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只能靠自己的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這本書,這本書內所闡述的學理奠基於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理論,雖然我自己並非IFS取向(備註一)的心理治療師,但是這個取向裡蠻多概念我都蠻認同的,所以摘要式地把閱讀心得整理成這篇文章。
  這本書提到,我們內心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在保護著我們,不管內在的部分是以工作狂、自殺、性愛還是喝酒、睡覺、厭食、暴飲暴食、失去感覺、情緒激動等等行為呈現,其實都是在保護脆弱的我們。很有可能在我們還小、還沒有足夠能力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面對到的環境挑戰或壓力已經遠遠超出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這時,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我們,就會發展出以上的行為,來讓我們感覺好過一點,讓自己覺得外在的世界或者自己沒那麼糟。
  當你小時候難過、沮喪時,你會向誰說呢?如果你跟本書作者的答案一樣:沒有人,不知道找誰說,那麼,很遺憾的,你可能常常都是帶著一種信念過生活的,那就是:「沒有人會保護我的,我只有自己一個人。」可能你常會因此感覺孤單,可能會常常陷入焦慮,也可能常會用上一段講的各種行為來麻痺自己。
  所有我在諮商室中遇到的個案,都曾經歷過幼兒時期(0-6歲)、求學時期或成長過程中、感情中、工作中的受傷經驗。每名個案受傷的程度深淺不一,傷口累積的數量也因人而異,但在受傷的當下或受傷之後,若沒有獲得其他環境的支持或親友足夠的關懷、安撫、支持,同時,內在的自我保護、自我照顧的力量也不足,當下就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活下來的時候,就會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這些生存策略如果一直持續沿用到長大,常常變得單一化、僵化,若每當遇到壓力情境時,就拿出這些固定的招式出來用,沒有其他招式可以變換使用時,就很可能引發後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者其他在身心症狀的後遺症,像是:容易緊張、失眠、情緒低落、憂鬱、無法放鬆等。模擬的案例像是:小傑在剛升小學、要念國小一年級時,因為害怕上學而哭鬧的時候,小傑的媽媽就對他吼說:「哭什麼哭!羞羞臉!」然後硬拽著他的手腳跟耳朵,拖著他出門上學。每次小傑經歷這個過程,可能就會在心中暗暗記得「害怕是不好的」、「哭是不好的」,我只要害怕或哭,就會被大人懲罰、被討厭,到了長大以後,他就會很自動化地壓抑任何害怕或想哭的感受在害怕時反而會面無表情,因為一旦有害怕的情緒或表現害怕,自己就是不好的;在想哭時,會壓抑自己情緒,因為一旦哭出來,自己就會感到羞愧,覺得自己很糟;因為哭的話,媽媽或別人就不會喜歡自己。後來,小傑就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每次自己想哭的時候,就打自己一巴掌或割自己的手,叫自己冷靜、不要哭;每當害怕的時候,就跟自己說:「還好啦!這又沒什麼,只是……而已」。久而久之,小傑漸漸沒有了眼淚,也不太會感覺到害怕的情緒。長大之後,小傑還是用這套生存策略過生活,一路晉升為主管。工作場域的同事對小傑的評價就是:「他真是冷血!連他自己的媽媽過世了,他一點難過的情緒都沒有!」「這個人好難懂喔!都是一號表情,都不曉得他現在想法是什麼。」「他好兇喔!都罵到下屬哭了,還繼續罵說哭什麼哭,真沒同理心~」漸漸地,同事們都不太敢跟身為主管的小傑說話,覺得他給人一種距離感,沒有人敢靠近他。
  看到小傑的故事,你覺得熟悉嗎?你也是習慣什麼事都靠自己處理,什麼情緒都自己吞下來,自己想辦法消化情緒、卻又消化不了的人嗎?當我們在小時候無法去消化、處理內在的情緒,又缺乏大人的支持與安慰時,我們常常會「靠自己」發展出生存策略,想辦法去讓自己好過一些。以小傑為例,他發展出的生存策略(想哭的時候就打自己一巴掌,叫自己冷靜、不要哭;每當害怕的時候,就跟自己說:「還好啦!這又沒什麼,只是……而已」。)某方面很有效,讓他可以不哭、不害怕,可是久而久之,也讓他自己變成一個看似冷漠、有距離感的人,讓別人不太知道他的喜好,也不太知道怎麼跟他相處,對他的職場人際關係造成不良的影響。
