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讓你煩惱嗎?增加「我能感」的三本書與簡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在工作上遇見挫折,且這些難題彷彿永遠無法改變,自己身陷泥沼,沒有其他選擇,那麼我建議可以看看這三本書,區分可以改變的與不能改變的事項,正確歸因,至少掌握能夠預測的,也更能接受變化與瘋狂世界,找回「我能感」——我覺得我很有能力,我有選擇,我能改變一些什麼。

我認為找回「我能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目光放回你能影響的圈子,還有這個圈子以外多一點點的地方,辦公室裡有10個人,除去自己,如果9個同事都很討厭、都不值得合作,那麼真的該離職了,但如果還沒要離職,想必還有值得努力的地方,試著先不管很煩人的同事,試著去擴大你的圈圈,看那些可以改變的人事物。

今天要推薦的書有三本:

再忙也不會出錯的完美工作執行力

OTPR:拿回績效主導權,讓工作做得更快、更好、更有價值

咻咻咻零浪費會議術:好冗長!太淺薄!沒有發言!無法作決定!好想消滅沒用的會議

講工作方法與職場心法的書這麼多,為什麼我推薦這三本?因為這三本剛好可以組成一個慢慢向外推的架構,且剛好打在不同的痛點上,可以形成一個屬於你的工作循環系統。

《再忙》強調事前準備、事後省思,以及透過各種小技巧讓自己免於手忙腳亂,與《OTPR》的 Restrospective 回顧,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進一步帶出大家常聽到的OKR目標管理,也用一個週計畫表的更迭貫穿全書,前兩本對於會議都有提到避免浪費,而《咻零》就是一本完全針對會議這個浪費時間的職場原罪去拆解的書。

以下會大概說明三本書的重點,但很親自推薦去閱讀,畢竟再好的文摘都是摘要,不一定能讓你沈浸和內化思考脈絡。


《再忙》:努力讓自己「不必努力」就能解決問題

raw-image

努力當然是好的,但如果面對同一件事情,或者性質類似的事情,卻一直不斷付出努力,可能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書中提到的專有名詞叫「周到化」,意指事前準備、事後省思,以及透過各種小技巧讓自己免於手忙腳亂,並透過提醒事項告訴讀者應如何全盤考量風險、釐清工作四象限,順利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事前準備

raw-image


所有的工作在開始之前,應該都要有通盤考量的時間,這是大家都想做到的事情,但如何達成?

書中以作者正在寫的這本書為例,他事先寫出各章節的梗概,確認彼此不重複,且章節之間脈絡連動順利,才繼續往下,將各章節的內容完成,對於各章節內容進行增刪和修潤。

工作上,我自己認為應關照工作目標、工作上游、工作下游。

手上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麼?通常一個工作來到自己面前,是以工作項目存在的,多半在一開始有其形成邏輯,最後卻變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大家追著事情跑,卻忘了最初的目標。

我會先去詢問上一個做這件事情的人,為什麼這麼做?通常他都怎麼安排?接著詢問這件事情的上游,思考這件事需要符合到的總體目標、或與系列目標的邏輯為何?最後則是詢問這件事情的下游,他們對這個專案的期待是什麼?

能從這三方給予的資訊找到「目標」,並訂出辦理準則,就是所謂的通盤考量。找到目標、將工作項目化為實體的過程也能協助評估未來的風險。

當然,並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通盤考量,找到那些無意義的雜事,建立良好規則讓自己能夠「快速」解決這些不重要卻還是得做的事情,就能將時間空出來做需要創造力與費時耗神的事情。

時間不可能增加。與其感慨時間不夠,不如好好思考如何排除無意義的雜事,把時間投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事先訂出一些規則,建立好習慣,能夠幫助緊急時刻、或真的沒有時間的自己,更快完成手邊的事情。

游刃有餘的工作待辦

raw-image


你手上的工作主要項目為何?重要性為何?(可以看任何績效評估表的比重來加入客觀判斷)每當接收到一個工作,我會選擇一個符合的項目填入,並押上「建議開始時間」與「必須完成時間」。

