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只能靠自己的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在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這本書,這本書內所闡述的學理奠基於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理論,雖然我自己並非IFS取向(備註一)的心理治療師,但是這個取向裡蠻多概念我都蠻認同的,所以摘要式地把閱讀心得整理成這篇文章。

  這本書提到,我們內心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在保護著我們,不管內在的部分是以工作狂、自殺、性愛還是喝酒、睡覺、厭食、暴飲暴食、失去感覺、情緒激動等等行為呈現,其實都是在保護脆弱的我們。很有可能在我們還小、還沒有足夠能力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面對到的環境挑戰或壓力已經遠遠超出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這時,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我們,就會發展出以上的行為,來讓我們感覺好過一點,讓自己覺得外在的世界或者自己沒那麼糟。

  當你小時候難過、沮喪時,你會向誰說呢?如果你跟本書作者的答案一樣:沒有人,不知道找誰說,那麼,很遺憾的,你可能常常都是帶著一種信念過生活的,那就是:「沒有人會保護我的,我只有自己一個人。」可能你常會因此感覺孤單,可能會常常陷入焦慮,也可能常會用上一段講的各種行為來麻痺自己。

  所有我在諮商室中遇到的個案,都曾經歷過幼兒時期(0-6歲)、求學時期或成長過程中、感情中、工作中的受傷經驗。每名個案受傷的程度深淺不一,傷口累積的數量也因人而異,但在受傷的當下或受傷之後,若沒有獲得其他環境的支持或親友足夠的關懷、安撫、支持,同時,內在的自我保護、自我照顧的力量也不足,當下就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活下來的時候,就會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這些生存策略如果一直持續沿用到長大,常常變得單一化、僵化,若每當遇到壓力情境時,就拿出這些固定的招式出來用,沒有其他招式可以變換使用時,就很可能引發後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者其他在身心症狀的後遺症,像是:容易緊張、失眠、情緒低落、憂鬱、無法放鬆等。模擬的案例像是:小傑在剛升小學、要念國小一年級時,因為害怕上學而哭鬧的時候,小傑的媽媽就對他吼說:「哭什麼哭!羞羞臉!」然後硬拽著他的手腳跟耳朵,拖著他出門上學。每次小傑經歷這個過程,可能就會在心中暗暗記得「害怕是不好的」、「哭是不好的」,我只要害怕或哭,就會被大人懲罰、被討厭,到了長大以後,他就會很自動化地壓抑任何害怕或想哭的感受在害怕時反而會面無表情,因為一旦有害怕的情緒或表現害怕,自己就是不好的;在想哭時,會壓抑自己情緒,因為一旦哭出來,自己就會感到羞愧,覺得自己很糟;因為哭的話,媽媽或別人就不會喜歡自己。後來,小傑就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每次自己想哭的時候,就打自己一巴掌或割自己的手,叫自己冷靜、不要哭;每當害怕的時候,就跟自己說:「還好啦!這又沒什麼,只是……而已」。久而久之,小傑漸漸沒有了眼淚,也不太會感覺到害怕的情緒。長大之後,小傑還是用這套生存策略過生活,一路晉升為主管。工作場域的同事對小傑的評價就是:「他真是冷血!連他自己的媽媽過世了,他一點難過的情緒都沒有!」「這個人好難懂喔!都是一號表情,都不曉得他現在想法是什麼。」「他好兇喔!都罵到下屬哭了,還繼續罵說哭什麼哭,真沒同理心~」漸漸地,同事們都不太敢跟身為主管的小傑說話,覺得他給人一種距離感,沒有人敢靠近他。

  看到小傑的故事,你覺得熟悉嗎?你也是習慣什麼事都靠自己處理,什麼情緒都自己吞下來,自己想辦法消化情緒、卻又消化不了的人嗎?當我們在小時候無法去消化、處理內在的情緒,又缺乏大人的支持與安慰時,我們常常會「靠自己」發展出生存策略,想辦法去讓自己好過一些。以小傑為例,他發展出的生存策略(想哭的時候就打自己一巴掌,叫自己冷靜、不要哭;每當害怕的時候,就跟自己說:「還好啦!這又沒什麼,只是……而已」。)某方面很有效,讓他可以不哭、不害怕,可是久而久之,也讓他自己變成一個看似冷漠、有距離感的人,讓別人不太知道他的喜好,也不太知道怎麼跟他相處,對他的職場人際關係造成不良的影響。

