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為什麼大家都不相信聖經?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康納曼的研究,對於面對時代挑戰的基督徒而言,有什麼啟發?在今天變化多端的家庭、教會、社會處境,我們都被迫做不同的選擇來回應,而選擇則取決於我們的參照基準。基督徒在日常生活時做決定時,有一個與非信徒不同的參照基準,就是傳統。這個觀點可能會引發兩種質疑:第一,宗教改革不是說「唯獨聖經」嗎?基督徒做決定的參照基準不就是聖經嗎?第二,作為基督的門徒、天父的兒女、領受聖靈的新造的人,做決定的參照基準不就是三一上帝本身嗎?
先回應第一種質疑。聖經落在基督徒手上,絕對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讓他們做決定時有基準可以參照。可是,聖經落在非信徒手上,則有可能成為他們中傷基督教的武器。二零零七年,有香港民眾集體向當地刊物審查部門,投訴聖經內容充斥色情與暴力,要求當局把聖經視為限制級刊物,禁止未成年人士接觸。他們點出創世記第十九章,當中記載羅得的兩個女兒,把羅得灌醉,然後與他進行性行為;以此指控聖經疑似鼓吹妨礙性自主、亂倫等行為。他們又以士師記第十九章為例子,經文記載一名利未人讓配偶遭一群陌生人性侵而後身亡。這利未人之後親手把配偶的屍體切成十二塊。投訴人認為這些情節之血腥、殘忍,跟著名限制級港片《人肉叉燒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於反對基督教的人斷章取義、毀謗聖經,我們大概會指控他們按照自己的人性來解釋聖經,而非以上帝作為參照基準。可是,一些聲稱自己以上帝為參照基準來解釋聖經的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卻讓我們吃驚,使我們不禁懷疑,言必上帝的人是否就可以為所欲為。
香港基督教錫安教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基督教派(sect),過去因為鼓勵會友飲用雙氧水治病、預言彗星襲地球並慫恿他們到山上避難,成為社會新聞焦點。這教派的領袖聲稱自己聽到上帝的聲音,聖靈藉著特別的方式對他說話。他解釋馬太福音第九章32~34節耶穌趕鬼的敘事。經文記載有鬼附在一名啞巴裡面,耶穌把鬼趕出來,啞巴得醫治、能說話。有圍觀者驚嘆說:「在以色列中,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法利賽人卻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這名教派領袖影射,不相信飲用雙氧水治病的人,就像不相信耶穌治病趕鬼的法利賽人。他更進一步控訴社會汙衊他的教派為邪教,認為他的雙氧水療法才能夠消除新冠肺炎疫情。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唯獨聖經」和「以上帝之名」這兩句口號不足以作為參照基準,來幫助基督徒面對今天的挑戰。理由是,第一句口號會變相鼓勵,不同立場、利益團體的人都有各自對經文的解釋,例如女性主義、同性平權、無神論等釋經。第二句口號則會成為基督教派、異端,甚至異教用來支持自己行動的理由。這樣,基督徒有可能面對類似以下的情境。
有一次大專團契的學生邀請他未信的同學來參加聚會。聚會後這新朋友向我提出很多有關基督信仰的問題:「我知道大部分基督徒都根據聖經來反對同性婚姻,那麼你怎樣回應那些同樣根據聖經但不反對同性婚姻的基督徒?」「我知道你們基督教跟天主教不一樣。分別只是在於你們聽牧師話,他們聽教宗話而已?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代表,對嗎?」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庫斯曼認為「自我」是指某個社會所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包括人的價值、限制、期待、禁忌等。所謂自我的空洞,也是針對人所體會這種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而言的。現代人的自我,為什麼會變得空洞呢?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基督教詩歌差很大 詩歌好洗腦 歌詞的潛移默化 把神「馴化」了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庫斯曼認為「自我」是指某個社會所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包括人的價值、限制、期待、禁忌等。所謂自我的空洞,也是針對人所體會這種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而言的。現代人的自我,為什麼會變得空洞呢?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基督教詩歌差很大 詩歌好洗腦 歌詞的潛移默化 把神「馴化」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