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引領瘋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習慣成自然。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陸陸續續養成各種習慣,到某個年紀開始,生活中的很多行為模式就不太會變動。社會習慣也是,而且一旦建立起來,就更難以撼動。因此即使我們知道自己或是社會有缺陷,也不斷有人提出更新、更好的建議與解方,改變與進步卻沒有想像中的快。而這就是政府、企業、服務與商品提供者致力研究的課題,即使花費大筆金錢也在所不惜。

曝光度與收益成正比?

過去很多人認為,想要推廣一個觀念,或是想要一個商品能夠大賣,就是要用最短的時間讓所有人知道,也就是所謂的「病毒式傳播」。因此他們會砸大錢聘請最知名的明星代言,或是在最多人觀看的媒體上刊登內容,因為這樣最有機會得到最大的「觸及率」。得到資訊的人的確很多,但成功買單的人,常常比例是少得可憐,為什麼?

習慣是被明星改變的嗎?

想想看這些年來我們生活習慣上的那些重大改變,像是從hotmail/雅虎信箱改用gmail,從msn messenger改用line,開始註冊FB/IG或其他社群媒體等,有哪一次是因為看了廣告或名人代言開始的?再談到一些像是自備購物袋、上健身房的流行,或像是認同性別多元、尊重不同族群等觀念的改變,都不是哪個有巨大影響力的人上鏡頭喊一喊,或是政府機關每天大力呼籲所引發的,而且許多事實證明,這些所謂的名人巨星其實可能比一般人更害怕改變,因為每一次的特異獨行都可能造成粉絲數下滑,降低影響力,如果時間證明他擁抱的見解或是商品很糟糕,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周遭的人影響我們更多

那究竟是什麼默默改變了你我?答案就在你我身邊。我們其實容易受到周遭人事物的影響,不管是意見、習慣、或是使用的物品。當你發現在超市排隊結帳時,前面的許多人都自備購物袋,你就會覺得,花錢買塑膠袋的自己感覺很奇怪;當你發現幾個同事都開始上健身房,體態也真的變好了,你就覺得自己應該也報名一下。當你發現身邊的朋友都換上了彩虹大頭貼,或轉貼相關新聞,就不免覺得過去嘲笑同性戀的自己真是醜陋。

要改變一個人需要多努力?

看起來,要讓人做出改變就要從彼此有強連結的同溫層下手,那要花多少心力才能夠有用?根據一些研究的統計數據,答案約莫是25%。只要一個群體裡面有四分之一的人擁抱新事物,這個東西就很有機會改變所有人,也就是說只要超過這個臨界點,我們就很容易覺得這個潮流「有正當性」且「不容小覷」。你不見得會馬上贊同新事物,但至少你也不敢大力撻伐它,若這個事物真的能讓人比過往更好,久而久之就會普及。而通常那些名人們也都會在時機成熟時擁抱它們,把流行再推向高峰。

知道不見得會做到

所以我們知道為什麼有些觀念本質上正確,也很多人知道,卻推動不起來,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接受改變的人遠不及臨界點,台北捷運電扶梯就是一個好例子。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倡電扶梯應該要兩邊都站人,運量會比只靠右邊站更上升,台北捷運局也只宣導「緊握扶手,站穩踏階」,並沒有強制規範靠邊站,但因為這已經是約定成俗的習慣,除非看起來行動不便,否則靠左站卻不前進的人,很容易就感受到群眾壓力,即使他們沒有因畏懼而放棄,這些人的比例也低到無法撼動捷運文化。(日本靠左站的習慣也至今沒有改變,畢竟多數日本人更不喜歡與眾不同)

改變所需的七個策略

作者在卷末幫讀者做了統整:

1. 不要想依靠傳播力/感染力:引人目光並不能帶來社會改變,若眾所皆知卻很少人採用,反而會讓人覺得這項改變一定很糟。

2. 保護創新者:未接受創新的人會形成抗衡力量,讓創新者承受壓力,因此推動改變時要刻意讓創新者不要與太多人產生連結,創新的幼苗才不會還沒長大就被蹂躪摧毀。

3. 運用網路邊緣:位於人際網路邊緣的人常常與自己的小圈圈有著強連結,又比較不受普羅大眾影響,是很適合保護創新者的群體

4. 建起寬橋:群體中的連結越緊密,連結線越多,就是所謂的”寬橋”,也比較能將改變傳出去,得到採用。

5. 創造攸關性:要先了解改變的阻礙是出在是可信度、正當性、還是情感刺激,才能對症下藥,用不同的手法創造攸關性。

6. 運用滾雪球策略:要先研究並鎖定適合的目標社群做深耕,等改變站穩腳步,自然就會以社群為單位擴散出去

7. 從團隊網路設計下手,以促進發現,減少偏見:每一個團隊或組織通常都有階級之分,在灌輸新觀念時要經過巧妙的設計,才能減少以人廢言的狀況,讓正確的聲音能傳達進入每個人心中。

