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理論與實務的差異(延伸版・中)

2021/01/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戰略的本質是最純樸的思維,『怎樣去做好一件事』。」越是沒有第一線經驗的,越會規畫「完美無缺」的計畫,但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情,你沒做過根本不知道,這在戰略上統稱摩擦;每一個你預想中大概知道,但實際上總會出點小錯的,通通都是。
中篇,來談一下理論與實務的差異,致命的錯誤都出現在哪裡,以及該怎樣去解決。
理論是人類經驗的總承,所以我們從小讀書,像是學好數學跟物理,日後當建築師蓋房子,才不會蓋垮。但傳統的老師傅難道不會蓋嗎,人家沒學歷不是也蓋出很棒的房子?
對,如果這是幾層小樓房,那麼純經驗是絕對沒問題。但若是20層大樓、摩天大樓呢?你得要數學跟電腦輔助,還要有機器幫忙,不然每層樓都差一點點,整棟樓就垮了。但建築師會因此,必須要去學怎樣攪和水泥跟綁鋼筋?那倒是不用,只不過好的建築師不會去瞧不起現場師傅,有經驗的也會分師傅的功夫好或是不好。

忽略基礎、錯置目標

人類社會太複雜了,但許多理論建築在很古老的案例上,這導致學生常常不曉得,「現代的狀況已經複雜到很扯」。像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用製造針的工廠當作例子,解釋分工合作等等的差異,你認為這案例可以直接套用在2021年,現在所有的大小工廠,無論他是傳統還是科技業?
絕對不行。
只有分工的概念可行,其他的幾乎都不能用。因為每道工序都有前後,每道流程都有好幾個相關的因素,合起來就是幾十個因素會讓製造過程延遲。
單純製造針的工廠還好解釋,原料好不好、工人敲打的技術好不好、檢查品管的人眼睛好不好。但在機械化工廠下,扣除技術人員熟練度,更多的是你要知道怎麼修機台,而即便最簡單的機台,都有許多齒輪、簡單機械、滑桿曲柄結構在其中,你已經不能隨便徵一個人,就能輕易地操作機台與維修。
當各種專業程度提高,學校教育就會出問題,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在職業需求上,大致來說是為了應付工業時代初期。隨著工業技術進步,我們使用大量機器,消弭人為的不可靠,為了節省訓練時間,由學校統一教基礎。像是200年前職業學校的學徒,學習實習再久,出來後還是要跟著學敲敲打打,抓那個力道感覺。工業化到現在,越能大量生產的機器,就越可以統一施力跟時間,做出均一化、標準化的產品。
機器越複雜,就有越多環節可能出錯,更換的零件也有常換跟不常換(有車的人去想就通)。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可能在機器當機的瞬間,就知道是哪一個部位的哪一個零件要換掉還是修理?不可能。所以在學校,會學基本的檢測流程跟順序,機台商會出一本超厚的問題手冊,要求你一道道程序去檢查。
你說,這有什麼問題?
沒有,只是要各位理解,也應該可以理解,除非你有超久的經驗,不然遇到不熟的機器出錯,你就只能依照順序去檢測。這個順序通常是較有經驗的廠商,知道哪些東西是容易出錯的環節,照本宣科依序去排除障礙會「最快」。這個「最快」是平均值,專業的維修人員都知道,通常哪些地方容易壞,所以依照檢測流程去跑,整天下來維修效率會最大。
但有沒發現,常常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客戶,自己隨便檢修就給你抓到錯誤,然後就認為那些維修人員都很蠢,幹嘛一步步來?還蠻多的。但廠商不會特地為了這種客戶,制定一種可以精準猜到障礙出現在哪的規範。
筆者要說的是,這在戰略上,叫做減少摩擦,也就是降低反應時間。確實偶爾會有運氣不錯的情況,但戰場上有成千上萬士兵,如果99%的士兵依照標準流程作業可以做好,那就沒必要因為那1%的特例,就把整套改掉,覺得必須完美。

