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人物|堅持對「影展」的信仰──專訪金馬影展部總監陳曉珮

2022/10/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身為影迷,對電影工作總抱有許多想像,而台灣大大小小的影展每年有增無減,當影迷邊排片單邊為自己的錢包哀號時,大概也會偷偷怪罪自己被電影蠱惑的心。
金馬國際影展的影展部總監陳曉珮,也是個勤跑影展的影迷,大學時曾在金馬影展打工,畢業後她堅決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在片商、片場、影展間來來去去,也曾因此被父母擔心生計。直到最後她進入金馬團隊,有了穩定的工作狀態後,父母才漸漸不再叨唸。
沒想到,這一轉眼已經二十年過去,說陳曉珮把青春都奉獻給了電影與金馬影展,一點都不為過。有趣的是,這一路上不變的除了對電影的愛,還有屬於她與哥哥的電影時光。
過去在許多訪談,陳曉珮都提過哥哥當年北上念大學「整天跑影展,令她好嚮往」的回憶。畢業於政大廣告系、目前在廣告業工作的哥哥,也常會遇到一些接拍廣告案的電影導演。兄妹倆至今仍常相約看電影,兩人的口味都很多元,不只看影展片,也很喜歡商業大片。對陳曉珮來說,影展票開賣當天更因此變成一場大戰──不僅要邊接客服電話,還要邊幫哥哥搶票。原來哥哥也跟多數影迷一樣,早在開賣前就列了一長串片單,交代妹妹幫搶,更幸運的是這之前還會有一場專為他開的「妹妹選片指南」。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因爲工作忙碌減少看影展的時間,「電影」依然是兄妹的共同話題。
回過頭來看這二十多年,在電影圈兜兜轉轉,對陳曉珮而言,影展的「純粹」或許正與她性格中的「堅持」、「任性」格外契合。電影發行有商業考量,買進的電影不一定是對自己胃口的;而片場惡劣的工作環境、低落的安全意識與勞工權益,也讓她決定離開。因緣際會之下,她進入金馬影展從事翻譯發包、放映管理等行政庶務,當時她對影展運作一竅不通,執委會亦無今日的規模,什麼都要慢慢摸索,還曾經因為放映時搞錯銀幕比例而被導演責罵。那之後,她輾轉經歷了國際聯絡、出國選片等位置,最後成為影展部總監。
*疫情年代的克難式選片
能將興趣與工作結合,絕對是件幸福的事情。尤其影迷們大概都夢想過整天看電影的日子。然而,選片人其實是一道閘門,每日面對海嘯般的片量,要挑選出最適合自身影展特色的電影,成了一件異常艱辛的事情。
疫情蔓延全球以前,每年的國際影展是世界電影人充電的地方,影展選片人更是必須整天待在影廳裡,盡可能看更多電影來做篩選,無法邊工作邊旅遊。但近三年來,陳曉珮僅能在小螢幕中觀看國外片商寄來的試看片,連在黑盒子中感受電影魔力的時刻都失去了。部分世界首映的片還很難拿到試看檔,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電影本人。而除了在上班時間看片,下班回家也須撥出時間盡快消化片單,才能趕上排片、發布的時間,因此偶爾必須做一些取捨。「當你時間不夠用的時候,一部片兩小時,然後你還有大概五十部要看,那可能看個幾分鐘發現,他可能太 indie、或太實驗,就得判斷它不是我們會選的片子。」
所幸,有些電影在金馬或許沒有適合的主題單元,但在台灣眾多其他影展中,能找到更適合的歸屬。陳曉珮說這圈子其實很小,她常會將發現的好電影推薦給紀錄片影展、女性影展⋯⋯等,讓它們能在更好的時機,面向更可能喜愛它們的觀眾。
這裡似乎也能看出影展之間的默契。在競賽片揀選上,各影展都想走出自己的風格,而在觀摩片的「搶奪」上亦然。陳曉珮經常跑國外影展,聽過有些國家國內的影展之間「搶片」很兇,她笑說:「我們算是還滿 love and peace。」畢竟選片不只取決於選片人的眼光,還可能受到國外發行商的策略、價錢及其他因素影響。她還說,過往會有「我一定要買到這部片」的執著,現在也漸漸能釋懷了。
*互相競逐又輝映的大銀幕、小螢幕
近幾年的台灣影展,還逐漸出現了另一個亮點──「台劇」,這某方面也與串流平台興起,許多電影導演開始嘗試拍劇有關。陳曉珮認為,將台劇引入影展的效果很不錯,「看到長期在關注的電影創作者跑去拍劇,我們就會好奇他拍出來的樣子,他用劇的方式來說故事跟電影有什麼不同?」身為選片人,她的視野不侷限於電影,反而是更加多元、開闊,她認為現在很多劇的品質不輸電影,來影展放映還可以互相拉抬,創造雙贏的局面:觀眾可以跟影人互動,影人能直接接收到觀眾的反饋,這幾年的《華燈初上》、《媽,別鬧了》反應都很好,也開啟了劇集與影展全新的互動關係。
不過她也說:「很多台灣導演都跑去拍劇,我們都說趕快回來拍電影!畢竟台灣人才有限,都跑去拍劇的話,電影工作就停擺了。」再次展現了身為影迷與選片人對電影導演的殷殷期盼。
也因此,陳曉珮與多數影迷一樣,對串流平台又愛又恨。她分析道,串流的好處是可以給導演很多的經費與拍攝自由,讓導演能夠拍自己想拍的,但同時,很多電影非常適合在大銀幕放映、卻只能在小螢幕觀看,非常可惜。而串流平台剛興起時做法很保守,影展想邀片甚至不知道要跟誰聯絡,也曾遇過找不到 Netflix 在台灣的窗口的窘境。在國外,各大影展與串流平台的關係,也曾經波濤洶湧。
除了劇集開始透過影展宣傳,影展與片商的合作也行之有年,但每年總有些電影在影展一開賣被秒殺,後來再上院線時,票房卻十分慘烈。這個現象也困擾著選片團隊。身為金馬每年選片指南的台柱之一、具備「在三十秒內把一部電影講到讓觀眾買單」的魔力的陳曉珮推測,影展的氛圍或是觀眾的好奇心、「搶先看」的新鮮感、甚至滿額禮都是觀眾可能加買某部片的因素。
「影展就是一種邪教。」這句話從影展部總監口中說出,別具趣味又似乎有著強大說服力。至於前仆後繼的觀眾們,絕對是電影之神最虔誠的信徒吧。
採訪:張硯拓
撰稿:吳思恩
攝影:ioauu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