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反求於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⑤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21】
孔子說:「君子內求自己,小人外求他人。」
以上幾章都在說明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就已經截然不同,君子所關心的是人格的建立與公義的伸張,這些都是內求,完全操之在己,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就可以發揮德性的自由,此所以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立志為善,善即在吾心。
但,小人所關心的卻是財利衣食,這些都是外求,完全操之在人。有時為了強求,自然就要投其所好,甚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賣身趨附,事後還振振有辭:「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或自圓其說:個個都係咁樣架啦!
然則,君子不用吃飯嗎?不錯,君子也要工作謀生,有時也要有求於人;但,君子必然是勤勤懇懇、平平實實地工作,既不外騖,也不強求,所作的一切,無論是順心的抑或是逆意的,都會按着道德原則來處理、來面對。正如宋朝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不以得為喜;失,亦不以失為憂。所以,君子即使也得工作謀生,但始終都會保持自我的德性自由的。
⑥子曰:「君子不器。」【為政12】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自我局限。」
上一章提到君子會保持自我的德性自由,得意時處之淡然,失意時處之泰然。小人就不同,由於他們一生所關心的無非是一己的財利衣食、前途升遷,甚至說衣食大過天,故而有許多東西、許多事情就放不下,自然就甘於為「器」了。
器,即器皿。器皿是有一定的形軀的,有一定的容量的,不能超載。它的作用也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同時兩用,既裝酒又裝茶。最關鍵的,器皿就是被人利用的,受人擺布的,無法自我作主。
孔子之所以說「君子不器」,並非指器皿沒有存在的價值,而只是提醒大家,不要諸多藉口,劃地自限,起碼要活得像個人樣吧。
當官的,能做到「不器」嗎?(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③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
①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23】 孔子說:「君子上循天理,日求上進;小人下求私慾,日趨污下。」 達,就是追求、奔赴、爭取。其實,無論君子抑或小人,都同樣奮力去追求、去奔赴、去爭取,只不過彼此所追求的方向、目標、價值不同而已。君子追求的是仁義、是天理、是真善美;而小人追求的是財利、權位、甚
首先,「君子與小人」這些稱號,在孔子之前已存在了,但都指政治社會的兩種階級身分。「君子」是指貴族的統治者,而「小人」是指被統治的平民。 越能了解孔子多一分,就越能引證自家道德生命多一分,也就越能向上超越多一分。
今早收聽齊阿哥的節目,他提到《論語》一則話,很能精要地講出孔子的心聲。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路16】(說,即悅) 齊阿哥解說:當管理一個地方,住在當地的人感到幸福,而在外面的人,都慕名而來,來這裡移民。這就是善為政者的一個客觀標準。 於是,筆者又再重聽當年在儒學社講【孔子與葉公】
前文結語提到:仁心,才是藝術真正的感官啊!然則,孔子對彈奏樂器和對音樂境界,有怎樣的追求呢? 有一次,子路在彈瑟,孔子聽罷就搖搖頭,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先進14】 用現代語翻過來:由呀(子路)!你這樣彈瑟,在外面就別說我是你的音樂老師呀。 人格精神,才是音樂的靈魂啊!
首先要自申,我是不懂玩樂器的,也沒學過樂理;但就很喜歡聽小提琴、鋼琴、古琴、古箏的獨奏。除了喜歡任白的經典粵曲之外,也欣賞Sarah Brightman和Andrea Bocelli的此情不渝,也喜歡Andy Williams的融情於聲。這些經典的歌曲,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仁
③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
①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23】 孔子說:「君子上循天理,日求上進;小人下求私慾,日趨污下。」 達,就是追求、奔赴、爭取。其實,無論君子抑或小人,都同樣奮力去追求、去奔赴、去爭取,只不過彼此所追求的方向、目標、價值不同而已。君子追求的是仁義、是天理、是真善美;而小人追求的是財利、權位、甚
首先,「君子與小人」這些稱號,在孔子之前已存在了,但都指政治社會的兩種階級身分。「君子」是指貴族的統治者,而「小人」是指被統治的平民。 越能了解孔子多一分,就越能引證自家道德生命多一分,也就越能向上超越多一分。
今早收聽齊阿哥的節目,他提到《論語》一則話,很能精要地講出孔子的心聲。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路16】(說,即悅) 齊阿哥解說:當管理一個地方,住在當地的人感到幸福,而在外面的人,都慕名而來,來這裡移民。這就是善為政者的一個客觀標準。 於是,筆者又再重聽當年在儒學社講【孔子與葉公】
前文結語提到:仁心,才是藝術真正的感官啊!然則,孔子對彈奏樂器和對音樂境界,有怎樣的追求呢? 有一次,子路在彈瑟,孔子聽罷就搖搖頭,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先進14】 用現代語翻過來:由呀(子路)!你這樣彈瑟,在外面就別說我是你的音樂老師呀。 人格精神,才是音樂的靈魂啊!
首先要自申,我是不懂玩樂器的,也沒學過樂理;但就很喜歡聽小提琴、鋼琴、古琴、古箏的獨奏。除了喜歡任白的經典粵曲之外,也欣賞Sarah Brightman和Andrea Bocelli的此情不渝,也喜歡Andy Williams的融情於聲。這些經典的歌曲,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在職場及生活上追求的是融恰共處,義字行頭,槍口一致對外。 而小人追求的就是個人利益,為了利益絕對可把情義拋於腦後。 咁比起小人更危險的人物會係乜嘢? 偽君子。 身邊小人的出現會給人的事業、健康、財運帶來負面影響,譬如翻工每日都要擔驚受怕自己被針對,被陷害,每天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在職場及生活上追求的是融恰共處,義字行頭,槍口一致對外。 而小人追求的就是個人利益,為了利益絕對可把情義拋於腦後。 咁比起小人更危險的人物會係乜嘢? 偽君子。 身邊小人的出現會給人的事業、健康、財運帶來負面影響,譬如翻工每日都要擔驚受怕自己被針對,被陷害,每天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