  如果這篇文章所說的內容,都讓你覺得似曾相識,身邊有朋友(或者就是你)有這樣的狀況,不妨思考一下:你過去都是靠什麼方式生存下來呢?那個方式現在管用嗎?如果那個方式已經不太好用,但你又不太知道要怎麼辦,鼓勵你,可以來找諮商師聊一聊,先練習讓諮商師成為你第一個依靠的對象,試著從諮商的體驗中,感受看看:這世界上,除了靠自己以外,原來我也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原來真的有人願意當我的後盾,想要保護我、讓我依靠。

*備註一:IFS取向是種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模式,主張人內心有多元的心智,也就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部分,他們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不同的人兒一樣,各自有不同的情緒、想法、行為。參考的電影可以看「腦筋急轉彎」,片中不同的情緒角色就有點像是上述的概念呈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諮商、輔導與諮詢、危機處理、自殺防治等等個案服務工作(以下簡稱助人工作)邁入第六年之後,真的有種自己變得老成的感覺。 這篇想談談我的助人工作怎麼滋養我,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願這篇分享,可以讓你感受我與你的連結,讓你感覺不再孤單。
  這個標題其實是為我自己下的,立馬舉手~(欸)身為愛生氣的人,想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跟實務觀察出發,來談一談生氣到底可能在氣什麼?以及「生氣」這種情緒的功能,以及可能常見的情境。
  曾經在彼此人生中有一時半刻那樣相遇、相識,相知、相守,足矣。
我想透過本文去論述我怎麼看待「不在晤談室中的親友們」對個案與諮商晤談關係的影響,也間接映照出台灣整體社會文化對諮商的觀感,作為我個人接案心得的整理。
因應最近藝人艾成墜樓身亡的消息,身為諮商師,也想要做點什麼,所以就把這篇早在事件發生前就已寫好的自殺防治相關文章貼在這裡分享,希望可以盡點社會責任,協助全體國民都可以擔任自殺防治守門人,一起陪伴想死的人走過低潮,避免憾事發生。
承接上篇文章,這篇文章要來書寫壯年生活的「樂」了。 當我試圖回想自己或我所認識的所有壯年朋友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快樂時,大部分想到的事件大致可以歸類為兩極,其中一極就是「人生大事」,另一極就是「小確幸」......
諮商、輔導與諮詢、危機處理、自殺防治等等個案服務工作(以下簡稱助人工作)邁入第六年之後,真的有種自己變得老成的感覺。 這篇想談談我的助人工作怎麼滋養我,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願這篇分享,可以讓你感受我與你的連結,讓你感覺不再孤單。
  這個標題其實是為我自己下的,立馬舉手~(欸)身為愛生氣的人,想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跟實務觀察出發,來談一談生氣到底可能在氣什麼?以及「生氣」這種情緒的功能,以及可能常見的情境。
  曾經在彼此人生中有一時半刻那樣相遇、相識,相知、相守,足矣。
我想透過本文去論述我怎麼看待「不在晤談室中的親友們」對個案與諮商晤談關係的影響,也間接映照出台灣整體社會文化對諮商的觀感,作為我個人接案心得的整理。
因應最近藝人艾成墜樓身亡的消息,身為諮商師,也想要做點什麼,所以就把這篇早在事件發生前就已寫好的自殺防治相關文章貼在這裡分享,希望可以盡點社會責任,協助全體國民都可以擔任自殺防治守門人,一起陪伴想死的人走過低潮,避免憾事發生。
承接上篇文章,這篇文章要來書寫壯年生活的「樂」了。 當我試圖回想自己或我所認識的所有壯年朋友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快樂時,大部分想到的事件大致可以歸類為兩極,其中一極就是「人生大事」,另一極就是「小確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