這是一本學術理論成分較高的書,老實說並不是非常平易近人,但如果對於流行的產生與傳播特別有興趣的人,就很推薦拿來細讀,仔細探究其中奧妙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少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想改變生活、建立新習慣,卻又因各種原因,最終半途而廢?甚至還在習慣失敗後,回頭自我責怪,究竟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做不到? 其實,有問題的可能不是你,而是在於你改變習慣的方法和觀念,《原子習慣》會透過歷史案例、系統化教學、實作方法,帶你走入習慣科學的世界,進而改變人生。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想改變生活、建立新習慣,卻又因各種原因,最終半途而廢?甚至還在習慣失敗後,回頭自我責怪,究竟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做不到? 其實,有問題的可能不是你,而是在於你改變習慣的方法和觀念,《原子習慣》會透過歷史案例、系統化教學、實作方法,帶你走入習慣科學的世界,進而改變人生。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改變的習慣,卻無從下手?或是身為組織的領導人,希望可以幫助同伴們一起進步,卻不知道怎麼樣提供幫助比較合適?其實要改變,困難的不在於要根除人類的所有慾望、惰性、衝動,相反的,如果用對方法,可以讓你的衝動化為助力。 1. 新起點效應—對抗舊習慣 2. 誘惑綁定效應-對抗衝動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改變的習慣,卻無從下手?或是身為組織的領導人,希望可以幫助同伴們一起進步,卻不知道怎麼樣提供幫助比較合適?其實要改變,困難的不在於要根除人類的所有慾望、惰性、衝動,相反的,如果用對方法,可以讓你的衝動化為助力。 1. 新起點效應—對抗舊習慣 2. 誘惑綁定效應-對抗衝動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 這本書講述習慣的運作方式、習慣如何影響組織表現、習慣如何帶動社會運動。 此外,也介紹「核心習慣」、「熟悉感」等概念,可以應用於改變習慣。 並且,書中也提供改變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找出行為、提示、獎賞,並且制定計畫。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 這本書講述習慣的運作方式、習慣如何影響組織表現、習慣如何帶動社會運動。 此外,也介紹「核心習慣」、「熟悉感」等概念,可以應用於改變習慣。 並且,書中也提供改變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找出行為、提示、獎賞,並且制定計畫。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說要減重、多看書、戒菸或是要運動,卻總是半途而廢,開始沒幾天就放棄了?你是否想要培養更多小習慣,取代原本邋遢或貪嘴吃零食的壞習慣?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說要減重、多看書、戒菸或是要運動,卻總是半途而廢,開始沒幾天就放棄了?你是否想要培養更多小習慣,取代原本邋遢或貪嘴吃零食的壞習慣?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要講到的是改變身分認同。 在開始之前,要先來討論為什麼改變習慣會這麼難呢? 改變習慣的挑戰性有兩個原因: 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這一段要討論的重點就是第一個原因:我們要改變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覺得自己是想要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要講到的是改變身分認同。 在開始之前,要先來討論為什麼改變習慣會這麼難呢? 改變習慣的挑戰性有兩個原因: 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這一段要討論的重點就是第一個原因:我們要改變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覺得自己是想要
Thumbnail
可以搭配podcast 第六集收聽呦 複利效應,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37倍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就好 贏家跟輸家擁有同樣的目標 目標達成只不過是短暫的改變(像是收完房間過不久還是一
Thumbnail
可以搭配podcast 第六集收聽呦 複利效應,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37倍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就好 贏家跟輸家擁有同樣的目標 目標達成只不過是短暫的改變(像是收完房間過不久還是一
Thumbnail
成功人士做任何事都有一套方法,對於維持好習慣這件事當然也不例外,身而為人,必須明白惰性來自於基本的人性,與人性硬碰硬的我們往往都以失敗收場,然而,其實只要稍微調整生活環境,就能發現維持好習慣相當的容易。
Thumbnail
成功人士做任何事都有一套方法,對於維持好習慣這件事當然也不例外,身而為人,必須明白惰性來自於基本的人性,與人性硬碰硬的我們往往都以失敗收場,然而,其實只要稍微調整生活環境,就能發現維持好習慣相當的容易。
Thumbnail
在停等大眾運輸的途中,你是否曾片刻仰望天際,思考過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模式呢?若是不滿意的話,是否好奇探究為什麼你是這般地過生活呢? 實際上,生活是由各種無意識的習慣,包含念頭、直覺反應及情緒所形塑而成,透過意識到這些習慣,認知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那麼我們將擁有改變的力量!
Thumbnail
在停等大眾運輸的途中,你是否曾片刻仰望天際,思考過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模式呢?若是不滿意的話,是否好奇探究為什麼你是這般地過生活呢? 實際上,生活是由各種無意識的習慣,包含念頭、直覺反應及情緒所形塑而成,透過意識到這些習慣,認知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那麼我們將擁有改變的力量!
Thumbnail
 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生命的大不同!   天天細微改變,會累積成巨大差異,這就是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 身在一個被網路綁架的朝代,我就是那擁有拖延症的人類之一。 複利效應 人很容易高估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的一些小改善。 舉個例子:當我們每天喝一杯手搖杯,滑
Thumbnail
 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生命的大不同!   天天細微改變,會累積成巨大差異,這就是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 身在一個被網路綁架的朝代,我就是那擁有拖延症的人類之一。 複利效應 人很容易高估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的一些小改善。 舉個例子:當我們每天喝一杯手搖杯,滑
Thumbnail
# 18《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下):社會中存在但你不知道的習慣! 個人有習慣、消費有習慣、公司組織有習慣,連社會也有習慣,這些你都知道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洞察在社會背後的種種習慣吧!
Thumbnail
# 18《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下):社會中存在但你不知道的習慣! 個人有習慣、消費有習慣、公司組織有習慣,連社會也有習慣,這些你都知道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洞察在社會背後的種種習慣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