站上講台,我經過老師教室還是很興奮的跟老師揮手,結果被老師大吼,大概是說她已經在上課了,我還在那邊不懂得看情況之類的。詳細的對話已經不記得了,但當時的心情卻還是清清楚楚,回想起來甚至有點心疼當時十歲那個非常受傷的我,從那之後我在學校遇到那位老師也不敢再跟她打招呼,即便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也已經懂得察言觀色,但我的內在部分並沒有跟著長大,他還停留在小時候的我,繼續用一樣的方法:疏遠長輩、避免說錯話來保護自己。
對長輩保持冷漠是我其中一個內在部分,其他人可能也有別的方式,像是自我批評、愛比較、很需要照顧別人、追求完美、工作狂;甚至極端的情況,可能會藉由衝動購物、暴飲暴食、酗酒等方式來保護你。過往的心理學會用排斥的方式來對抗不好的想法,希望把它消滅;但IFS試著用另一種方式,這種概念認為每種情緒都很重要,沒有絕對的正面或負面,希望去探索你內心的人格為什麼會衍生出這種行為。

什麼是內在家庭?))

▲內在家庭示意圖 (采采說書繪製)
IFS理論把人的心智分成「自我」與「部分」,自我(Self)就是你存在的本質,當你不被其他「部分」影響的時候,呈現出來的狀態。當你存在自我狀態時,表現出來的情緒會是平靜、好奇、有同理心、勇氣、連結、自信、創造力以及清晰。
同時,IFS認為人是多元心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許多次人格,稱為「部分」(Part),部分分成兩種角色:「保衛者」跟「被放逐者」,保衛者(Protectors)會在平常做出一些行為來保護你,又分成行為較正向的「管理員」(Manager)與行為較激烈的「救火員」(Firefighter)。而被放逐者(Exiles)是過去發生痛苦事件時,替你承擔了痛苦情緒後,被你的潛意識遺忘的內在孩子。
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裡,小女孩萊莉的心裡住著憂憂、樂樂、怒怒、厭驗、驚驚等五種人格,當其中一個人格站上主控台,萊莉就會呈現出那個人格的樣子。我們的內心就像萊莉一樣住著很多部分。
IFS中的這些部分並不是一種情緒,而是某個部份的你,如果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站離開,留在原地的就是你的自我。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可能你曾經面對的事件讓你的部分覺得他需要承擔某個責任,比如說,在被指責的時候,你的內在部分用憤怒來回應,那之後當「憤怒」站上主控台時,你的內在部分就被「憤怒」混合(blended),你看世界的眼光就變成「憤怒」。

內在家庭系統的創辦過程

在1980年代,IFS的創辦人里查.史華茲博士(Richard C. Schwartz,)本來是一為家族治療師,他的諮商方式是認為個案的問題與家庭關係有關,所以他透過解決個案跟家庭的關係,來治療個案本人的問題。在他跟個案的互動中發現,史華茲博士覺得他已經處理完個案跟家人的關係了,但個案的失調行為還是持續出現,接著他聽到好幾個個案表達「內心的聲音還是覺得很悲觀」、「內心的聲音很憤怒」,這個反應讓史華茲博士感到擔憂,他認為個案們是不是「瘋了」。後來他也嘗試走進自己的內心,才發現自己的內心也住著不同的人格。
一開始,史華茲醫師試著幫助個案趕走這些「不好的情緒」,像是想像把內在部分關起來、或是列出自己的成就來說服內在部分,透過很多嘗試之後,情況不但沒有變好,有的個案還惡化了。直到醫師向厭食症個案黛安的保衛者「自我批評」屈服,他說他放棄對抗「自我批評」了,這時「自我批評」才跟醫師說,他沒有要對抗醫生,他的存在是為了幫助黛安

IFS幫助我們什麼?

自我批評接著說:「如果今天黛安自我感覺很好,那麼她就會變成一個肥胖又懶惰的人。」史華茲博士繼續詢問,自我批評說:「我很努力想要激勵黛安變得更好、更完美,如果不完美,她就會被別人拒絕。如果我不批評她,她就會一直吃然後變胖。」
原來黛安小時候因為身材圓潤,常常被同學嘲笑,所以「自我批評」這個人格出現,每天羞辱黛安「你很無能、沒價值」,希望黛安可以藉此保持完美。這位「自我批評」就是保衛者中的管理員,確保黛安可以不用再被嘲笑、被拒絕。只是她不知道黛安如今已經長大成人,有能力處理人際關係了,保衛者還被凍結在過去,一直用同樣的方式面對世界。
接著,IFS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個案像剛剛那樣,跟內在部分對話、建立關係,史華茲博士帶著黛安認識內在的「自我批評」,了解她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同理她,告訴她,黛安現在已經是家裡的「大人」了,你不需要害怕,也不用再做批評的工作了,你現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IFS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我們解除混和(Unblended),將「自我」與「部分」分開,並能夠從自我狀態觀察你的「部分」,你可以從一點點距離外,觀察你的次人格,理解他、幫助他。
次人格的概念在心理學內並不是唯一,但IFS特別的地方是,他協助你嘗試跟自己的內在人格對話,作者留佩萱自己在學習IFS的時候,她也很難想像真的可以跟內在人格發生「對話」,因為作者本身也是很理性的人,當你用太理性的方式思考這套系統,可能很難想像「對話」的真實性,頂多把「內在部分」當成一種情緒的譬喻,但是她還是習慣用大腦去思考。直到學習多年後,才慢慢能聽到內在的聲音,把感受內在部分的過程從大腦轉移到內心。
每個人的內在系統都不一樣,有的人可以清楚看到內在人格,有的人只能隱隱約約感受到。大家可以試試看,抱著好奇心去問問自己的內心,聽聽看他有沒有想跟你說的話。
當我們開始能夠抽離,成為觀察者,用比較有同理心、平靜的方式來關心次人格的時候,這個你就是自我(Self),而IFS就是在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自我,進而認識自己的內在部分,然後自我療癒。

結語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接觸「內在家庭系統」,當然閱讀過程,也是抱持懷疑加上好奇,一方面,理智告訴我這不符合我的人生經驗,一方面又很好奇這套系統在幹嘛,不過其實現代醫學對於大腦的了解本來就還很少,有各種新的理論出現也都不讓人意外,而且這是一套幫助人的理論,也許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但如果因為這篇文章、這本書而接觸到這個理論的人,有人因此受到幫助,那真的是很好的事。
內在部分影響的不只是我們個人,在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兩人的親密關係乃至一大群人的社會結構,都是從最小的內在人格開始,往外展開影響力。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小時候受到的創傷如果沒有被處理,他們會把同樣的行為模式傳給下一代;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任何一方無法處在「自我領導」狀態,關係就不會對等;社會上許多的酸民、種族歧視者、性別歧視者也是他們的保衛者透過激烈的方式表達自我,雖然說不一定要接受他們,但是知道他們可能也是為了用某種方式保護自己,就能夠好好的傾聽、用同理心來理解,更能夠促進溝通。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自我領導」的狀態過生活,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會變得更和諧、更多理解吧,大家不用再以保衛者的身分出現在別人面前,也能更放鬆、更自然。如果看完這篇文章,覺得對IFS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找找看IFS創辦人 里察.史華茲博士的《沒有不好的你》來看看,為自己展開療癒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