要列出建議開始時間需要對工作項目的清楚掌握,要做什麼、做這件事需要多少時間,我原本手上的工作計畫能夠空出多少時間,核對工作總量之後找一個最適合開始的時間點。

所謂的必須完成時間,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中間會不會突然有緊急狀況需要處理,或是臨時又被加工作,別人給你的死線提早一~兩天當成自己的死線,然後乾脆就忘了真正的死線,以「必須完成時間」為目標去安排與執行。

為每個項目設定時間,並且為自己安排一些「游刃有餘」,例如安排提早到、將工作條列篩選取捨、專注當下的工作、為工作安排優先順序與緩衝時間,才不會一直處在緊張慌亂的狀況。

作者在書中將以上做法稱之為時間上、精神上、計畫上的游刃有餘,認為這三件事情其實有助於提升工作品質,「人總是得在行有餘力時,才會有未雨綢繆的念頭」。

誰都能做的非屬人機制

工作項目則是需要「建立機制」,上面我們有講到一些工作規則與待辦事項,但真正的機制是讓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一起這麽做,才能夠讓工作變得輕鬆、成果穩定且長期持續,有助於減少意外與疏失。

一開始自己在思考某項工作的原則時,通常依賴自己,直覺性、感覺強的東西很多,因為找到的是「最適合自己的」,但應該找出定量化的規範,而非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直覺做事。

當一個工作沒有既定的機制,執行者只能仰賴自己的個人能力,就容易出錯。

如果能有既定的作業程序、偵錯系統,或者安排最後的檢查者,就能在運作機制的同時,降低對個人的依賴,而且工作事項的負責人員更動時,就能依循這套SOP或機制,工作成果就不至於產生太大影響。

當然,機制是死的,這也是人類無可取代的地方——預測、創意、溝通,任何重大的意外狀況或客訴問題,在發生前,必定有一些徵兆,及早發現徵兆並加以改善,正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核心價值,如果能把時間空下來,就能夠做更多無法取代的工作。

事後省思

raw-image


這是失敗筆記,詳實記錄事情的來龍去脈、失敗原因、這個失敗可能帶來的風險、防止再犯的策略,最重要的是定期瀏覽,更好的方法則是將這些事項可視化做成SOP、FAQ、checklist 或行事曆。

關於這個表格,有一些公司會變成很像「悔過書」,員工只要犯錯比如超花廣告預算就要填,最後是給老闆看,這樣就失去了失敗筆記用來自我修正與釐清問題的目的。

因此在使用時,還是必須要重新對焦,以及思考安排這些機制的重要性與邏輯性。


《OTPR》:優化時間與工作價值

OTPR的四個要素其實是許多專書與理論堆疊起來的,只是在這本書裡做了一個好的串連,就算不是在做OTPR,也一定會在執行某些工作心法時重疊或使用到某些技巧,畢竟重要的事情,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重要的。

raw-image


O:OKR,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目標與關鍵成果)

T:Time Management(有意義與規則的時間管理)

P: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技巧與心態)

R-Restrospective (回顧與復盤,透過數據看見精進點)

raw-image



每週計畫表

這本書從左邊這張圖開始,請問問自己,你平常的行事曆長什麼樣子呢?是A這種排滿行程的行事曆,還是B這種排大事、協行的行事曆呢?

如果是A,可以再往下回答,這個排滿行程的行事曆,有多少比例是按照計畫發生的?

如果是B,這些空白的時候,自己都完成了什麼?創造了什麼價值呢?

兩者的差別,在於A在回答下一個問題時有跡可循,但B可能只能憑感覺來回答這個問題。

而感覺是一個未經整理,更新頻率不一的數據,在個人工作的優化上,盡可能讓自己的每週行事曆、工作、計畫,都能夠被記錄和分析,才能夠知道時間都用去哪裡、是否用在點上、是否用得有價值,回頭省思下一週計畫表是否要依此修正。

書中有一個不做週計畫表的Joseph,老是覺得自己很忙,事情用遠不能預測,放任他人對自己發出會議邀請或給出新的工作,這樣的狀況其實非常危險:

當你不安排自己的行程,別人就會幫你決定行程,你會很忙,但不會有太大的價值,除非幫你決定做什麼事情的人,很清楚怎麼讓你發揮價值,但你也失去了對自己時間的主導權。

排計畫的原則

《再忙》對於計畫的提醒很重要,OTPR則進一步提出排計畫時的五個原則。

  • 定義交付產出:這件事情應該產出什麼成果?一份文件、一個結論、一個決策?如果只是on上「思考OO報告」的工作項目,但沒有在計畫時就定義要這個時間要思考到什麼程度、停在哪裡、下次從哪開始,很容易就只是思考。
  • 工作量估算:拆解工作事項,把知道的部分時間精準估算,不知道的部分去詢問專家或團隊的其他人,才知道應該要怎麼拆,並且把不同的狀況標準化,不用接到每個工作都重新這樣估算一次,例如:每一次簡報準備都可拆成目標思考、結構流程、簡報製作、簡報優化四個項目,時間上應該只會在目標思考和結構流程需要增減。如果沒辦法算出工作量,那很可能我們對這個工作並不了解。
  • 六小時原則:工作性質不同,會對一天可投入的有效工時產生影響,作者建議對多數人來說抓六小時,把六小時的工作量妥善安排在八小時的上班時間內,就有一些buffer time能去處理其他事情,如果當天真的很順,再從後面挑其他工作來處理即可。
  • 留點時間給自己:運用六小時原則拉緩自己工作節奏之外,每週也可以保留一些隨意運用的時間,處理還沒來得及處理的事,或者思考需要時間沉澱和感受的策略、學習可能用上的技能。

最後一個原則就是「不開會原則」,這部份我們讓下一本專書來回答。


《咻咻咻零浪費會議術》:不想浪費時間開會要做的功課

幾乎所有商業書、改善工作心法書,都會提到會議,可想而知要聚焦在一件事情讓,讓每個人都覺得會議有效、讓每個人都覺得時間有意義,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我聽過的朋友們都是一邊開會一邊傳訊息,覺得會議上的某人或這場會真的很煩(?)

會議時間過長、內容淺薄、無法做出任何決定、沒有人發言,這四個是最常見的問題。

決定會議目的與參與人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對會議的解釋很精準,書中把會議分成三種,他們的目標也不相同:

  • 決定會議:訴求做出絕對的會決策者聚集在一起,目的在於「通過」或「否決」,目標在決定A案或B案,通過就該結束會議。
  • 拓展會議:訴求創意的延伸和活躍,有必要選擇多樣性人選,目標在想出十個點子,想出來應該就可以結束了。
  • 共有會議:傳達意思的會議,有必要接收傳達訊息的相關者全體都參加,讓相關者認識和理解、凝聚共識。

按照會議類型,決定應該要參加的人選,並且找到一定要參加的「重要人物」,還有區分出那些「姑且也邀請來參加的人」,可以避免邀請不需要的人員,也避免參加者不感興趣,更避免有人提出與主題無關或岔題的發言,只因為他不需要負任何責任。

書中當然也提醒,如果只是意思傳達,也可以用Email或公司公告即可。

事先思考會議腳本

raw-image


這本書有一個「最強會議結構」,從會議的前、中、後,來說明要做的事情,以及好的對策,如果覺得自己在主持會議時常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可以逐一參考。

其中我認為最難的事情是適當的議題設定,書中以國是會議為例,如果是設定「如何立刻救助人命?」這樣的議題,會議就完全無法具體化。

乘載一萬三千人要多少艘船才夠?那些船在哪裡?全員上船要花多少時間?距離最近的船在哪裡?要拜託誰才能動員船隻?上船有沒有什麼規則?

設定複數議題,讓討論不斷往下,才能讓會議精實進行,雖然也可能發生最糟的劇本,但因為事先預想過三種版本,接著進行改善和修正即可。

最後根據不同的會議類型,寫出能夠一目瞭然的會議記錄,當天就讓會議之後的真正工作能夠繼續進行下去,這部分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結語

當我們看到問題的時候,第一秒一定會覺得複雜、糾結與難解,但停在好難好難會讓心情和工作都無法再繼續向前,某種程度來說,我自己很相信「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有可能只是需要花多少時間、精力、尚未找到關鍵而已,也就是雖然此時此刻無法解決,但會一直朝著那個方向努力、尋求更適合的解答,聽起來有點天真,可如果缺少這樣的信念,會讓人失去動力,也會無法下定決心。

