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仲甫當時的一句話,我決定跟著跳坑了,真是壓。力。山。大。。。
抱著「最差就是利用這次機會整理這幾年的學習與經驗」而決定接下,也算是有達成當時設下的目標吧。
我知道自己擅長整理、歸納、建構概念與脈絡,尋找事物核心本質間的關聯,將其編織成立體結構並運用。
這個能力讓我能快速領略各個領域,擅長探究與探索。
但說到知識性、技術性、或深入某個專業領域的專精,總是有人浸潤的比我更深,更信手拈來。
仲甫一直以來都在關注暗空,對星星充滿熱情,曾經在紐西蘭擔任星空響導,關於暗空的第一手消息、發生過的故事、硬體設施的使用,他都比我要熟悉專業許多。
這次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要既分工又融合,又希望雙方有能夠互相呼應的部分;若只是兩條平行線,我會感覺有點可惜。
於是最後我們敲定了一條,課前與課後、室內與室外互相呼應的路線,可惜天公不作美,雲霧把室外的星辰通通遮住,我們因此進行了全室內的星空探索XD
如何探究是個好大的大哉問,如何帶學生進行探究更是一個基於其之上的進階問題。
由於我只有短短一個小時,只能集中精力開一道小縫,讓大家稍微認識什麼是概念為本,稍微體驗如何讓思考被看見,稍微看見主動學習者其中一種可能的樣貌長得如何。
我安排了一個活動作為前後測,一個活動激盪想法,和室內課互相穿插,效果比預期的要好。
透過前後測與互相分享,可以看見課程是如何造成自己想法上的影響。
這裡很有趣,可以看見同一堂課對不同人的影響都不太一樣。有人開始出現專有名詞,有人的提問變的廣闊,有人的句子變得柔軟。
在想法激盪中,我問了三個問題:
「提到星空、暗空、宇宙,你會聯想到什麼深刻的經驗?」
「星空和你自身熟悉的領域中,有哪些連結、共鳴存在?你會聯想到什麼?」
「是什麼原因讓過去的人們相信宇宙是繞著地球轉?
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人們相信地球是繞著太陽轉?」
提問可以引導思考的方向,本質性的問題可以激發不同的想法,而紙上的談話則創造承接和回應這些想法的場所。藉著「群」的力量,思考與想法被看見,互相回應創造連結,為「歸納式途徑」鋪路。
從古至今,人就是這樣一路思考著並一路慢慢向前而走到現在的。
正如他們自己分享的:
「看見原來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
「原本沒有太多想法,看見別人的想法就跟著有想法冒了出來。」
這是一趟有趣的經驗,雖然沒有真正看到星星。
我也透過親身經歷更確定一件事情,概念為本的探究能力,就像是個催化零件,可以和各種領域互相結合:
不論領域是文史、地理、科學、數學、語言、藝術、身體或靈性;
不論形式是書籍、演講、工作坊、影片還是實驗。
它都能讓人的理解加深加廣,更有餘裕去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
感謝立賢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大方地包了交通和住宿。
沒想到助理嘉儀是政大實驗計畫 1T 的夥伴,世界真是太小啦。
感謝仲甫的信任與交託,還有對於暗空的熱情與經驗,因此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準備,能不斷修改方向直到最後一刻,才確定該如何進行。
2022.11.24
延伸閱讀:
若你喜歡我的教育行動,歡迎點擊下方綠色圈圈五次,便可給予我實質的回饋。
初次化讚為賞會需要你花幾秒鐘的時間(記得按下切換舊介面)用 FB 或是Google 帳號註冊 Liker ID,請放心,整體過程都不需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