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 #02 減肥經驗分享part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在上一篇提到~

  • 足夠蛋白質是首要目標
  • 消耗肝醣後才會消耗脂肪

這篇來說說「211餐盤法」。

(本來想與4+2R一起說但分析後她們兩者仍然是蠻不相同的方式,還是分兩篇說吧。)




改變「飲食比例」與「進食順序」

Cofit 211餐盤

知名醫師宋晏仁醫師提倡的「211餐盤法」,無論在FB社群或者YOUTUBER頻道都有很高的曝光度,我也因為看了彎彎的分享而加入過一期課程。不囉嗦直接說重點。

211餐盤飲食重點整理如下
*正好也看到Q&A文章 連結如右: 211餐盤Q&A

  • 首先要學習的是掌握每餐進食的比例。三餐以「纖維2:蛋白質1:碳水1」的比例搭配。(一個盤子分4等分,1/2的菜、1/4蛋豆魚肉、1/4(或少於1/4)的澱粉)
  • 挑選食物但不用特別選擇烹調方式,只是要避開煎及炸物。
  • 這邊的每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計算公式為 【體重(公斤)*0.9g】
    (例: 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最低需要蛋白質為 50*0.9=45g以此類推)
  • 過程中盡量不攝取精緻糖、酒精,注意添加物、醬料、水果的食用量。
  • 不吃宵夜,多喝水(4000c.c),早點睡。
  • 用餐順序黃金 SOP:水、肉、菜、飯、果

大致上是這樣。
我記得當初是先在官網預約,後續看診流程如下:

(1)預約當天到診所後會先量身(量Inbody),並與營養師初診面談(30min)。營養師會依照每人數值與飲食習慣,以及「六大荷爾蒙體質分型問卷」,分析你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2)知道體質類型之後,營養師會計算飲食比例和份數,給予客製化建議,並設定減重的目標和時間,也同時決定是否要購買課程及診所販賣的營養補充品。

(3)確定要購買課程的話,學員必須下載cofit課程專屬app,加入app中的瘦身群組。每個星期一會開新的班級,為期八周,加入後需要每天把三餐餐點照片上傳至群組,營養師會幫忙檢視。每個人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計算食物組成比例

raw-image

紀錄飲食 隨時檢視 與夥伴互相鼓勵

(4)群組會有同學一起互相鼓勵,也會有隨班助教監督並給予建議。如果想要瘦身夥伴的話,其實這是加分的點。

(5)四周時有一次回診測量數據,及第二次的面談。除了看看成果激勵自己之外,也可檢討看看整體過程方向對不對。

(6)兩個月結束後就不會有營養師的QA,還是可以使用app。另外診所人員不會強迫要學員購買營養品,這點算是不錯的。 (※第一次寫的時候寫錯,一套課程不是一個月是兩個月才對,修改一下。)

不須大幅改變 自然而然的瘦身 但需要時間

兩個月執行後,我覺得「211餐盤法」是很直覺式的飲食控制法,飲食內容也不需要改變太多,還是有肉菜澱粉,只是把比例調整成菜>肉>飯

接著改變進食順序的目的,先吃菜與肉,就有穩定血糖的效果。我會推薦一些剛開始想要健康飲食但不太願意大幅改變飲食內容的家人朋友用這樣的方式。

但與168斷食一樣,如果做不到減醣和無醣,達到減重目標的時間會拖很長,或者沒什麼改變只能維持。

宋醫師是最推薦 「168+211餐盤+戒糖」的搭配。

  • 168斷食能將前一天累積的肝醣消耗完畢後,促進醣質新生與開啟細胞自噬
  • 211餐盤降低醣類攝取、穩定血糖
  • 戒掉糖分,糖是不帶有其他營養素的「空熱量」,在攪亂內分泌後,還會轉成脂肪存在體內。戒糖可以減少脂肪囤積。(衍伸資料: 聽說戒糖好處多-泛科學

總體而言~211餐盤是全年齡適用也是相對安全,與執行簡單的飲食控制法,如果不確定自己有無體質上的問題,或其他疑問,可自行看診詢問營養師。


我211兩個月的成果

兩個月的課程結束,我的體重減少3kg,其中體脂1.7kg。體重體脂比為57%。其實並不理想。

我的飲食採用不吃水果及甜食,一天至少有攝取一份澱粉類,並沒有全部無醣,每日水分平均攝取3000c.c,一周健身房重訓1次。沒有搭配額外營養品和高蛋白。

體重體脂數據如下圖:

raw-image

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我不討厭每天上傳照片,這是很好的紀錄方式。但當如果有外食聚餐或是吃的不夠確實時,就有非~常~強烈的罪惡感@@ 而且會覺得自己明明有配合,有搭配運動,飲食大方向也有對,瘦的進程卻很緩慢,當時想不透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可能是壓力、水分、睡眠等) 但當時只覺得效果不如預期,所以兩個月過後就沒有再繼續了。(對,我就玻璃心)

瘦的不理想也沒關係,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後來就繼續尋找更適合的瘦身方式。這時候老公正在研究4+2R代謝飲食法,下一次就來說[4+2R代謝飲食法]。


簡單聲明

文章內容僅為自身經驗,不是專業研究或教學,如用詞上有偏差或有誤請留言提醒我,我會改正QQ!其實提到的大部分也已是普遍的觀念,我充其量只是做個整理,文章僅供參考~。

