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騎車上班的路上,我總會看到一些危險駕駛的機車,他們意識不到四周及後方的車況,繼而肆意行動,往往沒有發生擦撞,都是靠著他人的禮讓與閃躲。──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這一種嗎?這是一台兩側後照鏡都垂死吊掛,不起任何映照後方功用的機車。
兩邊後照鏡都垂死的機車,就像是一個與外在客體失聯的人,他無法有效地觀察現實、給予判斷、安穩地執行行動。如果騎士還有一點覺察能力,他可能會用轉頭方式目測,來決定能否切線。然而,當人們要用轉頭方式觀看後來車況時,他輕則也會因為略失平衡而左搖右晃,重則是顧了後又顧不了前,不小心撞上前方可能在減速或突然冒出來的人與車。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看到這些機車呈現出的低能量(騎很慢)或封閉交流(自顧著騎自己的),而沒有看到那一群自知後照鏡壞掉是不好的,且騎得很謹慎的騎士,就會忽略掉一個重點:其實他們不是完全不懂得自己出了問題(仍有一定病識感),卻是困在一種無力改變、不知道怎樣改變、放任問題繼續掛著的憂鬱狀態之中。
從有病識感到沒有病識感,就像是知道後照鏡壞了,所以要更為小心行事(但不保證會更少發生意外),到完全沒意識到後照鏡壞掉是怎麼緊要的一回事,已經與「失去後照鏡的機車」達成一種自我和諧的封閉關係,成為給別人帶來各種麻煩還很自我的「機車人」。
因此他們就像是一張光譜,憂鬱人格者(後照鏡壞掉的機車)很可能充滿罪惡感(怕自己的壞害到別人),而在另一端,則完全不會有罪惡感,卻會感到深深的孤單與不憤(在關係的定義下,與外界切斷)。
憂鬱型人格(depressive personality)在今天的 DSM 系統中已經融合至「憂鬱症」或「慢性憂鬱」(dysthymia)之中,但對於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的心理治療師來說,去了解到「憂鬱」不只是一種症狀,也與人格的一些特性(防衛方式、客體關係)有特定關係是很重要的。
學者 Sidney Blatt 把憂鬱分為兩個類型:
1.內攝型憂鬱(introjective):我不夠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我是罪惡的。
2.依賴型憂鬱(anaclitic):我很空虛、我很渴望,我很孤獨,來關心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