這也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我能感」,讓自己掌握能掌握的事情,讓走路時更加輕盈,找到能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就能一直走下去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玫臻的沙龍
24會員
17內容數
一個還沒有在樹下讀書,但以樹友互稱的神秘組織,常常在讀書會中忘記時間的流逝,此專題會分享樹下讀書各棵樹的點滴,以及共讀書籍的書摘、心得。
玫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09
五、六月相交之際去了一趟瑞士自由行,很幸運地擁有十四天的風和日麗,也搭乘火車在不同語區移動,得以看見瑞士境內的南北差異與令旅人驚奇的生活習慣差異,這篇整理了我覺得最驚奇的七個項目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3/07/09
五、六月相交之際去了一趟瑞士自由行,很幸運地擁有十四天的風和日麗,也搭乘火車在不同語區移動,得以看見瑞士境內的南北差異與令旅人驚奇的生活習慣差異,這篇整理了我覺得最驚奇的七個項目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3/01/06
焦慮就是恐懼,是原始且天生自然的反應,適當的焦慮有助於激發潛力、留下專注,做出更好的表現,但如果焦慮持續、重複出現,就是罹患焦慮症。 善待自己與善待他人並不矛盾,如果能開始對自己更加仁慈,也就能給予他人更多的善意。
Thumbnail
2023/01/06
焦慮就是恐懼,是原始且天生自然的反應,適當的焦慮有助於激發潛力、留下專注,做出更好的表現,但如果焦慮持續、重複出現,就是罹患焦慮症。 善待自己與善待他人並不矛盾,如果能開始對自己更加仁慈,也就能給予他人更多的善意。
Thumbnail
2023/01/04
《學問》原著 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 於2000年出版,奠基於「對話」的目標展開論述,認為過去的公司文化、教育過於強調批判思考,希望導入討論心法「焦點討論法」,幫助人們聆聽和對話,促進組織發展。
Thumbnail
2023/01/04
《學問》原著 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 於2000年出版,奠基於「對話」的目標展開論述,認為過去的公司文化、教育過於強調批判思考,希望導入討論心法「焦點討論法」,幫助人們聆聽和對話,促進組織發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書籍資訊 作者:八木仁平 譯者:許郁文 類別:商業理財>成功法>生涯規劃 出版: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月初版 遵循三大步驟,找出未來30年都適用的工作方法:熱情X才華X價值觀=真心想做的事(天職) 目錄綱要 Chapter1: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Chapter2:為什麼會
Thumbnail
書籍資訊 作者:八木仁平 譯者:許郁文 類別:商業理財>成功法>生涯規劃 出版: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月初版 遵循三大步驟,找出未來30年都適用的工作方法:熱情X才華X價值觀=真心想做的事(天職) 目錄綱要 Chapter1: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Chapter2:為什麼會
Thumbnail
每個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而一個人的成就感、自我肯定、對人生理想的規劃,也幾乎都是從工作得來。因此只要掌控職場情緒,你就能成為人生順利組。
Thumbnail
每個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而一個人的成就感、自我肯定、對人生理想的規劃,也幾乎都是從工作得來。因此只要掌控職場情緒,你就能成為人生順利組。
Thumbnail
出社會後一陣子,除了平常的8小時左右的上班時間,下班後帶著疲倦的身心處理日常瑣事的事物,有時甚至還在想工作案件的事,要想靜下心來專注的學習完成自己的目標,還真的是有點難阿! 跟以前求學時期比起來,真的沒有那種好好投入其中的專注感.....
Thumbnail
出社會後一陣子,除了平常的8小時左右的上班時間,下班後帶著疲倦的身心處理日常瑣事的事物,有時甚至還在想工作案件的事,要想靜下心來專注的學習完成自己的目標,還真的是有點難阿! 跟以前求學時期比起來,真的沒有那種好好投入其中的專注感.....
Thumbnail
作者在工作後的閒暇時間,透過進修和學習更大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初衷並非為了轉職,卻累積出專屬個人的競爭力。多數人在下班空閒後,雖有理想卻總淪為空想,多數的規劃因為生活疲憊,意外發生或是惰性拖累,引領我們就這樣屈服於安逸中。倘若你也有相似的情況,邀請你一同在這本書中,從作者的經驗看到改變的可能!
Thumbnail
作者在工作後的閒暇時間,透過進修和學習更大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初衷並非為了轉職,卻累積出專屬個人的競爭力。多數人在下班空閒後,雖有理想卻總淪為空想,多數的規劃因為生活疲憊,意外發生或是惰性拖累,引領我們就這樣屈服於安逸中。倘若你也有相似的情況,邀請你一同在這本書中,從作者的經驗看到改變的可能!
