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10 ─ 心理問題為什麼能靠藥物解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接下來的章節將進入本書最重要的主題:治療。
先來談談治療為什麼重要。其實這和上一章談到的「自律神經檢查」有關,與坊間許多似是而非的醫學觀念也脫不了關係。
首先,會到身心科看診當然是因為有症狀、有疾病,而就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療這些困擾。而不管是問診、填寫量表、進行心理測驗或種種檢查,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提供最適當、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自律神經檢查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檢查結果對選擇治療方式的影響很小。有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不論檢查結果如何,建議千篇一律是睡眠、運動(以及據說有「神效」的自費藥物)。即使症狀較嚴重有需要服藥,要選擇哪種藥物、劑量如何調整,其實根據的也絕非檢查結果,而是醫師根據症狀內容與嚴重度所決定。
至於似是而非的醫學概念,本文後續會詳細說明。

★身心科明明都是「心理」問題、「想法」問題,吃藥真的有效嗎?

心情不好、想不開真的能靠吃藥改善?吃藥真的能改變我的想法、讓我變得開心嗎?
這應該是大部分人對身心科藥物的最常見疑問。這得從兩方面回答,首先是上一章提過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生理」指的是先天體質或基因遺傳,「心理」指的是從小培養的個人特質如彈性、抗壓力等,「社會」則是生活中的支持系統(至親、摯友、閨蜜等)。
在身心科範疇裡,一個人是否會發病絕非起因於「單一因素」。人生中的諸多負面事件只是「導火線」,還得加上生理、心理、社會其中一項、兩項、甚至三項的「配合」,才會引發身心疾病。
身心科的治療正是基於以上概念所發展:
  • 生理:以藥物調整腦內種種與情緒、想法相關的內分泌,使其達到平衡,進而緩解症狀。
  • 心理:透過心理治療積極釐清問題關鍵,調整思維模式與應對心態,甚至改變個性,進而減低受到負面事件時的衝擊。
  • 社會:討論、尋找可行的人際資源,以增加支持力量,提供面對壓力、挫折時的「緩衝墊」。

第二、三點應該很容易理解,也比較沒有爭議。至於第一點,其實直到今日仍有不少紛爭,而且其中也不乏精神科醫師自己成為反對者。這當然是個很大的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搜尋相關文章。
至於「精神科藥物是否有效」這個問題,「文謅謅」的教科書式說法已經很多,所以不再多說。接下來就直接了當、赤裸裸血淋淋的告訴各位我的簡潔易懂的答案。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44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0會員
965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本章接續上一章內容,討論其他幾個與「診斷」相關的常見問題。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為什麼診斷卻是憂鬱症? 除了上一章「為什麼不同醫師給我的診斷不同?」提過的原因以外,另一個常見理由是「健保考量」: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選擇醫師」。我的結論是:沒有「最好」的醫師,只有「最適合你」的醫師。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同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很困難、極不可能第一次就遇到,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身心科醫師也不是那麼容易。
本章接續上一章內容,討論其他幾個與「診斷」相關的常見問題。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為什麼診斷卻是憂鬱症? 除了上一章「為什麼不同醫師給我的診斷不同?」提過的原因以外,另一個常見理由是「健保考量」: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能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本文就以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歷,歸納出「三不三要」六大原則供讀者參考。 三不:不指責、不命令、不勒索。 三要:要支持、要同理、要動腦。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選擇醫師」。我的結論是:沒有「最好」的醫師,只有「最適合你」的醫師。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同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很困難、極不可能第一次就遇到,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身心科醫師也不是那麼容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上的成就與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病人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忽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如何轉向一種以全人健康為核心的醫療模式成為焦點,強調理解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和精神因素,並尋求更全面的治療方法。本文旨在重新思考醫療的使命,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促進人類的整體幸福與健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透過預防性心理治療,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程度,也能在過程中,使自己的心理發展得到成長。
Thumbnail
心理治療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很嚴重,但其實不需要等到問題嚴重才求助,早期預防性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心理發展中的小插曲,避免問題累積影響心理健康。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上的成就與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病人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忽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如何轉向一種以全人健康為核心的醫療模式成為焦點,強調理解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和精神因素,並尋求更全面的治療方法。本文旨在重新思考醫療的使命,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促進人類的整體幸福與健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Thumbnail
當然患者如果拒絕吃藥,沒有人能逼他。 有一種人相信藥都是騙人的,也可以。我的經驗是,那些症狀是我在承擔,因此無法工作或就學,也是我在承擔。如果我堅持相信意志力導致復發,然後失業或是入院,絕對不是那些叫我不要吃藥的人在過這種日子,沒有收入,失眠嗜睡等等問題,也不是這些精神飽滿倡導不要吃藥的人在承擔。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透過預防性心理治療,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程度,也能在過程中,使自己的心理發展得到成長。
Thumbnail
心理治療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很嚴重,但其實不需要等到問題嚴重才求助,早期預防性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心理發展中的小插曲,避免問題累積影響心理健康。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