  如果這篇文章所說的內容,都讓你覺得似曾相識,身邊有朋友(或者就是你)有這樣的狀況,不妨思考一下:你過去都是靠什麼方式生存下來呢?那個方式現在管用嗎?如果那個方式已經不太好用,但你又不太知道要怎麼辦,鼓勵你,可以來找諮商師聊一聊,先練習讓諮商師成為你第一個依靠的對象,試著從諮商的體驗中,感受看看:這世界上,除了靠自己以外,原來我也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原來真的有人願意當我的後盾,想要保護我、讓我依靠。


*備註一:IFS取向是種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模式,主張人內心有多元的心智,也就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部分,他們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不同的人兒一樣,各自有不同的情緒、想法、行為。參考的電影可以看「腦筋急轉彎」,片中不同的情緒角色就有點像是上述的概念呈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69會員
288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寫這篇主題~內心的我真的很糾結也複雜 面對以前讓自己痛苦與傷痕累累的過去與現在,真的要有很大的勇氣學會放下與原諒~他(她)畢竟是過去式了。 但內心的崁老就老是跟自己過不去,就像一個跌倒哭泣的小小孩要找人討抱抱和秀秀,但長期缺乏安全依附感的內在小小孩我只好自我封閉在黑暗箱子裏,一個人面對無窮盡
Thumbnail
寫這篇主題~內心的我真的很糾結也複雜 面對以前讓自己痛苦與傷痕累累的過去與現在,真的要有很大的勇氣學會放下與原諒~他(她)畢竟是過去式了。 但內心的崁老就老是跟自己過不去,就像一個跌倒哭泣的小小孩要找人討抱抱和秀秀,但長期缺乏安全依附感的內在小小孩我只好自我封閉在黑暗箱子裏,一個人面對無窮盡
Thumbnail
確實在未自我察覺以前,我並不覺得接受自己會嚎啕大哭、情緒失控這件事是值得被拿出來討論的,因為小的時候父母親工作忙不常在家,所以有任何情緒我都會壓抑,並且只想在他們面前呈現快樂的一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確實在未自我察覺以前,我並不覺得接受自己會嚎啕大哭、情緒失控這件事是值得被拿出來討論的,因為小的時候父母親工作忙不常在家,所以有任何情緒我都會壓抑,並且只想在他們面前呈現快樂的一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碰到太多個案在童年時期都會被父母交代說:「要堅強」,或者我常在路上看到有小孩跌倒了,父母會直接在旁邊觀察孩子的反應,明示暗示地要小孩:「自己站起來」,或者在小孩痛到哭出來時,就說:「不要哭」。
Thumbnail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碰到太多個案在童年時期都會被父母交代說:「要堅強」,或者我常在路上看到有小孩跌倒了,父母會直接在旁邊觀察孩子的反應,明示暗示地要小孩:「自己站起來」,或者在小孩痛到哭出來時,就說:「不要哭」。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作者: 留佩萱 出版日期: 2022/04/01 出版社:三采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關於 內在家庭系統簡稱 IFS 的入門書籍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作者: 留佩萱 出版日期: 2022/04/01 出版社:三采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關於 內在家庭系統簡稱 IFS 的入門書籍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這本書,這本書內所闡述的學理奠基於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理論,雖然我自己並非IFS取向(備註一)的心理治療師,但是這個取向裡蠻多概念我都蠻認同的,所以摘要式地把閱讀心得整理成這篇文章。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這本書,這本書內所闡述的學理奠基於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理論,雖然我自己並非IFS取向(備註一)的心理治療師,但是這個取向裡蠻多概念我都蠻認同的,所以摘要式地把閱讀心得整理成這篇文章。
Thumbnail
什麼是內在家庭?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你的內心存在著「內在小孩」,但是內在家庭又是一個更新的概念,是一種諮商中會使用的治療模式,全名叫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
Thumbnail
什麼是內在家庭?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你的內心存在著「內在小孩」,但是內在家庭又是一個更新的概念,是一種諮商中會使用的治療模式,全名叫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留佩萱   為何你有時溫和、有時憤怒?感到快樂、卻也在痛苦裡打轉?   這些都是你,同時有許多內在人格存在於心裡。   各種看似傷害的負面情緒與身心問題,都只是為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留佩萱   為何你有時溫和、有時憤怒?感到快樂、卻也在痛苦裡打轉?   這些都是你,同時有許多內在人格存在於心裡。   各種看似傷害的負面情緒與身心問題,都只是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