Thumbnail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在工作上遇見挫折,且這些難題彷彿永遠無法改變,自己身陷泥沼,沒有其他選擇,那麼我建議可以看看這三本書,區分可以改變的與不能改變的事項,正確歸因,至少掌握能夠預測的,也更能接受變化與瘋狂世界,找回「我能感」——我覺得我很有能力,我有選擇,我能改變一些什麼。
Thumbnail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在工作上遇見挫折,且這些難題彷彿永遠無法改變,自己身陷泥沼,沒有其他選擇,那麼我建議可以看看這三本書,區分可以改變的與不能改變的事項,正確歸因,至少掌握能夠預測的,也更能接受變化與瘋狂世界,找回「我能感」——我覺得我很有能力,我有選擇,我能改變一些什麼。
Thumbnail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上,有著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給你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嗎?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的。大約在工作十年左右,我的體悟是: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Thumbnail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上,有著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給你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嗎?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的。大約在工作十年左右,我的體悟是: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Thumbnail
先說,我不認識森川亮本人,但是我曾經在官僚心態很嚴重的單位工作,那時的每一次的開會對我來說都是無意義、浪費時間的職場酷刑,手上負責的事情已經夠忙了,卻還要坐在會議室裡,參與那種「最後不會有結論」的會議,看著公司各種低效率的工作習慣,不斷推遲我和團隊夥伴的專案進度、甚至威脅到我們準時下班的目標....
Thumbnail
先說,我不認識森川亮本人,但是我曾經在官僚心態很嚴重的單位工作,那時的每一次的開會對我來說都是無意義、浪費時間的職場酷刑,手上負責的事情已經夠忙了,卻還要坐在會議室裡,參與那種「最後不會有結論」的會議,看著公司各種低效率的工作習慣,不斷推遲我和團隊夥伴的專案進度、甚至威脅到我們準時下班的目標....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封寫著唐鳳推薦!他就力行公開透明自己所有會議記錄、發言,所以大聲工作法就是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就是這樣而已? 看完這本書,最後一段話完全是打中心底深處,我最認同且嚮往的精神 「實踐WOL就是建立連結,就那麼簡單!建立對你有意義且適合你的連結,當你那樣做時,你就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封寫著唐鳳推薦!他就力行公開透明自己所有會議記錄、發言,所以大聲工作法就是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就是這樣而已? 看完這本書,最後一段話完全是打中心底深處,我最認同且嚮往的精神 「實踐WOL就是建立連結,就那麼簡單!建立對你有意義且適合你的連結,當你那樣做時,你就
Thumbnail
「抱怨的當下你得以宣洩怨氣,但也會引來更多負面的情緒,甚至讓你心情低落。」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好好把生活過好,只要抓到自己的節奏,那麼所有的事情也會變得順利。
Thumbnail
「抱怨的當下你得以宣洩怨氣,但也會引來更多負面的情緒,甚至讓你心情低落。」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好好把生活過好,只要抓到自己的節奏,那麼所有的事情也會變得順利。
Thumbnail
你,喜歡看哪一類書呢? 人生階段都會有一種書,特別吸引你去閱讀去了解,一方面尋得一種認同也是在找一個出口與方法。 這社會,不缺乏努力的人們,想要有成就,努力是必要的。 那麼,同樣要努力,何不付出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人生的導師有很多種,書也是一種,試試看這兩本書帶給你的力量吧!
Thumbnail
你,喜歡看哪一類書呢? 人生階段都會有一種書,特別吸引你去閱讀去了解,一方面尋得一種認同也是在找一個出口與方法。 這社會,不缺乏努力的人們,想要有成就,努力是必要的。 那麼,同樣要努力,何不付出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人生的導師有很多種,書也是一種,試試看這兩本書帶給你的力量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