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報客座演講心得X滿滿AI工具乾貨:未來,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怪獸看科技

2022/11/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Meta 裁員潮除了是鷹派聯準會的升息策略奏效,試圖透過提高當前「過低」失業率的部分體現,而 layoff 事件其實還讓我們再次思考,虛實整合究竟能否變成未來?未來的工作場域究竟應該長怎樣?但其實這些種種,都是現在進行式。

👉寫在前面

10月底,適逢《曼報》的 Manny 來政大演講,基於一直以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好奇心,加上當時正在趕 Podcast 談遊戲業生態的講稿亟需靈感,我混入【數位遊戲與社會】的課堂,殊不知居然是探討 the future of work,儘管和原本的講題稍有落差,但對於未來工作場域的想像還是有些收穫,便稍微整理了脈絡,當作怪獸看科技的番外篇。
先前錄《怪獸科技公司》的時候就曾討論過 AI 智能創作工具 Midjourney 之於人類藝術家的關係,這次的演講則是更有系統地從了解 AI 具體而言,到底是何以在工作場域上發揮其作用,進而延伸到 AI 進入產品化後,未來的我們究竟何去何從。
延伸閱讀:用AI製圖得首獎畫家恐失業、全支付竟然可以進行投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EP1.1

從文字到影像

AI 工具已經強大到連不懂設計的人,都可以透過關鍵字去生成指定影像
從微軟、Office 引領的數位化變革,直至 Google 工作革命改變了過去線下、單機的作業方法,逐漸轉型為線上雲端共享的形式,近年來工作場域又迎來許多變化,延伸出許多小分支,如 Notion 透過模組化打造資料庫、Canva 運用大量模板與手動拖曳的方式,讓一般人從傳統 Word、PPT 形式中解放,甚至美國運輸公司 DHL Express 全公司直接導入 Canva 作為工作場域中主要使用的工具。
不僅如此,AI 更成為上班族的新寵,不再需要仰賴繁瑣的流程,自己就能完成堪用的內容。這些工具一再打破我們過去對於工作型態的定義(詳見下方乾貨區),面對這一連串科技的轉變浪潮,又或者是在變動不定的未來,我們的工作場域又會轉換成什麼樣貌?Manny 點出三大可能的關鍵:非同步、高度生產力,以及臨場感。

AI 化之下的展望

屬於現在進行式抑或幻想的 The Future of Work
有別於過去重複性高的業務性質,在創造性知識工作(Creative & Knowledge work)當道的現代,同步工作的必要性已漸趨下滑,疫情促使數位轉型的非同步混合辦公也慢慢普遍化,甚至透過 AI 輔助大部分工作、減少前期碰壁狀況也未嘗不是個選擇,藉之擴展靈感並縮短醞釀過程,進而提高整體生產力。簡言之,或許未來會因而更為強調精準、無拖延的工作模式。
至於三大關鍵趨勢的「臨場感」,Manny 打了大大的問號。原因在於,前兩者均為現在式,是已經有脈絡可循正在全速發展的重點,但即使有微軟和 Meta 合作繼續發展的元宇宙,就本質而言這到底可以有哪些具體且必要的運用?我們真的會需要那種朝向虛實整合的工作性質嗎?「元宇宙會正常化,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究竟能否成立,這個巨大假設還需要時間驗證。
以遊戲業為例,為了打造最真實(realistic)的高沉浸感 3A 遊戲,資訊量大的情況下,開發成本成為當前遊戲開發之所以生產效能低的主因;尤其在美術方面,遊戲中的一草一樹其實都相當耗時。換言之,真實性的代價便是高成本,這在遊戲業本身就已甚是明顯,脫離了娛樂產業,這類型典範轉移的下一步會落在何處?
總的來說,網路的邊際成本為零,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同樣便捷易得的快速資訊,但也同時讓過去許多工作造成衝擊;如今 AI 的快速進步,更使得知識、創造生產的邊際成本也降為零。由於 AI 的強項正是模組化,倘若學校教育還停留在教授易被取代的模組化知識,面對未來學習到的能力其實是遠遠不及這些趨勢的發展。
談及未來與趨勢,或有不確定性抑或突如其來的變化,但不變的道理一直都在,就是新科技的推出與發展一向是被當代質疑,爾後才能不斷經由討論、優化成最適合那個時代的方式。新的工作總會有機會取代舊有的業務,在 AI 進入產品化時代的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掌握專屬於人的優勢,研究並善用 AI 讓自己的效率和生產力提升,變成在職場站穩腳步的一大利器。

乾貨區

1. 文字型 AI

2. 聲音型 AI

3. 圖像型 AI


🤖追蹤怪獸科技公司:懂科技,你也可以。
👉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0K會員
300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