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鳳學習開會藝術|閱讀筆記#1:《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再聰明的人都有力有未逮的時候,急著把問題完美解決的結果,就是其他人學不到東西。— 唐鳳,行政院數位政委。

前情提要

前陣子讀完《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這是本非常適合這個世代的書,我們經歷資訊爆炸,遇到越來越多過去以往商學院經典教條與心靈雞湯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這本書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你是否曾經遇過以下狀況…
裝開放的會議獨裁者
當你提出不同觀點,卻被主持人當成很有意見的異議份子。你希望主持人如果沒有要廣納意見的話,就不要浪費時間開會。相信我,你會希望他去閱讀這本書。
面對情緒發言的頭痛主持人
身為會議主持人,最頭痛有人開始有情緒化發言,你希望他可以成熟的提出一套完整的建設性建議而非純粹發洩。要如何把情緒發言轉成具體意見呢?
想開會但又怕變成會議馬拉松
你想召開會議搜集更多意見,但你也非常擔心召開一場每個人各抒己見、卻沒有結論的5hr馬拉松會議馬拉松,要怎麼樣召開一場有效益的會議呢?
為了解決我自己內心的疑惑,因此參考書的內容,撰寫出這篇文章。

會議前

老套的、先確定會議目的

會需要召開會議的目的不外乎是:
  • 共享資訊、工作進度報告:部門大會、Stap-up meeting、W.I.P 等。
  • 尋求共識決議:提案並請與會者approve、委員會或預算審核會議。有點畫押的概念。
  • 借用眾人之力共思方案:Brainstorming
  • 單方面資訊佈達:教育訓練、公司大事(更像宣導秀?)
不同的會議目標,會使邀請的對象、會議進行方式都會不同。

避免雞同鴨講,會議前先確保共同經驗

以共同經驗、體驗事實最為開會前提,才能有效讓會議聚焦。如何營造與會者的共同經驗呢?
  • 會議前提供相關會議資料和議程
  • 提供討論議題的statkeholder的訪談逐字稿,讓與會者透過事前閱讀進入狀況。(例如:公部門路權案,提供交通部、警察、機車民間協會、機車族等角度的採訪或資料)
  • 直接到現場感受情境。唐鳳相信empower people closest to the pain,舉例來說,在參加Uber納法會議前,唐鳳會親自搭乘uber,討論網路買酒管制前,唐鳳會親自試試網路購酒流程。
以上幾個方式都可考慮,最怕的就是前提不一樣。當與會者腦海中的客觀事實無法對齊時,就會各說各話:你在講A、他在講B。因此,先確定與會者有共同經驗,接著會議以「請與會者抒發感受」作為開頭,敘述感受時情緒很容易共鳴,進入同樣脈絡後就會方便後續討論。
在廣告業,我們曾在酒品牌campaign的brainstorming會議前,現場開一瓶威士忌。會議開始時,比起請每個人提出具體行銷方案,改成讓大家分享對這瓶酒的感覺、自己非常難忘的品酒經驗、購買酒經驗等等,後續因此產出了很多很創意。

會議中

掌握會議脈絡:焦點討論法 ORID

唐鳳使用焦點討論法 (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 ORID),引導團隊進行有效溝通。
參考來源:康軒十二年國教社會科文章
我認為最難的會是 Interpretive。傳統教育訓練很少這種訓練,讓我們直面感受後、試圖詮釋或進一步分析產生感受的原因,並提出建言,從感性拉回理性。因此一般會議中我們很常看到有人在反覆跳腳陳述感受,或是在第四階段的方案彼此硬碰硬。
由於會議過程中討論是動態的,可以善用便利貼來輔佐:
  • 藍色便利貼:議題的事實
  • 黃色便利貼:這些事實帶來哪些感受
  • 綠色便利貼:這些感受讓大家提出哪些感覺更好的具體建議
  • 橘色便利貼:這些具體建議哪些是可行的
這套讓我想到IDEO曾經紅極一時的Design thinking,有異曲同工之妙。
延伸閱讀: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強調從使用者出發,發想-收斂(定義問題)-發想-收斂(決策行動)的過程,常被用於新創產品服務討論。

論主持人引導討論的藝術

會議最重要的是讓討論朝向可執行面前進,如果遇到卡關的話,主持人要如何引導呢?唐鳳提供了一些例句:
情境一:當意見不同時,對方要辯個輸贏,陷入情緒化
意見不同時,不需爭論對錯,而可以說:「你有這麼強烈的感受,是不是你觀察的哪一些事實,是不是可以分享這個?」
情境二:對方訴諸情緒,不停的分享感受,無法理性討論時
可引導對方從感性到理性,從感受傾吐進入到分析和詮釋的階段,可以說「形成這個感受的當下,還記不記得是甚麼客觀的事實讓你這樣覺得?」
除了主持人的引導外,也可以透過以下小Tips來幫助會議進行:
Tip1: 讓非專業者擔任會議主題
刻意安排非專業的人擔主持人時,由於他很陌生,因此更願意聆聽大家的想法,而在場的專家也因此必須消化要講的內容,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分享。
Tip2: 會議過程透過動態紀錄來聚焦
唐鳳在進行會議時會投影她的會議筆記出來,讓與會者聚焦思考脈絡。在廣告業就是用會議室白板,主持人邊聽與會者發言、邊把重點記錄上去。

切記!會議的大敵—追求完美解方

「最好,是夠好的敵人。」就是在講述這個概念。
會議的目的是形成「粗略的共識」,也就是夠好、與會者都可以勉強接受的方案,而不是要追求「完美標準答案」。如果一味追求最好的完美解方,只會造成大家不爽,會議永遠都開不完,不如從大家可接受的粗略共識下手,在執行過程中累積共同經驗,持續優化和改進。
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不容易。仔細回想,過去會議中大家是否常在為哪個方案比較好而爭執不下?如果所有與會者都意識到會議目的不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尋求夠好解」,相信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情境:當與會者爭論不修提出不同觀點時
身為主持人可直接依照目前所獲得的事實來進行粗略的小結,可以說「基於某些事實,我們是不是可以先認定…」聚焦成粗略的共識。

會議後

有記錄,才能保存想法

會議紀錄是必要的,因為人是健忘的,否則下次開會又會推翻結論。為避免記錄和發言者表達不一,唐鳳會採用「逐字紀錄」,並寄給與會者,給大家十天修訂內容,除了讓紀錄更完整,更可讓大家重新複習內容。
以下是工作上常用的兩種紀錄格式:
左通常用於共識決,右方常用於討論會議(有很多討論資訊要筆記)
但結論和Next Step一定是最重要的。

後記

感觸最深的是,雖然唐鳳常常被稱呼為天才,但他把自己當成有限的個體,因此,他強調的不是怎麼讓大家聽你的話,而是如何創造好的會議體驗,讓每個人暢所欲言,提出有價值的觀點。當解決方案容納越多方意見,就會更趨完善。
在這個鼓勵人人都有一堆意見和想法的年代,最稀缺的「開會議的才能」已不再是你的論述口才、肢體魅力、辯贏別人的邏輯,而是能引導會議、整合不同意見達成粗略共識、化眾人想法為一體的人,或許才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開會人才。
圖/《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天下文化出版。
虹膜說
虹膜說
4A廣告代理商打怪五年,切換媒體公關、廣告業務、社群行銷等角色。業餘時間投入NGO,因而了解政治百態與人性醜態。興趣是國際時事、八旗歷史書籍、歐美影集、JUMP系漫畫、晉江邏輯死小說與不會告五人化的獨立樂團。近期正積極研究如何用AI幫助工作產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