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一塊毫不起眼的白蘿蔔可能是人間美味嗎?

民初名作家夏丏尊拜訪舊日同事李叔同--後來出家的戒律宗大師弘一法師,在法師的斗室用餐,事後有記。他寫弘一大師用膳,慎而重之地夾起一小塊蘿蔔,送進嘴裡時臉上流露的歡喜,讓他既慚愧又讚嘆:從來沒想到尋常不過的蘿蔔竟能吃出無上的滋味!

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也曾提起弘一大師,對他的「儉」有更為翔實的記錄。

那回弘一大師應邀到湛山寺講戒律。弘一大師到寺之後,只跟倓虛大師寒暄了幾句,算是與住持和尚正式照會。當時同行的幾名成員都帶了好些東西,唯獨弘一法師,只有一隻用麻繩紮口的破麻袋包。裡頭一件破海青,破褲褂,一雙破舊不堪的軟幫黃鞋,再加上一雙補了又補的草鞋。手上拎了一把看上去已經用了好多年的破雨傘,上面還纏了不少鐵絲。

弘一大師入住後,寺方先是送去四個菜,大師看了一眼,猜到不是平常的伙食,堅持退回。第二次再送,這回菜色差一點,可還是被拒絕了。第三次只剩兩個菜了,還是不吃。最後盛去一碗大鍋菜,大師再三詢問:大眾是不是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才收,否則還請拿回。

弘一大師暫住的屋子全由自己收拾,不假他人之手。住房乾淨整潔,連帶窗子、地板都一塵不染。上了講壇開講,開口便講「律己」:學律的人先學律己,切莫以此約束他人;學了戒律之後,如果是拿來檢視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過錯,那肯定是學錯了!

暫駐湛山寺那段時間,倓虛大師不曾聽過弘一大師臧否人物,說長道短。弟子偶而犯戒,弘一大師也不說什麼,他的對策就是單純的「律己」--既然不能「化人」,肯定是自己的工夫不夠,那就懲罰自己,禁止飲食進到腸胃。

弘一大師早年的生活風光無比,在音樂、繪畫、書法,乃至戲劇都有傑出的表現,名作家林語堂譽為當代少有的奇才。中年出家以後,繁華落盡見真淳,選擇規矩最多的戒律宗,持戒甚嚴。他從來不曾要求別人照做,然而大師嚴謹的自律彷彿自帶馨香,不僅在他所在的時空散發,更且經久不散,薰香了不同的時空。

真正的歡喜肯定不是藏身在無盡的揮霍裡,單純的飲食自有單純的喜樂。

本世紀初曾隨著維生先生到訪華山,北峰、大上方朝聖後轉到甘肅重訪涵靜老人的弘教足跡。有一天因為身體不適單獨留在旅店,捧著涵靜老人的《蘭州闡道日誌》拜讀,直到中午時分,抗拒不了轆轆的飢腸,踅到附近的小店買了幾個店家早上賣剩的花捲。我拿了隨身的白色手帕包了,拎回旅店品嘗。乾巴巴的花捲,賣相奇差,送進嘴裡慢慢咀嚼,居然別有滋味。

清簡的飲食如此,住處也是。寫作《北斗徵祥真經讀經筆記》那年,我正好向學校請了長假。長假請成,擔心婆婆不高興──沒有收入的媳婦得讓兒子養,只好假裝上班,躲進學妹慷慨出借的小套房。

小套房座落在一座龍蛇雜處的大樓,每回開門總得先探頭探腦,確定安全才敢邁開步伐,因此很快就換了新鎖。其餘的除了徹底打掃,全部將就使用。如廁後得提著水桶沖水,午飯過後和衣在橫放的舊衣櫃--半米寬,六尺長--小憩片刻。其他時間,我把筆電放在一張破舊的小桌區區三平方尺的桌面上,一邊聽著時不時從附近平交道傳來的警示聲,一字一字地「敲」我的讀經筆記。

外面噹噹響,裡面是我的鍵盤響。兩個月過後,《人人一本福德存摺》寫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5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
Thumbnail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
Thumbnail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Thumbnail
富與貴,誠然是許多人最大的渴望,憑藉富與貴帶來的錢與權,可以轉化為利益眾生的豐富資源,孔子既不拒絕,也不曾反對。可取得富貴的手段不同,得來的富貴價值自然迥異。 萬一時運不濟,安貧樂道自然成為孔子的應對方式。 粗茶淡飯,自有清歡,是心安理得的大自在。
Thumbnail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Thumbnail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Thumbnail
春天萬物復甦,他與幾個好朋友,帶上小孩,到解凍的河水中沐浴,身心煥然一新,走到祈雨的舞雩台,享受春風吹拂,與天地一起迎接蓬勃的開始,完成心靈的儀式,開心地唱歌回家。 魯鈍如我,來到知天命之年,終於體會到-曾皙的內在充盈豐沛,對人真心相待,讓萬物各得其所,與一般人追求事業的成就相比,是更高境界。
Thumbnail
春天萬物復甦,他與幾個好朋友,帶上小孩,到解凍的河水中沐浴,身心煥然一新,走到祈雨的舞雩台,享受春風吹拂,與天地一起迎接蓬勃的開始,完成心靈的儀式,開心地唱歌回家。 魯鈍如我,來到知天命之年,終於體會到-曾皙的內在充盈豐沛,對人真心相待,讓萬物各得其所,與一般人追求事業的成就相比,是更高境界。
Thumbnail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弘一法師偈語> 求學時期老愛在考試卷的背面塗鴉寫字, 老師通常對此舉很寬容, 但某回卻被導師約談了, 依稀記得是寫了弘一法師的偈, 老師很嚴肅地問我為甚麼寫這
Thumbnail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弘一法師偈語> 求學時期老愛在考試卷的背面塗鴉寫字, 老師通常對此舉很寬容, 但某回卻被導師約談了, 依稀記得是寫了弘一法師的偈, 老師很嚴肅地問我為甚麼寫這
Thumbnail
最單純的飲食往往藏有人間最美的滋味。弘一大師至簡無慾的生活足以為示現。華山朝聖,賣剩的花捲入口,果然是無上滋味。簡陋的小套房,曾經誕生一本書:《人人一本福德存摺》。
Thumbnail
最單純的飲食往往藏有人間最美的滋味。弘一大師至簡無慾的生活足以為示現。華山朝聖,賣剩的花捲入口,果然是無上滋味。簡陋的小套房,曾經誕生一本書:《人人一本福德存摺》。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