理論成立要有各種現實條件

政策的制定,在戰爭上常看到,目標往往是怎樣讓損失的時間最少,因為一旦失去時機,就可能輸掉整場戰爭,為了省錢或是增加一點效率,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有。其他的政策,若沒有那麼在乎時間,就要看是哪些因素;有些很在意投入資金的損失,時間反倒還好,有的重視平衡看待效率,就得列出一個目標。
學戰略的都清楚,你很難兼顧各種因素,在戰場下都有時間壓力,有一好沒二好是常態。那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些無法預期的摩擦,並降低摩擦帶來的損失?
「做好一切可以的準備,堆放大量的物資、更多的士兵、強大的火力,充足的訓練、充分的保養,足以應付所有的威脅。」
沒有什麼奇計鬼謀,也沒有各種精妙的戰術,更不會出現許多高風險的作法。你會覺得有,那是因為這種特例太過耀眼,以至於平實但穩健的作法被忽略,而更因為特例往往帶來豐碩的成果,讓你忽略了失敗的風險。
不用懷疑,為何活越久的人越保守,因為不這麼做,整體的失敗機率最大。
然後有人要反論,說不冒險怎麼會有突破,沒有追求理念,怎麼會有更多的進步?
同學,我認同你的理念很好,但你得先確定「你的理念是理論」,理論是人類經驗的結晶,多數都有前置條件,例如想要推動良好的生活習慣,短時間要有效就得布置大量的警察人員取締,配合衛教人員的宣導,長時間要有用,就得要在學校義務教育中推廣。
很簡單不是?那筆者到底在胡扯什麼?別急。
你哪來那麼多的警察、衛教人員?警察還可以說,臨時雇人上街應急,衛教需要事前教育,你有多少場地、設備、教材、教師,每天可以訓練幾個足以宣教的人?學校教育,你得先要蓋學校,有充足的教師,良好的教材。
完了?還沒。
學校教育要有效,就要確保義務教育可以涵蓋絕大多數的人,所以你要蓋幾間學校?來不及的要先徵用哪些空間做為教室,合格教師數量夠嗎?去看看中南美跟非洲,教育計畫會成功,幾乎都是克難中去做中學、做中改,從錯誤中成長,沒有一個是蓋好學校大樓,聘請頂尖教師,就會水到渠成的。
筆者的意思是,你的理念之所以像一回事,並非是你有特別於常人的思維,更不是說這理念的人有獨到之處,不然我們拿科幻作品當作圭臬,豈不是更美好更完善?你也知道這太扯,那為何「你肯定現在提的理念就不扯」。
理念是基於某種理論,理論基於人類的經驗跟事實,就像你不可能要一個連車床都沒有的國家,自產精密兵器一樣。就算你知道現代精密兵器超棒,但就是生不出來啊,講再多有屁用。人類的歷史都是先求有、再求好、繼而求完善,反過來做的全部都失敗。
理論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在滿足條件下會成立。新手看到理論,會驚訝理論強大的說服力,跟普世通用的原則,老手則是會去想,要達到理論可行的地步,需要哪些條件配合,投入多少資源跟時間才能做到。

理念的精采,往往忽視理論的適用性

而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忽視理論的不完整、適用性,才能讓人目眩神迷
讀者可能有點困惑,不大懂這個意思,筆者這樣解釋一下:
你會不會用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去解釋宇宙所有的道理?當然不會,但你也必須承認,在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牛頓定律都可以適用。然而這也代表,即使可以解釋一切,也幾乎沒有任何實務上可以整套運用:你去跟設計師說,光憑牛頓定律就能設計出完美的車輛,大概會被踢出去。
這不是理所當然?不不不,那是因為這是理工科的東西,原子分子不會因為你的喜好,就改變自己的物性化性。換成社會上的原子,每一個活生生的個人,你又怎能用一套理論,認定每個人就是這樣行動跟思考?
你真的覺得,投票出來有1000萬人反對你的理念,所以這1000萬人都該去死,應該要送到集中營滅殺?如果票開出來是1000萬對1萬,你可以說這是極少數人不予理會;1000萬對10萬,還是可以說少數人;1000萬對100萬,繼續說這是少數人。但1000萬對1000萬呢?
「我的理念必定較優,其他1000萬人不是我同胞,我們應該要立法把他們都送去滅絕營。」
人家如果有槍,絕對會把你幹掉。
走到這步,已經不是理念,是偏執。你的實務解決方案,說穿了就是毛澤東那套,毛澤東嘴巴也講民主自由,你信?
偏執的第一步,是把反對者都當智障,只有你最聰明。溝通不是單向,說服不是打臉,目標有分成長短,你總是要做區分,人的一生都在做各種區分。
你得面對現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