但如果是我所提到的方法您不認同或您試過了無效,還請多包涵。只是每個人體質不同,生活習慣與環境情況皆有差異,不可能一套方法對所有人都有效,還請大家以開放的心看待不同的方法。選擇自己最認同及容易執行的即可。

曾經看過有醫師發起的社團專門抨擊某減肥飲食法,被攻擊的群友也反擊回去,搞得兩邊烏煙瘴氣。可是兩邊都有人瘦的好、也有瘦不了的,各自情況不同,根本兩條平行線毫無交集的吵鬧,是要證明什麼?只能說:

沒什麼絕對的好方法,只有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們下次見,See you next tim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S. ROSEY的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11餐盤飲食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健康飲食方法,只需記住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全穀類的比例,就能輕鬆達成營養均衡。本文詳細介紹211餐盤的比例原則、執行方式、菜單範例,並分享作者親身實踐的心得,以及如何搭配運動、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讓減重過程更有效率,輕鬆擁有健康生活。
Thumbnail
「211餐盤飲食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健康飲食方法,只需記住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全穀類的比例,就能輕鬆達成營養均衡。本文詳細介紹211餐盤的比例原則、執行方式、菜單範例,並分享作者親身實踐的心得,以及如何搭配運動、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讓減重過程更有效率,輕鬆擁有健康生活。
Thumbnail
用餐時刻進入餐廳或超商的你,心中是否正在精算今天吃了多少熱量?!從168斷食法、生酮飲食等近年熱門的減重方式,難免有時間及食物選擇上的壓力,源自哈佛健康飲食餐盤延伸的「211餐盤飲食法」,強調不用算熱量、滿足你好好吃飯的根本需求,簡單容易,是一個增肌減脂的新飲食法,難怪連精瘦的林宥嘉都深諳此道,搭配
Thumbnail
用餐時刻進入餐廳或超商的你,心中是否正在精算今天吃了多少熱量?!從168斷食法、生酮飲食等近年熱門的減重方式,難免有時間及食物選擇上的壓力,源自哈佛健康飲食餐盤延伸的「211餐盤飲食法」,強調不用算熱量、滿足你好好吃飯的根本需求,簡單容易,是一個增肌減脂的新飲食法,難怪連精瘦的林宥嘉都深諳此道,搭配
Thumbnail
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對於上班族,最大的「微煩惱」是:午餐要吃什麼?而正在減肥的人就更苦惱午餐要如何選擇了,吃一個便當又怕量太多、只吃乾麵又怕蛋白質不夠。就讓營養師來教您如何避開午餐地雷習慣,並傳授大家午餐瘦身秘技吧! 3大午餐地雷習慣 ☒ 地雷一:集體訂便當 「保證肥」兩大便當之首:港式燒臘飯和炸肉
Thumbnail
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對於上班族,最大的「微煩惱」是:午餐要吃什麼?而正在減肥的人就更苦惱午餐要如何選擇了,吃一個便當又怕量太多、只吃乾麵又怕蛋白質不夠。就讓營養師來教您如何避開午餐地雷習慣,並傳授大家午餐瘦身秘技吧! 3大午餐地雷習慣 ☒ 地雷一:集體訂便當 「保證肥」兩大便當之首:港式燒臘飯和炸肉
Thumbnail
雖然沒有減肥成功但還是厚臉皮分享的瘦身經驗第二彈~! 這次提到改變「飲食比例」與「進食順序」的211餐盤法
Thumbnail
雖然沒有減肥成功但還是厚臉皮分享的瘦身經驗第二彈~! 這次提到改變「飲食比例」與「進食順序」的211餐盤法
Thumbnail
還沒減肥成功還是厚臉皮的跟大家分享 這篇有提到蛋白質和168斷食 不專業減肥分享part1來囉
Thumbnail
還沒減肥成功還是厚臉皮的跟大家分享 這篇有提到蛋白質和168斷食 不專業減肥分享part1來囉
Thumbnail
簡單介紹一下《不用計算卡路里,越吃越瘦新陳代謝飲食》的內容、與實做的一些心得,最後再分享手寫的菜單日程表。
Thumbnail
簡單介紹一下《不用計算卡路里,越吃越瘦新陳代謝飲食》的內容、與實做的一些心得,最後再分享手寫的菜單日程表。
Thumbnail
工作的關係,對於膽固醇、糖尿病等相關議題滿有興趣的(*非醫療專業人員),這一年來王醫生的書前後看了約三遍之後,一直自詡為健康的胖子的我,在六月底突然決定開始4+2R飲食。 實行11天,成功減去體脂 3%、2.4kg 純脂肪,信心大增,決定來好好紀錄一下我的4+2R之路!
Thumbnail
工作的關係,對於膽固醇、糖尿病等相關議題滿有興趣的(*非醫療專業人員),這一年來王醫生的書前後看了約三遍之後,一直自詡為健康的胖子的我,在六月底突然決定開始4+2R飲食。 實行11天,成功減去體脂 3%、2.4kg 純脂肪,信心大增,決定來好好紀錄一下我的4+2R之路!
Thumbnail
減肥第83天。 (媽呀!下週就滿3個月了,又要滿月結算了)
Thumbnail
減肥第83天。 (媽呀!下週就滿3個月了,又要滿月結算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