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多元化的資訊來源加上令人難以專注的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奪取了人們的注意力,也使得有效閱讀變得更加困難。
十年以來,佐佐木俊尚每天早上從千篇新聞中找出值得一讀的十篇報導,在推特和臉書上免費分享給讀者。許多人感到好奇,佐佐木先生是如何辦到的?於是有了這本書,以及三個想分享給讀者的技術:
一、符合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閱讀」方法
二、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與「輸出」技術
三、讓腦袋保持「創造力」狀態下的知識儲存技巧
...
現在是更重視閱讀力與閱讀素養的時代
沒有人會反對網路上充斥著海量資訊的事實,但其中有優質的資訊、也有糟糕、惡質的雜訊。如何挑選出優質的資訊、進行深刻的解讀,來提升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成為了現代人重要的課題之一。
在不少談論邏輯謬誤的書中,都提出了這個觀點。如果只是一昧地接受網路上所餵養的資訊,我們很可能被形塑成扭曲的價值觀與造成對事物判斷的偏誤。除了選擇合適的資訊來源之外,如何判斷送到眼前的資訊真偽與價值,更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挑戰,而這也有賴於自身的閱讀素養。
...
培養閱讀力從排除陷阱與雜訊開始做起
這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都在談「讀什麼」和「怎麼讀」這兩件事。
從紙本書與電子書、社群網站、報章雜誌等各式媒介的閱讀方式,書中都有相當完整的經驗分享;我們可以參考,然後建議自己的方式。
因為無法閱讀完所有的資訊,所以如何挑選「該讀的內容」成為關鍵的起手式,包括揪出潛藏在閱讀中的陷阱,並排除掉其中的雜訊。
大量閱讀或蒐集資訊,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透過閱讀文章或蒐集資訊來累積「概念」。
我們可以將「概念」想做「將多元資訊結合為一個故事,或依順序來整理,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的東西,然後另一個課題就是如何更好的輸出表達概念?
輸出的重要性,相信在現在已經無庸置疑。不過,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三個理由,我認為很關鍵也十分認同:
- 純粹出於共享精神;保持善意的無私奉獻,最終也能讓自己受益。
- 培養會去蒐集資訊的精神強制力;輸出,可以讓自己意識到沒有持續輸入,遲早會枯竭的。所以會不斷接觸新事物、持續蒐集資訊。
- 更容易找出讀過的文章;善用社群工具,可以快速找到輸出的內容。
書中提到許多篩選、過濾、消化與管理資訊的建議與做法,和我自己在實踐的幾乎沒有二異。所以,對我而言更像是種提醒與驗證,而不像是學習新觀點;但對於想要提升閱讀整合力的讀者來說,我想應該可以帶來不少啟發。
...
善用反脆弱從散漫中獲得力量
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散漫、缺乏專注力,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因為覺得散漫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真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有專注力的人,是不是時常有這樣的想法呢?佐佐木俊尚說,不需要為此感到苦惱,只要能好好善用自己的散漫,讓僅能維持住幾分鐘的集中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了。
我意識到這與反脆弱的概念是相通的:如何從不確定中獲得效益?果然,作者在書中後續提到了反脆弱的概念,也提及了阿德勒心理學建議,人們不該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沒有集中力」這件事上,而是該注重於「自己有散漫力」上。
散漫力,其實是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做事技巧。
...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三個啟發
對於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我想這本書應該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閱讀。與其說這是一本工具書,我覺得更像是一本趨勢書;隨著時代演進,書中的內容多半可能會失去意義,但有些觀點的方向仍具價值,比方說:
- 數位與實體的整合
- 工作與生活的統合
- 專注與散漫的配合
虛實整合已經不是新的議題,但隨著技術與工具的發展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保持好奇心與多元媒介的整合,我們或許還能發現許多閱讀的方法與樂趣。
以往,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在試圖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件事很難做到,或者說不該追求時間上縱向的完美切割、而是橫向的比例分配。在每個時間段裡,不再是完全的生活或工作,而是比例上的變化,讓兩者統合或許就是未來職場工作者的最佳模式。
人的專注力是稀缺資源,但是透過專注與散漫的切換,不僅可以讓專注力有效恢復,也是讓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關鍵。同樣的觀點是《極度專注力》與《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中也都有提及,如何讓專注力、散漫力得以互補,就是實踐「多任務處理」的核心,用最少的努力來管理與發揮有限專注力的最大價值。
最後的題外話,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封設計的真不錯,讓整本書的質感提升了一個檔次。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