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10 ─ 心理問題為什麼能靠藥物解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接下來的章節將進入本書最重要的主題:治療。

先來談談治療為什麼重要。其實這和上一章談到的「自律神經檢查」有關,與坊間許多似是而非的醫學觀念也脫不了關係。

首先,會到身心科看診當然是因為有症狀、有疾病,而就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療這些困擾。而不管是問診、填寫量表、進行心理測驗或種種檢查,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提供最適當、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自律神經檢查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檢查結果對選擇治療方式的影響很小。有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不論檢查結果如何,建議千篇一律是睡眠、運動(以及據說有「神效」的自費藥物)。即使症狀較嚴重有需要服藥,要選擇哪種藥物、劑量如何調整,其實根據的也絕非檢查結果,而是醫師根據症狀內容與嚴重度所決定。

至於似是而非的醫學概念,本文後續會詳細說明。


★身心科明明都是「心理」問題、「想法」問題,吃藥真的有效嗎?

心情不好、想不開真的能靠吃藥改善?吃藥真的能改變我的想法、讓我變得開心嗎?

這應該是大部分人對身心科藥物的最常見疑問。這得從兩方面回答,首先是上一章提過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生理」指的是先天體質或基因遺傳,「心理」指的是從小培養的個人特質如彈性、抗壓力等,「社會」則是生活中的支持系統(至親、摯友、閨蜜等)。

在身心科範疇裡,一個人是否會發病絕非起因於「單一因素」。人生中的諸多負面事件只是「導火線」,還得加上生理、心理、社會其中一項、兩項、甚至三項的「配合」,才會引發身心疾病。

身心科的治療正是基於以上概念所發展:

  • 生理:以藥物調整腦內種種與情緒、想法相關的內分泌,使其達到平衡,進而緩解症狀。
  • 心理:透過心理治療積極釐清問題關鍵,調整思維模式與應對心態,甚至改變個性,進而減低受到負面事件時的衝擊。
  • 社會:討論、尋找可行的人際資源,以增加支持力量,提供面對壓力、挫折時的「緩衝墊」。


第二、三點應該很容易理解,也比較沒有爭議。至於第一點,其實直到今日仍有不少紛爭,而且其中也不乏精神科醫師自己成為反對者。這當然是個很大的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搜尋相關文章。

至於「精神科藥物是否有效」這個問題,「文謅謅」的教科書式說法已經很多,所以不再多說。接下來就直接了當、赤裸裸血淋淋的告訴各位我的簡潔易懂的答案。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44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homas Tang-avatar-img
2022/12/27
鎮靜安眠藥如果能達到睡眠的目的,對患者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失眠實在是太折磨人了。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41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接下來的章節將進入本書最重要的主題:治療。 先來談談治療為什麼重要。其實這和上一章談到的「自律神經檢查」有關,與坊間許多似是而非的醫學觀念也脫不了關係。 首先,會到身心科看診當然是因為有症狀、有疾病,而就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療這些困擾。
Thumbnail
接下來的章節將進入本書最重要的主題:治療。 先來談談治療為什麼重要。其實這和上一章談到的「自律神經檢查」有關,與坊間許多似是而非的醫學觀念也脫不了關係。 首先,會到身心科看診當然是因為有症狀、有疾病,而就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療這些困擾。
Thumbnail
本章接續上一章內容,討論其他幾個與「診斷」相關的常見問題。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為什麼診斷卻是憂鬱症? 除了上一章「為什麼不同醫師給我的診斷不同?」提過的原因以外,另一個常見理由是「健保考量」:
Thumbnail
本章接續上一章內容,討論其他幾個與「診斷」相關的常見問題。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為什麼診斷卻是憂鬱症? 除了上一章「為什麼不同醫師給我的診斷不同?」提過的原因以外,另一個常見理由是「健保考量」: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自從專線開線以來,一直陸續有精障者家屬來電,詢問說為什麼藥物對自己的小孩或是手足沒有效果?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更何況精神疾病的樣態變化萬千,很難一言以蔽之。這篇文從憂鬱症和強迫症的角度切入,希望提供一些方向做參考。
Thumbnail
自從專線開線以來,一直陸續有精障者家屬來電,詢問說為什麼藥物對自己的小孩或是手足沒有效果?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更何況精神疾病的樣態變化萬千,很難一言以蔽之。這篇文從憂鬱症和強迫症的角度切入,希望提供一些方向做參考。
Thumbnail
吃藥吃了十多年,最近跟醫師一起合作嘗試停藥,現在為了面對工作,又把藥吃回去了。關於吃藥,有許多感觸,有令人神傷的,也有為自己感到驕傲的:要吃什麼藥、吃多少和何時吃,都可以很熟悉地和醫師對等討論決定,管理自己的健康。
Thumbnail
吃藥吃了十多年,最近跟醫師一起合作嘗試停藥,現在為了面對工作,又把藥吃回去了。關於吃藥,有許多感觸,有令人神傷的,也有為自己感到驕傲的:要吃什麼藥、吃多少和何時吃,都可以很熟悉地和醫師對等討論決定,管理自己的健康。
Thumbnail
第一件事情是你必須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並且鼓起勇氣去看醫生,才會進階到是否有需要使用藥物的議題。別擔心,當你願意踏入診所/醫院的剎那,其實已經是跨出了一大步。 幸好醫生很溫柔,安撫我的情緒失控後,開始透過聊天的方式確認狀況,也很清楚說明有三種方式可以治療我的病況:
Thumbnail
第一件事情是你必須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並且鼓起勇氣去看醫生,才會進階到是否有需要使用藥物的議題。別擔心,當你願意踏入診所/醫院的剎那,其實已經是跨出了一大步。 幸好醫生很溫柔,安撫我的情緒失控後,開始透過聊天的方式確認狀況,也很清楚說明有三種方式可以治療我的病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